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钩沉>

古人如何起名

来源:发布者:时间:2021-09-23

□白玉瑗

“名成乎礼,字依乎名”(《秦记》),取名时,命意要合于礼,后来,取字要从名的命意上生发、扩展开去,“字”与“名”互为表里,在命意上讲究关联,力求做到“闻名即知其字,闻字即知其名”(《白虎通义·姓名》)。此外,“名以正体,字以表德”(《颜氏家训》),名字通常还寄托了一个人的志向、理想、美德等,折射出取名长辈对后代的美好期冀,可谓是“千言万语化作一个字”。

名、字意义的关联,古人归纳出“五体”(同训、对文、连类、指实、辨物),并提出了观察它们的六种方法——“六例”,即通作、辨讹、合声、转语、发声、并称。

同训,即“名”与“字”含义相同或相近,二者相为辅佐,互作解释,但意义可能有扩展。如诸葛亮,字孔明,明与亮都有“光线充足”之意。

对文,即“名”与“字”含义相左或相反,二者互相对立,各从反面作解。如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字子长,迁是“变迁”之意,长则取“长远”之意;南宋理学家朱熹,字元晦,“熹”乃明亮之意,而“晦”是昏暗之意。

连类,是指“名”与“字”含义由此及彼,二者意蕴递进,生发出“更进一步”的内涵。如关羽,字云长,由鸟儿的羽翼可以联想到天空飘动的白云。

指实,指“名”与“字”虚实相生,动静配合。如齐公子固,字子城,由城墙的实物而产生坚固的印象,是虚实相生;又如孔子的弟子冉耕,字伯牛,耕地用牛,动静配合。

辨物,即“名”与“字”是部分和整体的关系,或是类概念与具体概念的关系,如孟轲,字子舆,古时轲为接轴车,舆为车厢;春秋卫国大夫蘧瑗,字伯玉,瑗是玉器的一种。 (《中国纪检监察报》)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