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要闻>

大学生温景超的“第二故乡”

来源:发布者:时间:2021-11-24

记者 杨红义 张晓丽

11月16日清晨6点多,天还没亮,位于夏县裴介镇鲁因村的吉林大学山西运城夏县田野考古实践教学基地就不再安静。起床、洗漱,吉林大学考古学院2019级考古专业学生温景超,背起装有考古工具的白色工具包,和同学们一起坐上大巴,前往距基地5公里远的师村遗址发掘现场。

“我来自吉林长春,是一名大三学生,自7月31日来到这个考古基地参加实习已经100多天了。今天早上,我和同学、老师共20多人,7点15分从基地乘车出发,7点半到达发掘现场。”温景超介绍说,“每位同学负责发掘的是一块25平方米的正方形区域,叫探方。由于我的探方发掘工作基本结束,和相邻探方又共有一个灰沟需要挖掘,因此今天早上,除了和邻近探方同学交流遗迹轮廓、土质、陶片等特征外,我的主要工作是和同学一起挖沟。”

据温景超介绍,他们中午11点返回基地用餐、午休,再于下午1点半工作至5点。“考古实践是我们大三第一学期的一门课程,我们一共要在这里实习近4个月。”温景超说,“实习之初,老师就给我们讲了考古的要领、流程以及注意事项。前两个半月,我们基本上是白天在考古现场发掘,晚上在基地上课,登记、整理陶片等发掘物。像前段时间雨天较多,我们就会提前做些室内整理工作,比如拍照、绘图,再将这些资料整理成表格、文字等。”

一线考古3个多月,温景超收获颇丰。他亲手发掘的,有两处东周墓,其中一处长3.2米,挖掘耗时1个月,其中2000多年前古人挖土所用的铲子、脚窝痕迹清晰可见,从中发掘出石圭等文物;有两个出土有许多碎陶片的灰坑,可能是用于填埋垃圾或储藏物品的地方,其中不乏彩陶盆、石斧以及玉器;一道长10米、宽近2米、深1.5米的沟,可能是防野兽的。另外,还有一处疑似磉墩的遗迹,后被老师证实,其实是一个树坑。

“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我学到了田野考古的基础方法,比如刮面、找边、分清土质土色、拼接陶片等。”温景超说,“除了专业能力的提升,还有更大的收获,就是与老乡们的亲情。”

根据规定,学校为每个探方配备一至两名当地老乡,负责铲土、运土等后勤工作。几个月下来,学生们和老乡朝夕相处,处得比亲戚还亲。

9月末的一天,发掘工作休息间隙,温景超随意说了句想吃葡萄。说者无意,听者有心。第二天,在同一探方工作的老乡便从家里给他带了一串葡萄。“听大叔说,那会儿头茬葡萄已经卖完了,只有二茬的,口感不是很好。可他给我拿的是一串头茬葡萄,后来才知道那是他专门给在外打工的儿子留的。”温景超感动地说。

对这些学生娃关爱有加的,还有夏县县委、县政府。“县里加大资金投入,协调解决师村遗址建设占地问题,建起停车场及考古文化长廊,并对考古基地周边道路进行硬化,改善了学习生活环境。县里对我们的日常生活也十分关心,组织开展防疫知识和防诈骗知识宣讲活动,还聘请高级厨师,对当地烩菜、面食等特色饭菜进行现场教学。我们还有幸受邀参加了第二届山西(夏县)卫夫人书法艺术节,亲身感受了夏县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吉林大学考古学院夏县基地主任方启说,“前段时间,持续的阴雨天气,破坏了部分发掘现场。县委、县政府的工作人员与周边村子协商,第一时间调集水泵、挖掘机等工具进行排水,将我们的损失降到最低。另外,还对我们基地周边的场地进行硬化、美化。”

如今,随着县校合作的不断深化,吉林大学考古学院夏县基地的功能不断升级,成为国家文物局考古“项目负责人”的培训基地,来自全国10多个省份的“学员”在这里参加实训后考取相关从业资质。这里,还被确定为康杰中学校外研学活动实践基地,夏县中学、闻喜中学社会实践基地。

“来运城之前,通过运城籍校友,知道运城历史悠久,有盐池、关帝庙,还有夏县东下冯遗址等古迹。”温景超说,“这次田野实习,让我更加喜欢运城。运城气候宜人,瓜果香甜可口,老乡朴实可亲。我想,以后我还会经常来运城的,这里是我心中的‘第二故乡’。”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