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钩沉>

心中的敬仰,笔下的传奇——读贾平凹《秦岭记》

来源:发布者:□闫学温时间:2022-06-09

从古至今,笔记体小说作为一种文体,以其灵活的体例、传奇的故事、深刻的寓意不仅得到作家的青睐,同时也受到读者的喜爱。在这种笔记体小说中,作者可将嬉笑怒骂、端庄诙谐融为一体,描绘山川野趣之景,描述虚幻传奇故事,发泄胸中不平之气,尽抒一己之情思;读者也可在作者的或长或短的文字中,神游山川大漠之胜景,体验故事之玄妙,品味人生之不易,思索生命之价值。

回望近20年的中国文坛,笔记体小说又繁盛起来,河南作家孙方友的《陈州笔记》令人意犹未尽;冯骥才的《俗世奇人》裹挟着津味煎饼果子的香味扑面而来;莫言的《一斗阁笔记》韵味纯正无穷;贾平凹的《秦岭记》带着山的伟岸、世事的纷杂而来,令人眼花缭乱,犹自应接不暇。

贾平凹的《秦岭记》,这是一本圆了作者书写秦岭意愿的书。纵观贾平凹的创作历程,能够感觉出来,作者一直在故乡与城市之间徘徊。他一直在试图走出故乡,却终究没能走出故乡。棣花、商州、秦岭,贾平凹的创作地域越来越大,他笔下的情怀也越来越宽广,心中的格局越来越大。在作者的认知中,他笔下的秦岭已经不单纯是一座山,而是与长江、黄河、长城、故宫一样,成了中华民族的象征之一。

从《山本》开始,作者就有为秦岭立传的雄心壮志,正如作者在《山本》的后记中所说:“这本书是写秦岭的,原定名就是《秦岭》,后因嫌与曾经的《秦腔》混淆,变成《秦岭志》,再后来又改了,一是觉得还是两个字的名字适合于我,二是起名以张口音最好,而志字一念出来牙齿就咬紧了,于是就有了《山本》。山本,山的本来,写山的一本书……”又如作者写到秦岭的伟大:“一道龙脉,横亘在那里,提携着黄河长江,统领了南方北方,它是中国最伟大的一座山,当然它更是最中国的一座山。”《山本》虽写秦岭,但书名依然没体现出秦岭,该书《后记》可以看出作者的遗憾。于是,作者将这本最新的长篇笔记体小说,直接起名为《秦岭记》。

《山本》中麻县长倾己之力,编辑《秦岭药草谱》;《秦岭记》中史重阳于六十岁亲自入山采药,编续《秦岭药草谱》。这算是重复吗?不是,而是代代接力不息,《秦岭记》是对《山本》的延续。作者在《山本》中,早就有为秦岭草木立传的意愿,到了《秦岭记》中依旧没有完成,作者将遗憾代入两书中,是那么的强烈,只因秦岭这座山太博大,秦岭的物产太丰富,秦岭的人事太神奇。因此,《山本》和《秦岭记》两书,可谓是秦岭山川草木志、动物志、村落志、人物志。

作者写了几十年秦岭,凭一管秃笔,讲了几十年秦岭故事,依然没有讲完;对于读者来讲,跟着作者行走在秦岭山中,稀奇古怪的人和事听了几十年,依旧没有听厌。在这本书中,作者以虚实结合的笔触,书写了57个发生在秦岭山中长长短短的玄幻传奇故事,这是书的主体;其余两个外编分别是作者在20世纪90年代和21世纪以来写的关于秦岭的旧作。展卷夜读,书中处处可以见到作者的影子,用作者的话来说就是“秦岭和秦岭里的我”。

虽然作者对《秦岭记》还不太满意,但这本书好歹算是圆了作者书写秦岭之愿。

这是一本于神怪传奇中展现人间世事的书。志人志怪,古来笔记体小说中已经屡见不鲜,贾平凹这本《秦岭记》中也不例外。

小说57个故事的主人公有山川河岳、庙宇灵窟、树精石怪;有长人脸的獾、移炸药的狐、通人性的狗、会说话的鱼、看见别人梦境的人;有高僧大德、良医匠人;有仗义之人,也有屠狗之辈。但是,如果细细品读,会感觉作者在描写这些志怪传奇的时候,其背后是用隐喻或白描的手法,展现世间、人间、世事之百态。如小说中白又文看到了村里人的梦,得出的结论:“梦是现实世界外的另一个世界,人活一辈子其实是活了两辈子。”对于梦醒后充满疑惑的我们,这一解释难道仅仅是荒诞吗?难道不值得我们去思索?小说中,作者借草木之事隐指世间之真理,桦树夫妇的故事将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聪明”人反受己害展现得淋漓尽致;驼背梁后人家翻修老屋剩下的沙土上长出的草苗与树苗一样被铲除的结局,在告诉我们,一样的平台,一样的环境,不会因为树苗的高傲而改变结局。还有文中吃土的情节,莫非是在写作者自己?

