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日报发布者:时间:2020-12-21
■记者 王运涛 陈永年
张伟在牛棚查看草料 记者 陈永年 摄
刚下车的百十头牛在山坡上一路狂奔,毫不理会边上围追堵截的村民。尘土飞扬之中,牛的主人张伟,却神态恍惚——这个场景他很熟悉,20年前,他也曾不止一次地在山坡上挥鞭牧牛。
凭借努力,他走出山村,到京城知名公司做保险、做理财,成为白领甚至金领,收入可观。但为啥他的人生忽然转向,精于理财的他又缘何当起了牛倌?
日前,记者来到位于平陆县的全市规模最大的育肥牛场、绿康养殖公司采访,在29岁的牛场主张伟的叙述中,个体选择的唱腔之下回荡着“项目为王”、优化营商环境的时代鸣响。
年轻的“理财经理”
返乡成了“牛司令”
张伟是平陆县圣人涧镇槐下村人,他家离牛场只有5公里的距离。没有名牌高校的教育背景,他早早外出打拼,更多的是靠吃苦与运气。
返乡之前,他在北京工作,无论是做保险还是做理财,供职的都是大型公司,客户非富即贵,家产上亿的比比皆是。
2018年,平陆县“凤还巢”工作座谈会在北京召开,张伟参加了。会上,平陆的县领导详细介绍了县里的变化,当然更有变化之中蕴藏的机遇。张伟动心了,他很快打定了主意,决定辞职,回乡,创业。
回乡干什么?张伟首先就想到了养殖。
灵感缘于他以前的客户。“这些客户对食品的安全和品质非常重视,但在市场上这部分商品的供给并不是很充裕,而且互相找不见对方,这就是一个巨大的商机。”张伟说。
更重要的是,养殖这个行当,虽然他没有直接干过,但从小在农村长大,养牛养猪养羊什么的,其实并不稀奇。
综合考虑风险因素之后,张伟最终将项目定为养牛。他四处考察,看别的养牛场怎么搞。毕竟,经过城市化和市场化的洗礼,就算养牛,他也不愿意和以前的长辈们一样。
要干就好好干,要建就建一个像样的养牛场。从刚开始,张伟就更倾向用“市场”的办法来解决发展的问题,而非事事希望“市长”帮忙。
“政府对养殖业非常支持,各种补贴力度也比较大,但我更想通过科学经营,用市场的方式让更多的人吃上好牛肉,实现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双赢。”张伟说。
优化营商环境
创业者不再迷茫
带着多年的积蓄和阅历,张伟回到熟悉的家乡。迎接他的,除了久违的乡情,更有“项目为王”总要求之下热情如火的营商环境。
如果不算小时候家中养的那头牛的话,张伟的确从未接触过养牛,建牛场需要办理的各种手续他更是闻所未闻,甚至连主管部门的门朝哪个方向开都不知道。
一切的茫然与慌乱,有“项目为王”与优化营商环境的政策扶持,都不再是问题。
县里将这个项目列为重点项目,人社部门还专门抽出一名工作人员,负责办理各种手续。“凭良心说,办手续这事,我真是从前到后一点心都没有操。”张伟说,去年粪棚改造项目补贴了10万元,也没费啥事。
牛场建好了,牛也进场了,但却遇到一个大问题,水。那年天旱,附近一个水库没水了,甚至就连稍远的一个大水库,也见了底。没办法,张伟专门雇了一个人,用三轮车拉水,一次能拉七八立方米,一天三次。
一次,县领导来牛场调研,张伟提到了这个困难。没过几天,专业人员就来到牛场所在地准备勘探打井,但牛场所在地地势过高,探测的水量不大,随后又在稍远的地方找到了更合适的位置。很快,井打成了,政府又出资铺设水管将水引入牛场。
现在,牛场经营已经进入正轨,张伟说主管部门一般不来打扰,要来的话多数都是调研,看有没有什么困难需要协调解决。
“对我们经营者来讲,还是要更多地依靠自己、依靠市场来解决问题,这样发展才能更有后劲,也才能走得更远。”他又补充了一句,“我现在对政府真没什么要求,政府已经做到了他们能做的一切。”
