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今日运城>

盐文化的守望者
——记盐湖自然遗产守护人景晓雄

来源:运城日报发布者:时间:2021-09-28

记者 韩维元

景晓雄在自建的展厅为参观者介绍搜集于盐湖的收藏品 记者 韩维元 摄

龟背石、光明盐、盐景观石、木盘井、护埝桩、古陶(瓷)片、铁钱模具等各类实物,天鹅、苍鹭、火烈鸟、卤水虫、碱蓬草、野生蒲黄等影像资料……

在市区凤凰小区一间百十平方米的展厅内,这些散落在广袤盐湖各个角落的宝贝被集中收藏、陈列展示,看着一幅幅精美的照片,触摸着那些经过上百万年才形成的自然遗产,在感慨运城盐文化浩瀚多彩与魅力独特的同时,却很难想象,这里的一物一图、一草一木都是一名退休老职工,用500多个工作日,跑遍132平方公里的盐湖搜集而来的,这位老人就是盐湖自然遗产守护人景晓雄。

用影像记录盐湖之美

盐,在人类生存和进化历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不仅能满足人类的生活实用需要,是不可或缺的营养剂和调味品,而且在漫长的生产和制作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历史文化——盐文化。

运城作为中国最古老的盐业生产中心,千百年来形成了一系列历史悠久、底蕴丰厚、多彩多姿的盐文化,使其成为一笔珍贵的文化财富,并得到保护、传承和发扬。

景晓雄是山西省物化院的一位退休职工,由于长期从事地质测绘、勘查等工作,他对盐湖丰富的矿产资源和博大精深的盐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2013年,经过多年沉淀与累积,景晓雄开始关注河东瑰宝——盐湖。在此后两年多的时间里,他跑遍了盐湖的角角落落。蚊虫叮咬、狂风肆虐,冰冷的黑泥、浑身的芒硝是他的“家常便饭”,他偶尔也会摔倒受伤,但这些困难都阻挡不了他追逐盐文化的脚步。

“离盐湖越近,越是能感觉到盐文化的魅力,每次亲临盐湖,我都处于亢奋之中,每次都有新的发现,可以说盐湖里到处都是宝。”谈及盐湖,景晓雄激动地说。

景晓雄不会开车,为了拍摄到盐湖的朝霞落日和盐工夜晚工作的情景,景晓雄经常是凌晨就穿着雨鞋,骑着自行车来到盐湖,常常一拍就是一天,从黎明一直蹲守到夜幕降临,直到拍到最满意的镜头为止。

为了找到更多的线索,他与盐湖工人做朋友。2015年大年初一,景晓雄不顾家人的反对,与产硝工人同吃同住一起欢度春节,还为生活枯燥的工人免费放了5场电影。“每当发现有什么稀奇古怪的东西,工人们就会第一时间通知我。”景晓雄自豪地说。

在两年多的时间里,景晓雄深入盐湖地带实地走访,用镜头记录了人们不曾留心的盐湖之美,并将这些影像资料制作成15集《古中国 解之盐》纪录片。

纪录片中,天鹅、苍鹭、火烈鸟、灰鹤、反嘴鹬、戴胜、凤头百灵、白骨顶鸡等珍稀鸟类,或优雅而立,或翩跹起舞,或追逐打闹,使古老的盐湖一派生机盎然。随处可见的古陶(瓷)片、见证盐湖生产与发展的木盘井、盐湖岸畔的落寞窑洞、锈迹斑斑的铁钱模具以及龟背石、光明盐、寒水石、盐景观石、卤水虫、碱蓬草、野生蒲黄……这些平时都寂寂无闻的物件,仿佛重获新生,以别样的风姿展现在人们面前。

