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情感讲述>

母亲陈五尔96年先苦后甜的人生

来源:发布者:时间:2022-07-08

本期讲述者:张俊耀

讲述地点:静雅茶坊

地址:水岸华庭东郡北门西边商铺

电话:13994996278

母亲陈五尔,生于兵荒马乱、社会动荡、民不聊生的民国十六年(1927年)农历六月十四。当时正值盛夏时节,稷山县均和村这户还算比较富足和殷实的大户人家,却没有因为第五个姑娘(母亲总排行老六,上面还有一个哥哥)的到来,给家里带来多少欢乐和喜庆的气氛,因为家里希望再有一个公子诞生。

◆母亲天资聪颖、性格刚强,从小就是大人们贴心的小棉袄

母亲幼年时虽然没人娇惯,却聪明伶俐,性情开朗,要强好胜,加上她俊秀俏丽,因而在人称“五朵莲花”的陈家五个姑娘中,深得村里人喜欢,家里的大人和姐姐哥哥也都十分宠爱她。

1937年,均和村的私塾与整个华北地区一样,因日寇的全面侵华而被迫关门。正值学龄的母亲,还没有识到几个字,就恋恋不舍地告别了学堂,从此再未走进学堂。在那个中华民族惨遭凌辱、奋起抗争的八年中,均和村也屡遭日寇的侵袭,母亲与家人和乡亲们一起,饱尝了逃避日寇铁蹄的恐惧和颠沛流离的苦难。但这个多灾多难的时代却磨炼了母亲从小坚强勇敢、不畏艰难、不屈不挠的优良品质和刚强性格!

母亲十几岁就用她柔弱的肩膀与家里人一起分担了繁重的家务。农忙时与大人一起披星戴月、挥汗如雨下地干活,从不叫苦叫累;农闲时帮父母操持家务,担水磨面,洗衣做饭,纺线纳鞋,从无怨言。尤其是母亲心灵手巧,缝补浆洗、绣花捏馍样样精通,纺线织布更是不在话下,因而很得大人们的赏识和小伙伴的羡慕!

◆母亲精明能干、克勤克俭,是辛勤持家的巧妇人

母亲17岁便离开均和村,嫁到了三四里外的均安村。当时父亲13岁,比母亲小4岁,还属于少不更事的年龄;而我的祖父早在十几年前,因忍受不了当时已18岁的大儿子从桑葚树上摔下来失去了生命的巨大悲伤,在父亲两岁时便抱憾离世,把沉重的家务和无边的苦难与悲哀,留给了身单力薄的祖母。

小脚的祖母含辛茹苦,受尽煎熬,把父亲和几个姑姑拉扯成人。当母亲过门时,我的祖母已年近花甲,身体状况特别不好,精神体力也每况愈下,基本不能上锅台了。因而母亲一进张家,就挑起了操持家务的重担。每天起早贪黑,忙前忙后,既要耕作家里的薄田,回到家里放下锄头就烧火做饭,晚上还要纺线纳鞋、缝衣补袜,平时还要淘米磨面、担水、劈柴,几乎每天都要忙到深夜。尤其是母亲对少年父亲的衣食起居更是关怀备至,照顾有加。

至今,当年十几岁的父亲晚上经常熟睡在大街上,任谁叫都叫不醒,最后每次都是被母亲抱回了家的趣事,仍旧是村里上了年纪的人津津乐道的话题;我的祖母也对勤快能干、精打细算过光景的儿媳妇非常满意和感激,逢人就夸她的好儿媳。

◆母亲含辛茹苦、苦撑家门,是儿女们心目中的“女神”

1948年后,随着大哥和其他兄妹几个陆续出生,母亲所承担的家务负担也愈来愈重。为了让我们兄妹五个在人前吃穿体面,她每时每刻都在为我们这个家把持操劳。白天,她和村里的青壮劳力们一起下地干活,回到家里,还得为我们一家老小做饭洗衣,到了晚上,她会就着昏黄的煤油灯,不是纺线织布,就是纳鞋底做针线活,经常熬到多半夜,有时直到天明;那时候,母亲纺线的“咿咿呀呀”声就是我们的催眠曲,有时一觉醒来,看到母亲还在不知疲倦地纺着线。

而纺线只是做成衣服的一个环节,纺线之前要弹棉花、梳棉条,然后才是纺线、浆线、上织布机、织布、染布、晾晒,最后才到裁衣缝衣环节;而那时我们脚上穿的千层底布鞋,工序也很复杂,做成一双鞋子,女人们的手上往往要扎很多血口子,好在心灵手巧的母亲对这些织布、缝衣、做鞋的程序都能熟练操作,因而我们兄妹几个那时穿戴都比较周正。这些当时穿戴在我们身上、给予我们温暖的粗布衣服和鞋袜,消耗的是母亲的青春,耗费的是母亲的心血,一针一线都包含着母亲对儿女们的爱……

母亲干净利落,手勤脚快,爱好整洁,每天总是不顾疲劳,把屋里和屋外收拾得窗明几净,井井有条,让邻居们赞叹。

在那个物质匮乏、粮食短缺、大多数人都吃不饱穿不暖的年代,我们一大家子人的一日三餐、吃穿用度是母亲每天最大的熬煎和最愁苦的事情。那时候,生产队分给社员们的粮食多数以玉米和高粱为主,小麦少得可怜,但母亲总能精打细算、粗粮细作,饭菜花样较多,尽量让我们吃饱吃好。

