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钩沉>

明清善待琉球留学生

来源:发布者:时间:2022-07-26

□黄逸

明太祖很重视来自琉球的留学生。明初琉球“地无货殖,故商贾不通”“琉球最贫”“不驾舟楫,惟缚竹为筏,急则群舁之,泅水而逃”。自洪武二十五年起,琉球派留学生到中国便成定例。

明太祖很可能看出了琉球巨大的地理潜力,下令迁“闽人三十六姓”移居琉球,在一系列帮扶下,琉球果然发展成东亚海洋贸易的支点,被称为“梯航万国”,成了稳定东亚秩序的重要一环。

清康熙二十五年,4名琉球学生作为明代后第一批留学生,进入北京国子监学习,至同治七年才不再派留学生。

对琉球留学生,明朝无人数限制,清朝则要求一任国王只派一批,学习年限也缩短成3年,最长不超过4年。

清朝这么做,可能是想节约成本。据学者许可在《琉球王国赴华留学生研究》中钩沉,清廷为每位琉球留学生日供白米二两,“鸡、肉、茶、豆腐、花椒、香油、酱、黄酒、菜、盐、灯油”,此外“每年春秋赐锦缎袍褂,纺丝绸裤各一,凉帽各一,鞋袜各一双。夏赐纱袍褂,罗衫裤各一;冬缎面羊皮袍褂,棉袄裤各一,貂帽,皮靴,绒袜,被褥,席枕俱备”,且“每月朱墨纸笔银两五钱”。

唐代来华留学生可选算学、律学、四门学等,清代只有朱子学。留学生“每日早起,沐浴、正衣冠,诣讲堂听讲《小学》数条;《小学》完,讲《近思录》。饭后,讲经数条,临帖。灯下,讲四六古文各一篇、诗一首,次日背诵”。

琉球学生多次提出修改教学内容,从结果看,仍以道德教育为主。当时高丽王朝虽有科举,却未动摇贵族制,平民子弟机会少,仍希望留学中国来改变命运,可清朝教育如此封闭、狭隘,让人望而生畏。

留学教育有利于传播文化、增进感情、加强交流,但好事还要办好,如果效果无法量化、责权利不对等,就会越办越差。早点商业化,也许更好。 (《北京晚报》)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