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今日运城>

文明城市, 让美好相伴你我

来源:发布者:时间:2021-09-17

■记者 裴旭薇 郑 菲

编者按

今年我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以来,紧紧扭住创建重点、补齐短板不足,经过努力,环境卫生干净整洁、交通出行井然有序、文明素养逐步提高、志愿服务随处可见、文明新风落地生根,创建工作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如今,高品质宜居城市、高质量生态城市、高品位文化城市已经进入人们的视线,改变着市民生活。文明,也进一步擦亮了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底色”。

河东东街与学苑路交叉口执勤交警在指导市民正确佩戴头盔 见习记者 陈方斌 摄 

文明交通 安全出行

电动车驾乘人员佩戴头盔等待绿灯后通行;右拐的车辆放慢速度,缓慢驶过;行人有序地通过斑马线……这是9月13日11时40分,记者在人民北路与机场大道交汇处的十字路口处看到的场景。

“虽然这个路口目前设置还不完善,但是交通秩序却有了很大的改观,机动车礼让行人,大部分电动车驾乘人员都佩戴头盔,并且遵守交通规则。”执勤交警告诉记者。

在该路口,由于正值下班高峰,车流、人流较大,两名交警和4名交通劝导员在各自岗位上,对来往行人和车辆进行疏导和管理。“你的头盔呢?”一名执勤的交警走过去,拦住了一位未戴头盔的电动车车主,并进行了教育。

佩戴头盔是对骑行者安全的保障,也是文明出行的表现。今年以来,相关部门多措并举,进乡村、入学校,广泛宣传“一盔一带”,并多次对骑乘电动车、摩托车不戴头盔,逆行,闯红灯等交通违法行为进行严管严查,大力整治交通秩序。

该路口骑着电动车等待绿灯的刘女士说:“以前还总看见一些人不遵守交通规则,尤其是骑电动车的,有逆行的,有乱穿马路的,现在情况好多了,而且大家骑车也开始佩戴头盔。”

刚接完孩子的市民陈女士对记者说:“最开始是孩子所在的学校要求家长接送孩子时必须要佩戴头盔,当天我就买了两个头盔,现在出行佩戴头盔已经成了习惯。”

除了严管非机动车,近日,我市公安局交警支队微信公众号“山西运城交警”上线了“交通违法随手拍”功能,市民可在出行过程中,对机动车乱停乱放、逆向行驶、不按规定车道行驶、闯红灯、实线变道、违法占用公交车道等交通违法行为进行拍照上传,对机动车的交通违法行为加大查处力度。

交通文明是城市文明的重要体现,优良的交通秩序可以直观反映一个城市的文明程度。为规范交通秩序,营造良好的交通环境,除了对机动车和非机动车进行严管严查外,我市大力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在中心城区建设6座人行天桥,方便市民出行。

由于人行天桥能够避免车流和人流平面相交时的冲突,减少交通事故,一定程度上也引导市民不乱穿马路,遵守交通规则,保障出行安全。对此,家住学苑花都的市民张女士深有感触。“以前去马路对面坐公交车,总要在马路上穿行,而这里又是高架桥桥北口,车辆多且车速快,每次过马路都提心吊胆的,现在有了天桥,不仅方便,还安全。”她说。

据了解,今年我市将再建3座人行天桥,保障市民出行安全便捷。

自觉遵守交通规则,摒弃不文明交通陋习,交通秩序才会井然有序,城市也会更加文明和谐。

志愿者在帮助吴光喜收山楂 裴旭薇 摄

文明社会 “志愿”引领

“我正愁找不到人帮忙收山楂呢,这么热的天,没想到这么多志愿者大老远跑过来帮助我,我真的非常感动!”9月13日上午,盐湖区东张耿村村民吴光喜在自家地里收山楂,看着前来帮忙的志愿者们个个都干劲十足,不喊苦、不叫累,只为在天黑之前帮他收完5亩的山楂,有的还给他带了月饼,不善言辞的他脸上写满感激。

前来帮忙的15名志愿者来自运城市第一时间爱心公益志愿者联合会。吴光喜既是该协会的重点帮扶对象,也是协会会员,他受益于志愿活动,也传播着志愿精神。

自从2012年出车祸后,吴光喜成了肢体残疾人,作为家里顶梁柱的他,人生也陷入了低谷:不愿意出门,不愿意说话,整天躺在床上,靠酒精麻醉自己,精神一蹶不振。

运城市第一时间爱心公益志愿者联合会于2015年对吴光喜的儿子进行困难儿童帮扶,在这个过程中,志愿者们注意到精神颓废的吴光喜,便在2018年开始将他也作为帮扶对象,定期看望,帮助他找工作、找房子,进行心理疏导等。最终,协会会长张昌勤发现他会包饺子,便让他在协会爱心粥屋包饺子赚点生活费,实现自立自强。

在协会志愿者的帮助下,吴光喜感受到社会的温暖和关爱,也慢慢融入了这个大家庭。2018年年底,他以志愿者身份加入协会,在城里租了房子,没事就到协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志愿服务,人也开朗了很多。此外,协会还定期为他读小学的儿子送上学习用品、衣服等,懂事的孩子也从小就知道感恩。