采访当天,张伟比约定的时间晚到了一会儿。他被县畜牧兽医发展中心叫去,要给他介绍一项他根本没有听说过的基建工程项目补贴。
从外行到内行
也曾交足学费
政府的扶持可以让张伟尽快适应创业,但该过的坎还得他自己过。
这个道理,当他看到第一批接回的牛在山坡上狂奔的时候,就明白了。
第一批牛共有400头,从内蒙古长途运输而来,按照技术要求,下车后应该马上进圈,途中不能吃别的草料,以防应激反应。但牛场甫建,终有考虑不周之处——路太窄,运牛的大车开不到牛场,只能在几百米之外停车,让牛自己走进牛场。
一路没有进食的牛,一下车,便贪婪地冲向路边的草地,拦也拦不住。张伟跟在后面徒劳地叫喊,就像面对小时候放牧的那头不听话的牛一样。
后果很快就显出来了,一头、两头、三头……40头牛先后发病,最终不治。死一头牛就意味着1.5万元打了水漂,张伟心疼,但也没有办法。
这些都是学费,但学费绝不止这些。
最先建设的两个牛棚,因为没有经验,最终在一年后,重新进行了改造;在第一批牛进场之后,张伟就将那段几百米的路重新修了一下,让运牛车可以直接开进牛场……
当然也有好消息,伴随着猪价上涨,牛价也上涨了。成牛价格由建牛场时的每公斤23元,上涨到了36元,仅此,一头牛的售价就增加了近一万元。原本准备先少养点“练练手”的张伟,一举将养殖规模增加到800多头,要不是今年牛价有所下降,他可能还会将规模继续扩大。
张伟说,就算以现在的规模,他的牛场在全市育肥牛行当已是老大了。今年年初他已经销售了400头牛,而在年底前还要再卖200头。
“好着哩,做实业比我原来想象的要艰难,但结果比我预想的要好得多。我以前做理财的收益率在15%到25%,现在牛场的效益要更高。”张伟说。
抵住诱惑守住初心
方能走得更远
行业内的一些窍门,张伟也是真正入了行之后,才渐渐明白。但其中的一些“窍门”,他说他永远也不愿做。
对外售牛要有相关部门的检疫证明,但一些来路不明的牛就没有,怎么办?曾经有人找到张伟向他买证,被他拒绝了;市场上也曾有不良商家在售牛之前向牛注水,一头500多公斤的牛注水100公斤稀松平常,把水当牛卖的诱惑,张伟也抵制住了……
张伟说:“我进入这个行业,就是看到了里面不好的东西,才想为市场提供更高质量牛肉的,要不我还进来干什么,要论挣钱我原来做保险、理财比这轻松多了。”
抵住诱惑,靠信仰;但要让市场认可,需要办法。
在张伟的规划中,养牛只是“基本盘”,他还计划在市区开上几家肉店和饭店,形成从养殖到消费的完整链条。今年中秋节,他的第一家肉店在运城市区开张,但生意却不尽如人意。
主要原因在价格,按照他的养殖办法,一公斤生肉的成本就一百七八十元,比别人的熟肉价格还要高。好在经过几个月的市场拓展,现在生意慢慢有了些起色。
“我们的成本在那呢,肉也确实挺好,但问题是我们找不到对应的消费者,同样他们也没有找到我。当肉店能逐渐筛选出特定消费群体的时候,我们就成功了。”张伟说。
目前张伟还在准备产品追溯体系的建设,做好之后,每头牛推向市场的时候,消费者会很方便地知道这头牛一生中吃过什么草料、打过什么针、吃过什么药,在哪儿养殖、从哪儿运来……
而作为一个返乡创业的年轻人,张伟更大的梦想是带着当地村民一起发展。牛场每年需要大量草料,现在全靠外购,以后可以让村民们种植,甚至还可以以“公司+农户”的办法,让村民们参与养殖。张伟说他的想法还有很多,最终的梦想就是让这个项目真正嵌入到村子之中,成为引领当地村民实现乡村振兴的发动机。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