用实物展现盐湖历史

在两年多的时间里,除了拍摄影像资料,景晓雄还搜寻了大量盐景观石、龟背石、铁钱模具、古陶(瓷)片等盐湖自然产物和历史遗物。

在景晓雄的展厅里,有一块外形酷似中国地图的盐景观石,被他命名为“盐之魂”。据景晓雄介绍,埋在地下的盐矿石历经数万年时间逐渐钙化后就形成了盐景观石。在盐湖发现的大量盐景观石形状各异,具有非常明显的“秀、瘦、透、皱”等特点。

景晓雄在盐湖的拍摄中还发现了大量北宋铸钱模具。2015年3月的一天,景晓雄像往常一样走在盐湖的阡陌间寻找拍摄对象,突然间,一个锈迹斑斑的铁疙瘩映入他的眼帘,他随手捡起来,经过清洗发现竟然是一枚北宋铸钱模具,这可把景晓雄高兴坏了。

于是,景晓雄便对盐湖东滩开始了地毯式扫描,在拉硝路边、堤埝上、卤水里、黑泥里,他陆续捡拾到近2000多枚北宋铸钱模具。虽然有的已经锈在一起,但仍然能看出上面的字迹。“目前主要有政和通宝、政和重宝、大观通宝、崇宁通宝几种,这对研究历史上河东盐湖的繁荣和北宋的经济活动有很大意义。”景晓雄说。

随着对盐湖研究的深入,景晓雄还陆续在盐湖东滩捡拾了大量石器时代的夹砂陶以及汉、唐、宋、元、明、清时代的各种瓷片,其中,唐、宋的瓷片最多。同时,通过长期观察和查阅资料,景晓雄还拍摄到盐湖及周边50多种有名的中草药。

在景晓雄的展厅里,还收藏着一幅电子版《河东盐务掣签图》。该图由一位名叫吕瑞麟的画家绘制于清同治三年(1864年),距今已有150多年历史。图上不仅完整再现了河东兵备盐法道道台衙门一百多年前的结构布局,而且画面人物有200多个,还有卖艺、卖饭、修补衣服、卖鞋摊点等众多生活场景。乍一看,俨然一幅河东盐务版的《清明上河图》,为河东盐文化的研究提供了生动的史料。

用科技再现盐湖魅力

为了对盐湖有更科学、更深入的了解,景晓雄虚心请教省地勘局二一四地质队高级地质工程师蒋盘金和国家地勘部门专家,在红土与黄土的堆积河层中发现了几十万年前形成的盐石膏晶体,还发现了骨化石和各类动物头骨化石。

在对盐湖的探访中,景晓雄还搜集到了盐湖地表及地下650米深盐矿钻孔剖面图,但是却找不到具体的标本实物。不轻言放弃的景晓雄就顺藤摸瓜,在走访了大量原运城盐化局职工后得知,盐矿标本在20世纪80年代的一场大火中葬身火海。于是景晓雄又几经波折找到了当年存放盐矿标本的仓库遗址,并在蒋盘金的指导下,经过十几天的挖掘最终找到了已经被埋藏多年的盐湖地质岩心标本70多瓶,让人们重新看到盐湖深部盐矿的模样。

在两年多的时间里,景晓雄还收集到了很多高质量的硝板、寒水石、光明盐、野生蒲黄等实物标本,并制作出多集与盐有关的影像和多部画册。

为了将这些与盐文化有关的实物、鸟类、标本更好地呈现给市民,近年来,景晓雄开拓思路,将高科技AR技术引入到传统文化的传播中。“传统的展厅只能通过图片和实物展示,我们通过AR技术的应用,将传统图片生成动态‘视、听、触’的虚拟环境,可以让参观者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还不受地域、介质的限制,加大信息含量,极大地方便了盐文化的推广。”景晓雄一边说一边给记者演示着他精心编排的AR展示技术。

景晓雄是幸运的,因为有了盐文化的相伴,他的退休生活才更加有意义;盐文化是幸运的,因为有了景晓雄这样的爱好者,博大精深的河东盐文化才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扬;我们也是幸运的,因为有景晓雄这样的盐文化守护者,我们才看到了一个更加多彩而绚烂的河东盐文化体系,才让我们的大美运城更具魅力。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