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钩沉>

桂林有一条盐街

来源:发布者:时间:2021-09-09

□颜邦英

盐街是指桂林北达伏波山,南抵东江门,西靠城墙,东临漓江的一条狭窄小街,是桂林少有的以一种商品命名的街道。它表明盐这种商品对于这条街道的重要性,桂林的老年人大多数都知道这条街,也说明盐街在桂林城的影响和地位。

盐街作为桂北地区和湖南衡永地区的食盐集散地,据已知资料,是兴起于晩清。清光绪版《临桂县志》的街巷名中,明确标岀“盐街”。

桂林盐街之所以能兴起,一是因为盐街具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和特佳的水运条件:盐街位于湘桂走廊南端桂林城的核心地段,紧靠漓江;盐街是漓江水运上行线与下行线的交汇处,桂林的水路货运,经漓江北越灵渠入湘江过洞庭,经长江可转入大运河、淮河、黄河水系而达京师,南连西江可抵梧州、广州、合浦,将中原和岭南连接起来。唐代修建相思埭后,水路货运还可连通贵州、云南水道,把西南地区纳进来。二是因为在清代,特别是清代晚期,外来资本主义入侵,湖南农村经济迅速瓦解,大量破产农民涌入桂东北地区从事农耕、手工业和商业活动。特别是清代改革盐法,将原来行销粤盐的湖南改为行销淮盐,但淮盐质次价高,销路不畅。而私销粵盐可图厚利,所以许多湖南商人云集桂林,从事盐业贸易,为盐商提供劳务的就更多了。

当时从事与盐业相关的劳务人员占盐街劳动力的百分之八十以上。盐商主要有赵松记、李太和、李西元、申泰昌、李嘉和、同庆祥、万全金、李西城、郑宜丰、龙泰来等。除万全金、李西城是桂林人外,其余多为湖南籍客商。为加强管理,清代在桂林还设立专门的盐务管理机构——盐道,负责管理全省盐务,故桂林还有一条盐道街,旧址在今五美路东端。

民国时期,政府宣布食盐为专卖。在盐街聚居的盐商几乎都是湖南邵阳人,历代都经营盐业。大多数在本地成批购进,门市零售给肩挑小贩或本市杂货店及熬盐户;少数几家资本较大的,除门市零售外,还成批运盐到全州或资源县销售。当时盐的来源主要靠水运,由专事水面业者,从桂林购进山货土产运往梧州出售,再从梧州运盐回桂林,卖给桂林盐商。而成批运往外地销售食盐,除用汽车运往全州外,主要靠船运,溯漓江而上运往全州,或船运往大榕江至升平登陆,转用人力肩挑至资源县,再转运湘西。但漓江上游,滩多水急,木板小船,易出事故,所以,非资本较多者,不敢轻易尝试。大多数盐商本小利薄,生意清淡,生活清苦。

民国时期,北伐军占领了长江中下游,长江运输一时受阻,淮盐不能运到湖南。湖南盐缺价涨,客商纷纷涌来桂林抢盐运往湖南,所以桂林盐业一度出现民国以来空前的繁荣。这一年,桂林盐店从30多家,陡然发展到70多家,可谓盛极一时。

但好景不长,1928年,长江水运畅通,淮盐大量倾销湖南,再加上国民政府把湖南划为淮盐专销区,粵盐只能销到湖南零陵,否则以私盐论处。桂林盐店一下倒闭30多家,桂林盐商业又回到1927年前的冷清局面。

(《桂林日报》)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