这本书中,我们不仅看到了秦岭中的山石、河流、草木、动物、村落、人物;更看到了秦岭里的富商盖起的别墅拆除的过程;看到了盗窃兰花、古树者的离奇经历;看到了村民改河道修田、修桥,后来田和桥都被河水冲毁;看到了猎狐者猎狐不成,脚反受伤,无不传递着朴素的自然观和道义观,借作者书中语:“不论是人是兽,是花木,是庄稼,为人就把人做好,为兽就把兽做好,为花木就开枝散叶,把花开艳,为庄稼就把苗秆子长壮,尽量结出长穗,颗粒饱满。”

世相百态,尽现书中。读者阅读时,可愤愤不平,可会心一笑,可心酸不已;但不能忽视书中所传递的“遵从自然,违者必报”的思想;不能忽视对世间有贪婪之人、歪门邪道之人的规劝。读毕合上书,书中的一个细节、一个人物、一个事件如还能在读者的脑中盘旋、心中默念;或者在读者破解难题时被想起;或者在闲暇时刻能够将书中的故事讲述给别人,让众生所知所道,这就是这本书的价值、意义所在。

这是一本最能体现作者风格的书。类似风格的作品,贾平凹写了几十年,从20世纪80年代的《商州初录》《商州又录》及《商州再录》等,到1990年的《太白山记》,再到本书《秦岭记》,我们可以看到他在笔记体文章风格、语言艺术方面所做出的探索。如《秦岭记》中题记“写好中国的文字的每一个句子”;一次访谈中所提到的“对时代、对社会、对现实生活一定要敏感,关注、研究、思考,要有所识,永不脱离疏远,以防书斋化,以防写作的土壤板结。再是,手和笔始终保持亲切感。这样,你就有写不完的东西,甚至是你不用去寻找素材,素材在寻你,你的文字也不会生滞”,可以看到贾平凹认真而又执着的创作态度。“尽最大的努力,纯真地,准确而精彩地表达现代中国人的生存状态和精神状态”,可以看出贾平凹的创作理想。

《秦岭记》中,贾平凹依旧延续了《浮躁》《商州》等早期作品中语多短句、言简凝练、极富节奏的特点。尤其是景物描写,看似用字平平,实则文更传神,如写倒流河:“山为空间,水为时间。倒流河昼夜逝着,水量并不大,天气晴朗时,河逐沟而流,沟里多石,多坎,水触及泛白,绽放如牡丹或滚雪。”比喻更加精妙,如“沙子是渴死的水,石头是渴死的浪”;如写拔仙峰的日出:“太阳要出来了,先是一个红团,软得发颤,似乎在挣扎着什么羁绊,软团就被拉长了,后来忽的一弹,终于圆满,随之徐徐升起。”不仅如此,在贾平凹的书中,中国文化内涵更加深厚,如书中关于佛、道等方面的描写,楷树、模树后面所藏的孔子、周公的隐喻,以及一些方言俚语传统意蕴的原始呈现等,让这本书更具中华传统韵味和西部地域特色。

写了几十年,秦岭依旧是秦岭,用贾平凹《秦岭记》后记中的话来说:“它是中国的象征?是星位才能分野?是海的另一种形态?它太顶天立地,势力四方,混沌、磅礴、伟大丰富了,不可理解,没人能够把握。”“我笑我自己,生在秦岭长在秦岭,不过是秦岭沟沟岔岔里的一只蝼蚁,不停地去写秦岭,即便有多大的想法,末了也仅仅把自己写成了秦岭里的一棵小树。”

还是后记中,贾平凹写到“明年一定得走出西安城,进秦岭多待些日子啊”。

中国古话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贾平凹的秦岭故事还没有结束,他还要以七十岁高龄到秦岭山中去走走,去继续探索发现,我们在敬佩之余,更期待他下一部精彩的秦岭故事。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