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法制>

“平安中国建设示范县”是如何炼成的?

——永济市平安建设工作综述

来源:运城日报发布者:时间:2022-01-12

■记者 邢智轩

2021年12月15日,平安中国建设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会上,永济市被评为“2017—2020年度平安中国建设示范县”,是我市唯一获此殊荣的城市。这个“国字号”金字招牌的背后,是永济市委、市政府以及永济政法干警、综治工作者持之以恒的努力和付出——

平安,是人民群众自古以来不变的期盼。

平安,更是经济社会平稳发展的基本前提。

近年来,永济市继承和发展“枫桥经验”,探索建立了一系列社会治理新机制,走出了一条具有永济特色的社会治理新路子,先后荣获“2013—2016年度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县(市)”“全国七五普法中期先进县(市)”,连续8年被评为“省级平安县(市)”。

建强一个“中心”

让矛盾纠纷“一站式”解决

“我牵扯到一起经济纠纷,和对方沟通很多次都解决不了问题,没想到在咱们中心调解员调解下,这么快就解决了!”近日,家住永济市的郭先生高兴地说。让他点赞的,是永济市近年来推出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调处机制。

郭先生所说的中心就是永济市社会治理综合服务中心。该中心是永济市委、市政府2020年重点推进的一项民生工程。按照“全科门诊、分类解决、一体化运行”的思路,该中心确立了社会治理“1+8+N”的总体构架。“1”就是一个平台。社会治理综合服务中心面积为2860平方米,主要职责是对全市平安建设工作进行分析研判、教育培训、统筹协调、督查考核。“8”就是中心聚合了综治信息指挥、信访问题综合接处、矛盾纠纷调处化解、公共法律服务、诉调对接、社会心理服务、关心关爱、社区戒毒康复8个功能中心,整合了信访、公安、法院等15个部门的社会治理资源。各功能中心有机衔接、深度融合,打造了助力永济经济发展的维稳主阵地,最大限度让群众“只跑一地、只进一门、只访一次”。“N”就是镇村两级综治中心和遍布全市的矛盾纠纷调解组织、社会心理服务机构、法律服务机构等基层社会治理组织。

做好服务是做好矛盾纠纷调处化解的前提。永济市积极探索“互联网+矛盾化解”工作模式,坚持把信息化建设融入信访问题接处、矛盾纠纷调处、公共法律服务、诉讼服务、领导接访和突发事件处置等各个环节,配备了网上信访自主终端、公共法律服务自主查询终端,开通了综治、信访视频会商平台,依托智慧城市、综治信息平台和雪亮工程建设,将远程视频调解的触角进一步延伸到镇村两级中心,将治安防控、远程指挥调度的范围扩大到全市各重点部位和公共场所。同时,积极探索设立速裁法庭,采取网上网下相结合方式,推动简易矛盾纠纷和信访问题通过诉讼与非诉程序依法解决,最大限度实现“访调诉”无缝对接。

真正让矛盾纠纷得到调处化解是关键。永济市通过完善内部衔接机制,坚持“分类受理、归口办理、协同处理、闭环管理”原则,细化工作流程,推进功能聚集、资源共享、融合发展,对权责关系简单明晰的事项,窗口单位即接即办,当场处理,现场反馈;信访事项按照程序受理登记、转送交办、督办反馈、评价结案;涉法涉诉涉纪类事项,依法按程序交由政法、纪检部门办理;调解类事项交由各行业专业调解机构进行化解,需要法律咨询、法律援助的,驻厅窗口提供公共法律服务,并根据进展情况开展司法确认、提供诉讼服务;需要心理疏导的,第一时间由专业心理咨询师介入进行心理干预;对涉及多部门的事项,组织责任单位联调联处。

2021年以来,永济市社会治理综合服务中心累计接待群众4500余人,其中提供法律咨询3138件、办理信访案件108件、化解矛盾纠纷248件,提供心理咨询服务429人次,接收网格员上报的社会治理事件2238件。98%的矛盾纠纷和90%以上的信访案件在社会治理中心都能得到化解。

筑牢“两道防线”

让社会治理更上一层楼

近年来,永济市大力推进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和“雪亮工程”建设,筑起了社会矛盾预防和社会治安防控“两道防线”。

“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在化解社会矛盾、保障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永济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张千里认为。近年来,随着永济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各种利益冲突引发的社会矛盾逐渐增多。以前,因征地拆迁、农民工工资、企业改制等引发的社会矛盾十分突出,集体上访事件也时有发生,政府部门和政法机关疲于应对。

面对此类问题,永济市把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作为市委、市政府总揽经济社会发展、源头预防社会矛盾的有效手段,纳入市委领导班子内部工作制度。明确规定凡是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涉及面广、影响深远的重大事项(决策、工程)都必须进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未经评估的重大事项不上会、不决策、不审批、不实施,评估后经过市委政法委备案和行政审批服务管理局审批方能实施。