“我虽然腿不方便,但我有手,我还能为社会作点贡献,我感到很充实,人生很有意义。”吴光喜告诉记者,志愿服务让他找到了生活的方向,他也要尽力去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当天,前来帮忙收山楂的还有25岁的志愿者张培峰。摘山楂时,他双手左右开弓,动作很是麻利,不时用手快速擦去脸上的汗,边摘山楂边和身边的其他志愿者聊天。张培峰告诉记者,2016年,在运城上大学的他就加入了该协会,从此就爱上了公益事业。“我是晋中人,在这里没有亲人朋友,销售工作又比较自由,没事的时候就来参加志愿活动,协会就是我的半个家。”张培峰坦言,做公益就是帮助别人,快乐自己,这种成就感很让人“上瘾”。

很难想象这个“90后”的小伙子还是该协会爱心早餐的大厨,最多的时候做过180余名环卫工人的早餐。他希望用自己的行动影响更多的年轻人加入志愿者行列,让社会充满爱。

“志愿者是文明社会的引领者和推进者,志愿服务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抓手,我们将帮扶更多的人,带动更多人加入志愿服务队伍,为文明城市尽一份力。”市第一时间爱心公益志愿者联合会会长张昌勤说。

近年来,随着我市各类志愿服务活动的深入开展,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志愿者队伍,他们用自己的行动传播人间大爱,如一盏盏明灯,点亮我们的心灵,让社会充满温暖,也让文明的种子在每个人心中生根发芽。

环卫工人在涑水街打扫人行道 见习记者 陈方斌 摄

“面子”美了 “里子”实了

新铺的柏油路平整宽阔,绿化带少了烟头等杂物,绿化带的花草清新迷人,洒水车、清扫车随处可见,勤劳的环卫工人不停歇地清扫垃圾,城市“牛皮癣”似乎消失不见了……如今,行走在市中心城区街头,很多人感觉自己生活了多年的城市变得洋气了、干净了,环境的整洁让心情也变得舒畅。

这一变化得益于城市管理的精细化作业。据悉,中心城区现有深度保洁车、雾炮车、洒水车、机扫车、道路养护车、便道清扫车、垃圾收集转运车、护栏清洗车、吸粪车、餐厨垃圾收运车等环卫作业车186台。

这些车辆在环卫工作中发挥了主力军作用。每天,深度保洁车对路面污染严重的街道进行循环作业;雾炮车每天对主要街道进行一次作业,喷雾抑尘、净化空气;机扫车每天对重点道路进行4次洗扫;便道清扫车全天候对非机动车道进行巡回保洁;每天晚上10时至次日凌晨6时,高压清洗车和洗扫车对城市道路进行排扫排洗作业,确保路面见本色;垃圾收集转运车每天下午在城区街道上巡回收集生活垃圾,就近转运到垃圾中转站进行压缩处理,再由垃圾外运车运送至生活垃圾场进行无害化处置。

目前,中心城区环卫机械作业率达87%,环卫作业已实现由清扫向清洗的转变。

人工清扫方面,中心城区街道采取“人工+多种机械”联合作业方式,集中清扫、分段巡回、人机结合、全面保洁,特别对重点路段、车站、商业街等特殊区域实行重点清扫保洁,确保街道干净整洁。除了路面清扫、保洁外,环卫工人还对责任区绿化带内、便道墙角等处的落叶、杂草、杂物进行捡拾清理;对公交隔离护栏、公交站牌、橱窗、果皮箱、道路指示牌等城市公共设施进行清洗擦拭。

如果说城市大街道体现一个城市的“脸面”,那么小街小巷则是城市的“里子”,承载着一座城市的记忆,是和市民生活靠得最近的地方。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中心城区小街小巷的改造提升,硬化、绿化、亮化及以文化人,760多条小街小巷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进一步提升了城市颜值,增强了居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8月27日16时许,中心城区吉祥巷西口,两位疫情防控志愿者在此坚守。“和几年前相比,变化很大。”一位志愿者指着巷道说,“曾经的巷道坑洼不平,‘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垃圾到处都是,墙上写满了‘办证电话’,居住在这里哪有什么幸福可言。”

吉祥巷变得吉祥了,不仅生活在这里的居民有了满满的幸福感,甚至吸引了其他社区前来参观学习。

据介绍,中心城区5个街道办事处60余个社区,共有小街小巷1598条,总长约252.6公里,面积约156.6万平方米。过去,由于各种原因,这些小街小巷基础设施不完善,既给老百姓的生活造成不便,又影响了城市形象,制约了城市发展。特别是随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要求越来越高,改造小街小巷的呼声日益强烈。

为了解决城区小街小巷道路不平、排水不畅、路灯不亮,以及市民出行难等“脏、乱、差”问题,近年来,盐湖区将小街小巷改造提升工程列为每年的“十大民生实事”之一,一把尺子量到底,久久为功,实行“硬化+绿化+亮化+文化”,一条条老街旧貌换新颜,成为城市中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

