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钩沉>

悲秋情结:古典诗词吟咏秋景的主基调

来源:发布者:时间:2021-09-07

□赵柒斤

一夜疏风细雨,天气随即转凉。

北宋大文豪苏东坡熙宁六年秋天创作的《谒金门·秋感》:“今夜雨。断送一年残暑。”词人虽感激秋雨断送了酷热,但“夜阑还独语”的“愁”感也涌上心头。

其实,悲秋情结是古典诗词吟咏秋景的主基调,而秋风秋雨一般皆为“悲”或“愁”秋之源头。

唐代诗圣杜甫的《秋雨叹三首》,无论“雨中百草秋烂死,阶下决明颜色艳”“阑风长雨秋纷纷,四海八荒同一云”,还是“雨声飕飕催早寒,胡雁翅湿高飞难”,虽为自述苦雨寥落之况、触景生愁,却令每位读者感受到古代“悲秋”者悲秋之萧瑟、“病秋”者病秋之隐沦、“惊秋”者惊韶华逝而年岁晏之速。

唐代诗人李商隐的“秋雨”一直很“凄冷”,无论“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还是“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残荷听雨声”,抑或“休问梁园旧宾客,茂陵秋雨病相如”,都是秋雨绵绵、寂寞绵绵、伤情绵绵的场景。

唐代诗人温庭筠的“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好一个“愁”字了得。宋代大词人柳永,无论表面多么放荡不羁,可一场秋雨照样触发了他羁旅之志和怀才不遇的痛苦愤懑:“争知我,倚栏杆处,正恁凝愁!”(《市场星报》)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