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经济>

河津市在全省率先完成采煤沉陷区搬迁工作——

“搬”出来的幸福

来源:发布者:时间:2022-04-25

吴晓征

实施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是省委、省政府解决采煤沉陷区群众住房安全的一项重大民心工程。2015年以来,河津市紧扣全省采煤沉陷区治理政策,通过政府、企业、群众三方协同发力,在全省率先完成采煤沉陷区搬迁工作。世代居住在深山的群众整体走进城市,过上了幸福的城市生活。

河津市免费公交开进了翰林梅苑小区

协同发力 确保群众“搬得出”

河津市下化乡地处河东煤田最南端,境内井田面积59平方公里,煤炭储量2.1亿吨,是河津市唯一的煤炭乡镇,也是运城市主要煤炭生产供应基地。由于煤层浅、分布广、开采难度小,明清时期,这里的煤炭开采便进入兴盛期。近年来,随着煤炭资源整合,煤炭产业发展突飞猛进,成为当地重要的经济支柱。大量的煤炭开采,也导致危房问题逐年凸显,群众居住安全受到巨大威胁,生产生活环境恶化,人口净流出十分严重。据2014年摸底统计,该乡9个行政村50个自然村3539户居民住房处于采煤沉陷区。实施避让搬迁成为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的首要任务。

面对这一现状,河津市委、市政府未雨绸缪,聘请专业机构编制《河津市采煤沉陷区治理规划(2015—2020年)》,制订出台了《河津市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实施方案》。本着“尊重民意,突出重点,因地制宜,分类实施”的原则,河津市于2015年、2017年分两批实施了6个行政村21个自然村2203户7078人的采煤沉陷区搬迁安置项目。按照“三同步、四结合、五统筹”要求,通过广泛征集民意,将南桑峪、陈家岭、老窑头3个行政村集中安置到河津市区东部,将上化、周家湾两个行政村集中搬迁到龙门大道两侧。对搬迁任务较少的下院、杜家湾两村进行了货币安置。

5个安置小区坚持高标准设计,高质量建设,全方位治理。除南桑峪村于2008年启动建设外,其余4个村共规划建设住宅楼26栋,全部为框剪结构电梯楼,容积率均为3以下,绿化率均达到30%以上,实现人车分流。同时,绿化、硬化、亮化齐头并进,水、电、暖、通信设施一步到位。

陈家岭翰林梅苑小区一角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河津市委、市政府探索形成了“市县牵头、乡镇实施、部门协同、群众参与、全面督查”的工作机制,整体推进避让搬迁、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治理、产业发展、就业培训,实现了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由“各自为战”到“系统治理”的转变。河津市相关领导定期现场办公,研究解决项目选址、资金筹措、两户并一户等重大问题。下化乡党委、政府作为实施主体,负责牵头规划设计、前期手续办理等工作,积极化解群众矛盾,解决搬迁过程中的具体问题。建立“1+8”定期联席会议机制,形成发改、自然资源、人社、农业农村、住建等8家单位协同,产业、生态、就业等相配套的综合推进体系。

经过7年的辛勤努力,目前河津5个采煤沉陷区整体搬迁村已全部建成。楼宇住宅鳞次栉比,花草树木郁郁葱葱,游园小径曲折幽静,亭台楼榭错落有致。告别世世代代生活的大山,村民们的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因村制宜 确保群众“稳得住”

从深山到城市,虽然只有一步之遥,但对于大多数普通群众来说,迈出这一步却是无比艰难。

河津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把人民群众“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标准,依法依规、因地制宜、一村一策、分类安置。

针对周家湾、上化、陈家岭、老窑头等4个行政村16个自然村采煤沉陷区面积大、范围广的特点,采取整体下山、集中新建安置方式,共安置群众1965户。针对下院行政村沉陷区面积小、危房较少的特点,采取就近安置方式,87户重点户全部就近回购存量房安置。针对杜家湾坪头自然村集体经济薄弱,村民经济条件差距较大的特点,通过中央、省级补贴,市、县配套,采矿权主体差额补贴方式,通过货币安置方式安置群众151户。

