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钩沉>

古人爱买艺术品

来源:发布者:时间:2022-06-14

金陵小岱

经历过了唐宋两代书法绘画的繁荣发展,明代的书画进入了鼎盛期,当时民间有个说法:“家中无藏字,不是旧人家。”只要家里有一幅名家真迹,那么家中主人的身价立刻成倍数上涨。手头稍微有点钱的文人士大夫,都会想办法去买上几幅字画,于是有的商家就看上了这个“商机”。书法绘画的交易均由专职书画商人经手,市肆操作,价格层次清晰,并且书法绘画的价值不断上升。明人沈德符在《万历野获编》中描述过书法绘画市场的火爆,说到了嘉靖末年,各地巨贾“不惜重资收购,名播江南”。

我们所熟悉的“明四家”,即文徵明、唐寅、仇英、沈周,他们的书画作品曾火爆了市场,尤其是类似煤老板这样的土豪,喜欢给自己挂个艺术的门面,于是名家们的书画价格在市场上一升再升。

据载,仇英曾长期在大收藏家项元汴家蹭住。于是,项元汴就让他画幅画抵“生活费”,仇英就给他画了一幅《汉宫春晓图》。这笔“生活费”还真不低,最后以两百金的交易价创下了新高。

然而能买下这些名家字画的人毕竟是少数,普通老百姓想买点字画,提升个人艺术品位,就只能在各种节日里,去集市上买。集市上最好卖的居然是“高仿货”,买不起真迹,买个假的还不行吗!你可千万别小看这些伪作,据说当时临摹名家作品的作伪者能获得不菲的收益,也就是所谓的“伪貌其笔以衣食者无数”“时砚食之士,沾脂泡香,往往自润”。

明代的这些艺术家们还都比较矜持爱面子,他们靠卖字画赚钱,但都得找个中间商去交易,到了清代郑板桥这里,就完全没有这回事儿。当年,郑板桥在老家兴化当了几年私塾老师后,因为收入过低,无法养活一家老小,迫于生计,郑板桥只好背井离乡,去扬州谋生。

明代书画市场的火爆又延续到了清代,所以郑板桥的谋生手段很简单,就是去扬州卖画。郑板桥在扬州卖画的同时,他还很善于观察市场,他不仅熟悉各路名家的书画风格,更是得出了一个结论:想要在这么大的市场里分出一块蛋糕,那就得有自己的特色。

早年在扬州卖画的郑板桥穷困潦倒,在经历了一番宦海沉浮后,郑板桥在绘画上的名气也大了,于是晚年的他决定重新回到扬州街头,继续卖画。此时的郑板桥已与当年不同了,他卖画可傲娇了,绝不像前人那样羞羞答答,他还制定了《板桥润格》,成为中国画家明码标价卖画的第一人。他还特意强调:亲,你们千万不要拿点礼物啊、吃食啊来充当银子,你送的我未必喜欢,但你要是直接给现金,那我一定会很高兴,我一高兴,自然就画得好!另外,我再重申一遍,一定要记得给我现金啊!我不接受赊账哦!

从这些有关于买卖字画的趣事就能看得出来,古人不仅仅关注吃穿用度,对于艺术的追求,那可真是执着。

(《北京青年报》)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