小街小巷连民心,事关群众切身利益。去年3月,市委书记丁小强调研中心城区小街小巷改造和社区治理时强调,要持之以恒做好做实做细小街小巷改造这项得民心、顺民意的民生工程,让广大市民得到更多实惠,不断提高百姓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

今年,盐湖区委、区政府以“静态清零、动态保障”为目标,投资3500万元,完成65条巷道的改造提升,同时推进新开路片区、幸福庄片区、富源小区片区等18个片区的照明亮化工作。

为保证此项工作又快又好开展,盐湖区住建局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利用报纸、电视、网络等渠道进行广泛宣传,营造齐抓共管、广泛参与的良好氛围。同时,结合实际,做好分类规划,力争“一巷一景”,打造精品街巷。

“面子”美了,“里子”实了。实实在在的举措让城市文明真正渗透到了核心,也必将浸润每一个市民的心田,从而推动全市文明城市创建工作迈上新台阶。

闲暇时间,市民跳广场舞健身。 郑 菲 摄

文明市民 “照亮”城市

“胳膊抬起来,摆动手臂。”

9月15日8时30分,在市民王仙草的带领下,十几位中老年人挥舞着双臂,迈着有力的步伐,欢快地跳着广场舞。

今年62岁的王仙草,当领队已有近3年时间。以前的她没事就是打打牌,而现在,牌也不打了,每天生活却多姿多彩。因为她有了两个新的爱好——跳舞和吹葫芦丝。

“跳广场舞能锻炼身体,许多以前爱打牌的朋友,在跳广场舞后,基本都不打牌了,每天早上、晚上跟着队伍一起跳,我们的队伍是越来越壮大了。”王仙草告诉记者。

在公园一隅打打太极拳,在图书馆看看报纸和书刊,参加志愿者活动帮助需要帮助的人……随着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加强,闲暇时,打牌的人少了,读书、健身的人多了,文明生活的健康风尚在城市蔓延开来。

市民是城市的主体,市民素质是城市文明的灵魂。近年来,在精神文明建设的引领下,乱扔垃圾、乘车插队、随地吐痰、闯红灯、随意占道停车等不文明现象逐渐减少,取而代之的是公共场所不大声喧哗,排队乘坐公交车,及时清理宠物粪便,不随地乱扔垃圾,杜绝食物浪费等文明行为。

市民杨女士养了一只狗,每天晚上要去小区外遛狗。她告诉记者:“以前没意识到狗粪便的危害,狗排便后,也不予理会,有一次自己差点踩了狗屎,觉得不文明也不卫生,之后我每次遛狗都会带上纸巾或袋子,及时清理狗狗的粪便。”

文明素养是每个人不可缺少的基本素养。在生活的点滴中,说文明话,办文明事,做文明人,积极践行文明理念,让文明之光,照亮城市。

文明监督 流动“管家”

“你好,小伙子,这里不能停车。”

“好的好的,我马上开走。”

近日,盐湖区东城街道办事处府东街社区70岁的马天降老人有了一个新身份,那就是“文明运城监督员”。9月15日11时30分,身穿红马甲、戴着红袖章的马天降在河东街市公安局附近对违规停车行为进行制止。

尽管天气炎热,他还是坚持认真工作,对责任路段沿街巡查,对周围的“不文明行为”进行及时劝阻,遇到路上有乱扔的垃圾他也顺手捡起来丢进垃圾桶。

9月6日,我市正式聘任20名“文明运城监督员”,并于9月7日在河东街试点开展监督活动。马天降就是其中一个,而且是年龄最大的一个。

按照要求,监督员要在每天早中晚的4个时间段在各自的责任区沿街巡查。

作为二组组长,马天降每天7时30分准时来到巡查路段,给3名成员简单分工后,大家便各自沿街巡视一圈,对发现的电动车乱停乱放、骑行不戴头盔、商铺门前堆放垃圾、车辆乱停乱放等不文明行为及时制止。随后,他们4个人每人守一个点进行监督,还要“眼观六路”,在道路南北两侧不间断地跑来跑去,不厌其烦地和不文明行为“较真”。

“通过我们的参与,不仅要减少不文明行为的发生,还要把更多的文明行为传播到群众中,为我市文明城市创建贡献力量。”马天降告诉记者,多数市民在经劝阻后都会及时纠正不文明行为,个别劝阻无效的他们就会拍照发监督员微信群,“这个群里有交警、城管,他们会及时赶过来处理,几天下来,监督效果还是很明显的。”

据了解,此次聘任的20名“文明运城监督员”中有退休老干部、道德模范、劳动模范、优秀志愿者及社区工作人员等,他们的主要职责是当好文明城市的“宣传员、联络员、劝导员和监督员”,向群众宣传文明城市创建知识,提高市民对创建工作的知晓率、支持率和参与度,收集文明城市创建中市民反映强烈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对不文明行为制止、规劝和引导,对“门前四包”工作情况进行监督等。“文明运城监督员”从河东街试点,西起河东街百货大楼十字路口,东至外滩首府十字路口,共涉及9个路口8个路段。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