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会不会影响决策效率,也是永济市委、市政府思考的一个问题。经过充分调研论证,永济市建立完善了分级评估、分段评估、项目决策报备三项机制,最大限度提高了行政效率。自评估工作开展以来,全市没有发生一起因重大决策事项出台或实施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推动永济经济步入了跨越式发展的“快车道”。

2021年12月,永济市张营镇发生多起群众晾晒在巷道的玉米被盗案件。案发后,永济公安机关高度重视,及时梳理相关案件信息,通过调取大量监控资料分析研判,发现案发时都有一辆白色越野车出现,同时犯罪嫌疑人在作案时有遮挡车牌的行为。民警紧抓线索,在交管、图侦部门的大力配合下,对案发现场周边监控进行梳理分析,共排查疑似作案车200余辆,在进一步深挖中,最终确定了犯罪嫌疑人作案时驾驶的车辆和犯罪嫌疑人住处。在案件的侦破过程中,“雪亮工程”发挥了重要作用。

据了解,2019年,永济市投资2862万元,完成了三个镇(街道)的“雪亮工程”建设,共安装各类视频监控摄像机1729个。2020年,永济市又投资264.3万元,在城西街道办事处4个村和1个社区进行“雪亮工程”试点项目建设。2021年,永济市投资4300万余元,启动了二期“雪亮工程”建设,并将该项目列为重点建设项目,由永济市委政法委牵头组织实施。项目完成后永济市监控探头数量将达到2.1万个,能够做到城乡道路交叉口无死角、主要道路关键节点无盲区、人员密集区域无遗漏、重点要害部位全覆盖,成为全省首个实现综治视联网全覆盖的县(市)。

“雪亮工程”运行以来,在预防打击犯罪、维护社会稳定和加强社会管理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永济市连续3年实现刑事、治安案件下降,刑事案件破案率上升“两降一升”的目标,特别是城区街面抢夺案件和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家中财物被一卷而空的盗窃案件大为减少,人民群众安全感逐年提升。

“下一步,永济市的‘雪亮工程’建设将在视频资源应用上进行提升,在基础信息采集、矛盾纠纷调处、安全隐患整治、特殊人群管理、城乡社会治理、安全生产、生态环保等方面加大应用;在图像智能分析、移动视频、事前事中快速检索、海量视频监控数据实时分析等方面进行深层次挖掘,真正实现警网融合、联动共治、智能治理。”张千里说。

建立四项机制

为创新社会治理提供保障

近年来,永济市大力践行“枫桥经验”,注重源头预防和末端治理,探索建立了基层社会治理“五四机制”、矛盾纠纷多元化解“123456机制”、社会心理服务“4433机制”和诉调对接“1268机制”等一批社会治理机制,为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提供了永济方案。

基层社会治理“五四机制”就是实施“五个起来”:牌子挂起来、喇叭响起来、红袖标戴起来、天眼亮起来、警民互动起来;做到“四个联系”:包村干警联系治保主任,治保主任联系网格长,网格长联系巷长、楼长,巷长、楼长联系住户和群众,把社会稳定风险处置在一线。

社会心理服务“4433机制”,即把好源头预防、精准服务、特殊关爱和回归社会4个关口,搭建市级心理服务平台、基层心理服务平台、重点单位(行业)心理服务平台和社会化心理服务平台4大平台,建立具备心理咨询技能的网格长服务队伍、专业心理咨询师队伍和心理服务志愿者队伍3支队伍,创立智能化筛查机制、规范化心理疏导机制和系统化危机干预机制三项机制,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

社会心理服务工作开展以来,组织心理咨询师进单位、进学校、进社区开展心理健康培训28场次,团体辅导62场次,接待个案658人次,心理体检420人次,协助永济市委、市政府对疫情防控工作和3起重大社会事件进行了心理危机干预。

矛盾纠纷多元化解“123456机制”,即在全市树立“调解的是矛盾,调顺的是民心,调稳的是党的执政根基”1个工作理念;筑牢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和村民(居民)自治两道治理防线;灵活运用“情、道、法”3种手段化解社会矛盾;畅通市、镇、村和行业调解4个调解渠道;深化诉调、检调、公调、访调、政调五大对接机制;用好治保会、调解员、巡逻队、网格长、包村干警和心理咨询师六支力量,及时发现、就地化解矛盾。

诉调对接“1268机制”,即在永济市人民法院建立一个多功能诉调对接服务中心;建立线上、线下两个诉调对接平台,确立风险评估、诉讼辅导、分流对接、多元调解、司法确认、审查立案等6个工作环节,建立特邀调解员机制、特邀调解组织机制、法院专职调解员机制、律师调解员机制、行政案件协调和解机制、刑事和解工作机制、无异议调解方案认可机制、无争议事实记载机制等8项机制,把80%以上的民商事纠纷通过调解渠道解决。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被评为‘2017—2020年度平安中国建设示范县’,是对永济市平安建设工作的巨大鼓舞和鞭策。我们将把党中央的鼓励转化为投身平安建设的强大动力,从党的百年奋斗中汲取智慧力量,深入推进更高水平的平安永济建设,确保政治更安全、社会更安定、人民更安宁,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永济市委书记孙中全如是说。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