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经济>

黑鹳来了,鸳鸯来了——
稷山成了珍稀鸟类“打卡地”

来源:运城日报发布者:时间:2022-04-18

记者 朱 姝

黑翅长脚鹬18只,白骨顶鸡2只,黑水鸡6只,白鹡鸰10只左右,金眶鸻23只,苍鹭19只,小白鹭2只,灰头麦鸡4只,翠鸟2只,斑嘴鸭12只,反嘴鹬3只……它们或在荷塘育雏,或在湿地芦苇中休憩,或在水中悠然觅食,或在湿地上空飞过。4月15日,在稷山汾河国家湿地公园中,工作人员多次拍摄到国家一级、二级重点保护鸟类和部分珍稀鸟类。

珍稀鸟类纷纷选择到稷山“安家落户”,证实了一句古语——“良禽择佳木而栖”,自古以来,飞鸟就是显示生态好坏的标志。

我市生态环境保护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

近年来,珍稀飞鸟频频进入人们的视野,反映出的正是我市生态环境持续向好的改变。

“渚清沙白鸟飞回”


一群黑鹳在湿地中嬉戏  原武奎 摄

“今年以来,在咱们湿地这边监测到的珍稀动物有黑鹳,天鹅,鸳鸯,红隼,白琵鹭,白骨顶鸡,红隼。”稷山县林业局湿地生态巡护员贾冬红向记者介绍道。

据悉,其中黑鹳是今年2月5日在观景台对面河道内觅食时被发现的,开始时是一只。半个多月后,2月23日下午在新桥以东河岸边陆续发现黑鹳二十只,它们久站在河岸边栖息。隔天的2月24日在新桥以东的河岸边及上空发现黑鹳五只。其中有一只是亚成鸟,其他四只是成鸟。在4月9日早上,又在南坝上空发现一只黑鹳正在降落于河道内。

2月3日下午,在新桥以东河道内沙洲上发现鸳鸯一对。

贾冬红继续向记者介绍,除了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鹳的到来之外,还有更值得一提的一个现象是,今年天鹅在湿地附近一共出现九次。1月26日至2月8日,都是5只。它们中有1只成鸟,其他4只都是接近一年的幼鸟。2月9日是6只,成鸟2只,接近一年的鸟4只。2月21日从东北方向飞来10只天鹅,它们从老桥上空飞向西南。3月3日是天鹅成鸟2只。它们在老桥以东河道内栖息。3月15日天鹅4只,它们都是成鸟,在滨河广场河道内栖息……而去年天鹅到访的次数为3次。天鹅到访次数的明显增多,也侧面反映了湿地内部水质的明显改善和水资源的逐渐丰富。

周边群众看到黑鹳、天鹅、鸳鸯这些珍稀水鸟时,刚开始都不太清楚这些鸟类的稀有程度。后来经工作人员在巡护时给周边群众宣传讲解,再加上媒体的宣传,群众才开始了解这些珍稀鸟类,由此大伙儿确实感觉稷山的生态环境是一年比一年好。

鸟类是人类亲密的朋友。稷山出现的鸟类物种多样性高,保护物种数目多,表明这里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和较丰富的生态系统类型。

“为了迎接珍稀动物栖息,我们做了以下事情:天鹅来栖息时,我们给天鹅定期定量投食玉米粒在滨河广场河道内沙洲上。黑鹳集群时,我们在黑鹳经常出现的地方投放鱼苗,每次投放二十斤到三十斤,早上下午各一次。还有在观鸟台我们建立了五十亩的水鸟栖息地。接下来,我们将继续组织春季迁徙季、繁殖季的鸟类调查,以全面掌握该县鸟类多样性情况,为更好地保护和改善湿地的生态环境提供可靠依据。”贾冬红表示。

“又见湖边草木新”

两只鸳鸯在水中游弋  原武奎 摄

珍稀鸟类不断“打卡”的稷山汾河国家湿地公园,是稷山县委、县政府认真落实运城市委《关于加强汾河流域(运城段)生态保护与修复的意见》,积极推动《山西省汾河流域生态修复与保护条例》的深入实施,全面打响保护山西“母亲河”的攻坚战的一个重要成果。

2014年12月,原国家林业局把稷山汾河湿地列入了国家湿地公园试点建设项目。8年来,在国家、省、市林业部门的精心指导和大力支持下,稷山县委、县政府充分整合各方面资源,按照国家湿地公园建设方案的要求,全面推进各项建设任务,于2020年12月25日通过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验收,稷山汾河湿地荣获国家级湿地公园称号。

该湿地公园位于县城中部,其南北两侧的边界在县城段是汾河南北两岸大堤,在县城段外是河道主河槽及两侧河岸,包括河道两岸的护堤林。湿地公园的面积共计718.23公顷,其中湿地面积608.14公顷,湿地占比高达84.67%,划分为湿地保育区、恢复重建区、宣教展示区、合理利用区以及管理服务区5个功能区。

据稷山县林业局湿地办主任崔峰智介绍,湿地公园建设过程中,湿地公园开发中心就十分注重联合保护。一方面加强野外巡护与监测,聘用10名巡护员,沿河道分5段路线进行巡护;一方面联合稷山县公安局、县林业局以及森林公安等部门对违法行为开展执法行动,有效保护了园区内湿地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

湿地公园开发中心结合湿地公园的实际情况,采用适宜的恢复措施,对受到干扰的湿地进行生态修复,恢复其应有的功能和价值。

2017年起,对湿地公园内汾河干流稷山县城段5.1公里长的河道进行疏浚拓宽,河道蓄水水面现已达84.4万立方米,蓄水总量约176.5万立方米,这对地下水进行了有效补充,也使河道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改善。

汾河河岸,特别是在湿地保育区、恢复重建区,实施自然型驳岸建设,补植、重植芦苇和香蒲2040平方米;县城段汾河南岸实施自然原型驳岸建设,恢复植被51.85公顷;北岸则实施人工自然型驳岸建设,恢复植被6.94万平方米。目前,水岸生态功能得到了有效恢复,也形成了丰富的湿地景观形式和层次。

新汾河大桥东侧通过退耕还湿,恢复荷塘、苇塘19.98公顷,西侧的恢复重建区进行了5处微地形处理,总面积9193平方米,形成了水禽近自然的栖息环境。

在湿地公园中段水源涵养林周边通过补植杞柳,形成了乔灌草多层次的植被带,吸引大量水禽栖息。

在湿地公园恢复工程建设中,坚持选用乡土植物,有效防止了外来物种入侵。

随着湿地保护、恢复工程的实施,湿地公园内的植物种类及分布区稳步扩展,鸟类资源逐年增多。

湿地公园内种子植物50科161属271种,被子植物中双子叶植物54科153属241种,单子叶植物9科47属77种。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罗布麻在园区内有自然分布。

湿地公园现有鸟类14目35科61种,属重点保护动物15种,其中被列为国家Ⅰ级重点保护动物有黑鹳1种,被列为国家Ⅱ级重点保护动物6种,山西省重点保护动物8种。湿地水鸟的种群和数量持续增长,体现了湿地公园野生动植物保护与湿地恢复工程的成效。

“每年冬春季节,湿地公园都会变成珍稀鸟类‘打卡地’。近年来,湿地公园的鸟类保护工作也步入了制度化、规范化和专业化管理的轨道,由于人为活动的减少和保护工作的加强,珍稀候鸟数量也随之增加。”崔峰智说。

珍稀鸟类的身影,不仅关乎自然本身,更与当地的特有文化相融合,飞鸟的每一次振翅,无不展现着稷山生态文明进步的足迹,弹奏起我市良好环境的动人旋律。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