来源:发布者:时间:2022-07-29
□环尹
甲骨文的“臭”与现代汉字一样,上半是“自”,下半是“犬”,仿佛是一条狗跟着自己。“禽走,臭而知其迹者,犬也。”正是狗追寻气味追逐猎物而去的样子。那“臭”是说自己养的狗在地上闻来闻去吗?
其实不然,“自”最初指鼻子。人自指时,指尖常对着鼻子,“自”才有了“我自己”的含义。所以“臭”最开始的意思是,我的鼻子像狗一样在闻气味。这正是《荀子》“三臭之,不食”所取的本义。“闻气味”进一步引申为“气味”。它并不指某种味道,而是统称,君子佩戴的香囊最初就叫作“容臭(xiù)”。
所以像今人常用“某字加气”的组词法来指某种气味一样,古人最初也要给“臭”组词,或是将“臭”与具体事物联系起来,才能准确描述某种气味。例如“其臭如兰”,指兰花般的芬芳;“腥臭之肆”,指肉摊上的腥气。
随着“臭”在生活中的广泛使用,人们逐渐习惯用“臭”指代生活中不好的气味。与之区别,人们喜欢的,好的气味则专用“香”来代表。
我们能看到不少例句:《庄子》有“其所美者为神奇,其所恶者为臭腐”,将“臭”与恶、腐并列,与美、神、奇相对;《孔子家语》云“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将“臭”、鲍鱼(古代指腌鱼)并列,与香、芝兰相对,均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后人总结得更直白:“既谓善气为香,故专以恶气为臭。”
“臭”的坏印象一步步增强,被用于更广泛的贬义场景中。“臭”就是坏、丑恶、低劣,“若乘舟,汝弗济,臭厥载”,即“大家一起乘船,你不划桨,那不是坏事吗?”
总之,无论古代还是现代,“臭”在大部分情况下都被认为是负面的字词,chòu的读音也随之固定下来。而“闻气味”的本义则改用添加口字旁的“嗅”来表达。因此当人们看到杜甫用夸张的对比手法批判骄奢淫逸的封建贵族,同情贫苦无助的黎民百姓时,自然认为“臭”为chòu,便非常合理了。 (《北京青年报》)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