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钩沉>

“蒯鲁班”的榫卯技术

来源:发布者:时间:2022-05-24

□刘永加

明永乐十五年(公元1417年),明成祖朱棣开始在北京建造规模宏大的紫禁城。蒯祥随父应征,参加了皇宫的建设。蒯祥出身木匠世家,他的祖父、父亲都是技艺精湛、闻名遐迩的木匠。尤其是父亲蒯福,明初曾主持金陵皇宫的木作工程,在建筑界颇有声望。蒯祥从小受家庭熏陶,加上父亲教育严格,技艺进步很快。16岁那年,他即能“主大营缮”,被人们称为“巧匠”。

来到北京后,蒯祥很快就由“营缮匠”提升为“营缮所丞”,即紫禁城的总设计师和总工程师。据《皇明通纪》记载:“祥,吴县人,木工也。父福,能(主)大营缮,永乐中为木工首,以老告退。祥代之,营建北京宫殿。”蒯祥擅长画宫殿的设计图,画出来的图稿皇帝都十分满意;他还精于计算,只需看上一眼就知道需要多少材料,尺寸如何,尤其擅长榫卯技术。

紫禁城的宫殿建筑大多使用木料作为建筑材料,为了解决木料衔接难题,确保建筑牢固耐用,对榫卯技术掌握炉火纯青的蒯祥,在施工中大力推广使用了我国传统的榫卯技术。榫卯是古代木匠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榫卯使用得当,构件之间完全不用金属钉子,也可以达到“天衣无缝”的程度。

在紫禁城的建设中,榫卯技术被蒯祥使用了数十种之多,包括馒头榫、箍头榫、透榫、半榫等。特别是将榫卯技术中的斗拱引进到紫禁城建设中,效果更佳。斗拱上承屋顶,下接立柱,在中国古建筑中扮演着“顶天立地”的角色。遇到地震时,在斗拱的起承转合下,建筑体松而不散,能如太极般以柔克刚,巧妙化解地震冲击。

蒯祥在使用榫卯技术建造紫禁城时还有一个故事。当时一座大殿的门槛被锯短了一截,蒯祥把门槛的另一头也锯下来同样长的一截,在门槛两边各做一个榫卯槽子,门槛可以装上去也可以拆下来。这就是被后世建筑界津津乐道的“金刚腿”。朱棣前来视察时发现了蒯祥这一设计,大为赞赏,把蒯祥称为“蒯鲁班”。

紫禁城作为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皇宫建筑群,建成600多年以来,经历过多次地震,但都安然无恙,其中蒯祥使用的榫卯技术做出了巨大贡献。

 (《北京日报》)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