实行政府建设和房地产公司建设相结合。周家湾、上化2个集中新建项目,通过委托具有实力的房地产公司,按照采煤沉陷区治理标准,采取“政府+企业”的市场运作模式进行建设。陈家岭、老窑头2个集中新建项目,通过乡村两级自主建设。同时,结合当前和长远安置实际,预留发展空间,启动二期450户大龄青年结婚用房建设,满足搬迁群众长远需求。

统筹发挥政府、企业、群众三方力量,破解项目资金难题。在政府层面,除中央、省级的补贴资金外,市、县两级政府克服困难,不折不扣落实配套资金4000万元。对2017年2个集中新建项目,河津市政府通过行政划拨方式,共解决建设用地100亩,减轻项目资金压力4000万元。同时财政配套7000万元,实施新建小区附近炸药库搬迁、第五小学建设、周边道路配套等工程。在企业层面,引导7家煤矿企业积极主动作为,承担社会责任,彰显社会担当,落实配套资金6500万元。在群众层面,积极发挥村集体优势,自筹资金1.5亿元。同时协调农商行、龙都村镇银行,采取小额贷款方式,为困难群众办理贷款1500万元。

在住房分配上,各村普遍以成本价或低于成本价的方式供给。南桑峪村一期房屋均价每平方米仅560元,比成本价低1200元。对于贫困户,每户只出5000元,即可购置一套105平方米的房子,二期房价每平方米保持在2000元。陈家岭、上化、周家湾等村房价均价每平方米普遍在2500元以内,远远低于当地市场价。陈家岭村党支部书记王云峰多方筹资200万元,为困难户垫付房款,确保群众稳得住。部分村还实行“四免两补”政策,即免物业费、暖气费、校车接送费、老人老年公寓吃住费,对优秀学子予以1000元至5000元的一次性补助,让群众共享高质量生活。

安居乐业 确保群众“能致富”

故土难离。对于中国普通农民来说,几千年来的农耕文化早已深深地烙在了他们的心底。离开了赖以生存的土地,每个人的心里仿佛没了根似的。下化整体搬迁的村民们,感受可能更深。

如何解开群众的心结?下化乡党委、政府多方调研后,以党建统筹搬迁工作,发挥基层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组织开展专业培训,全面提升村民劳动技能水平,彻底解决群众就业难问题。乡政府会同人社部门,对搬迁村民开展家政、月嫂、餐饮、电焊等技能培训,对接国内一二线城市和省校合作项目,组织劳务输出,增加村民收入。目前,全乡共组织劳务输出500余人,人均月工资在5000元左右。另外,还会同农业农村局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训340人,统一持证上岗;推广农产品新品种,提高农业附加值。乡党委书记董肖峰带领党员干部外出考察,引进玉露香梨和文冠果等优良品种进行试种;乡长吴国强深入驻地各矿,牵线搭桥。各村党支部依据实际领办企业,寻找出路。目前,南桑峪、陈家岭、上化、杜家湾等村与驻地煤矿合作,成立运输车队和后勤服务队,承担煤炭外运任务和驻矿后勤服务工作。全乡承运车辆达300余辆,解决就业近千人。因地制宜做强产业,积极引导群众流转土地,大力发展干果经济林。目前,全乡已发展花椒、核桃、油松20000余亩,保证了50岁以上有能力的农民有活干。同时出台扶持政策,引导和帮助村民创办各类企业。目前,全乡共创办物流公司、养殖场、家具店、小饭店、馍铺、超市、家庭农场、电商等各类主体企业200余家,带动村民就业3600余人。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进城前的8000元跃升到30000余元。

为确保进城农民以最快速度融入城市生活,乡党委大力推行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推动治理现代化。各村建立健全村级机构,充分发挥“一约五会”作用,提高群众自我管理约束水平。同时,坚持德治教育,以文化广场、村史馆、老年活动中心等为主阵地,打造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广泛开展文明户、星级户评选活动。定期开展法治宣传,组织开展志愿服务。成立互助合作社,帮助村民解决急难险事。目前,下化整体搬迁村人心稳定,产业兴旺,设施齐全,乡风文明,成为河津市一道亮丽风景线,多次受到省、市领导的好评,首批搬迁的南桑峪村还被授予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等称号。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