◆母亲夫唱妇随、兴家旺业,是发家致富的“女汉子”

上世纪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三个哥哥都陆续到了婚娶的年龄。而全家劳动力在生产队辛辛苦苦劳作一年,分红到手基本上就是百十来元,除了日常开销,一年攒不下几块钱。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为了给三个哥哥挣够婚娶的彩礼钱,父亲母亲经常是冒着被批斗的风险,带领全家利用工余和农闲时间,偷偷在家里编制牲口屁股上的毛三角搭背。编够了一定的数量,就由父亲披星戴月地骑上自行车,卖到周边县和公社的供销社或生产资料公司,就这样一点点积攒了点钱,让三个哥哥都娶上了媳妇。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在党的富民政策的感召下,年过半百的父母焕发了青春,意气风发、理直气壮地走上了勤劳致富奔小康的康庄大道。他们先是重操旧业,大张旗鼓、没白没黑地加工生产“毛三角”。之后又开始制笤帚,隔三岔五父亲就会骑着自行车,顶寒风、冒酷暑,往返二百余里从浮山带回几捆高粱梢杆;回到家里,母亲与父亲一起相互配合,不分昼夜地加工成笤帚,然后由父亲走街串巷或者逢集摆摊出售;两年之后,父母又干起了加工麻绳和塑料绳的营生。

用手工合绳机合绳是重苦力活,那些年,身体羸弱的母亲与父亲在我家大门口的街道上,每天从早到晚地加工绳子,母亲配合父亲,一刻不停地用手搅动着合绳机子,干得是满头大汗,气喘吁吁,浸透了汗水的衣服贴在身上,湿了又干,干了又湿;而同样与父亲一同干活、腰酸腿疼的母亲,每天还要操持一日三餐与各种家务,但她却任劳任怨。就这样,母亲与父亲十几年如一日地进料、加工、逢集摆摊,自产自销麻绳和塑料绳。由于他们讲求产品质量,麻绳做工精致、结实耐用、物美价廉,产品畅销周边各地,经常供不应求,因而成了全县远近闻名的“合绳大王”。

到了上世纪90年代中期,年奔古稀的母亲实在干不动合绳的重苦力活了,父亲才不得不停止了合绳的营生,在村西的公路边开了一个日杂门市部,倒也生意兴隆。父母就是凭着这种吃苦创业的精神和毅力,成为全村乃至全乡同龄人中最早实现脱贫致富的人,以自己正当合法的经营收入,先后为四个儿子和一个女儿各自成家立业,帮衬他们建起新房、新院,在城里购房置业,让我们兄妹五个都过上了幸福安稳的生活。

◆母亲孝顺婆母、教子有方、治家严格、和睦邻里,是乡亲们公认的热心人

母亲早年对自己的婆母格外孝敬,百依百顺,四邻八里有口皆碑。在繁重的田间劳作和家务劳动之余,她十余年如一日,每天不顾疲惫,对年迈体弱的婆母,嘘寒问暖,耐心侍奉。一年四季白馍好吃的先让婆母吃,新被新褥先让婆母用。我们小时候常常听邻居老人们说,我们的祖母过去逢人便说,她这个儿媳妇比亲女儿还亲。

母亲对本家族和邻居的长辈,也视如亲人,关爱有加。家里有了好吃的,她总是要分出一部分送给这些长辈享用;长辈奶奶病了,她总是每天都要多番探望,关照问候,并帮忙煎药喂饭。

母亲一贯对我们兄妹及孙辈们在学习、工作、生活和为人处事上都严格要求,经常教诲我们要珍惜时间,刻苦学习,认真工作,忠厚待人,老实做事,清白做人。她经常挂在嘴边的话是:“早知书中有黄金,夜点明灯下苦心”“不下苦中苦,难为人上人”“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惯孩儿,害孩儿”“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公家的事再小也是大事”……

即使在年逾九旬、时而糊涂时而清醒的日子里,她一见我,总是叮咛道:“要把公家的事当事,不要占别人的便宜!不能贪污公家的钱!”

后来,我的女儿和儿子先后降生。此时,为了让我和爱人安心上班,母亲便自告奋勇地挑起了照看孙女和孙子的重担!前后六七年的时间里,她一方面对孙女孙子在生活上无微不至地照顾呵护,使他们健康成长,另一方面却从不溺爱和娇惯他们,不放纵他们的坏行为和坏习惯。母亲通过言传身教,树起了一代优良家风,使儿孙们从小就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和优良品质。如今,张家大小60余口,五世同堂,儿孝媳贤,其乐融融!后辈们奋发有为,事业有成,生活幸福,家庭和睦。

母亲与邻里乡亲和睦相处,几十年来从没有和谁吵过架、红过脸、闹过意见。她主持公道,热心调解,邻里之间或者家族之间发生纠纷,都愿找她进行调解。

母亲乐于助人,平日里谁家有红白喜事和老人祝寿、孩子满月等,她都第一时间赶到,且不分昼夜地帮忙操劳。她干净利落、心灵手巧、能捏会画,因而更是能者多劳。常常是人家家里的事情过完了,她却因劳累上火,几天都缓不过劲,但她无怨无悔,乐此不疲。

2022年芒种时节,96岁高龄的母亲走完了她艰难坎坷、先苦后甜的一生。

如今,母亲与我们虽然天人永隔,但她勤俭持家的优良作风和乐善好施的为人风格已成为我们的良好家风,惠及我们的后代子孙。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