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河东风筝:护丰收 祈丰收 庆丰收

来源:运城日报发布者:李汝珍时间:2020-09-15

具有悠久历史的河东风筝,与中华民族最早的农耕文明有着直接的联系。勤劳智慧的河东人不仅最早发明风筝护丰收,还以风筝钓鱼祈丰收,又用风筝放飞庆丰收。

“风”与“丰”的尊与盼

风,本是天体中大气流动的一种自然现象。但千百年来,河东人把“风”与“丰”的谐音与意喻联系起来,希望风能够带来富足之丰,盼望年年五谷丰登,过好光景。护丰收的河东风筝的出现,与舜帝有直接关系。河东史料《安邑县志》和民国小学课本中都有“昔舜制风鹞,以恐田雀”的说法。也就是说,舜帝带领河东先民最早发明了风筝,并实用于当时农事需求。舜帝当政之时,河东正是中国最早农耕文明的兴起时期,每当粮食成熟之时,就会有成群的害鸟田中夺食,先民们遭受损失又无可奈何。此时的舜帝与其农官后稷、胞妹敤首及先民们一起,在风吹衣带的启发之下,在田中竖起木桩,用藤条蔓草之类扎成人的形状,其衣带在秋风中飘动,以此假势恐吓害鸟。再后来又发现,侵食稷黍的害鸟又常被鹞鹰捕捉,鹞鹰袭来,只要害鸟察觉,就会成群望风而逃。人们于是又不断尝试用野藤条做骨架,以麻布蒙面,仿照飞鸟做成鹞鹰之状,并用线牵引,系于田埂木桩之上,使之不断随风飘动,左右上下盘旋飞行,以假乱真,恐吓害鸟。效果极佳。风吹“鹞”动,害鸟就会惊慌而逃,先民们便把它称之为“风鹞”。再后来,“风鹞”逐渐演化为“要丰”之意而在河东大地世代相传。直至20世纪50年代,每当秋日收获季节,河东的谷黍田里还会见到这样的护田景象。这是河东先民勤劳、文明和智慧结晶的传承。

风筝钓鱼祈丰收

放风筝和钓鱼本来是河东的两项民间传统活动,智慧的河东先民把放风筝与钓鱼有机结合,形成一种特色娱乐活动,后又演化成意喻年年丰收有余的梦想追求。

明清以来,河东民间一直把“风”与“丰”、“鱼”与“余”的谐音结合在一起,进一步丰富了放风筝与钓鱼的内涵,体现了河东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传统的放风筝、钓鱼活动多在空旷的黄河滩涂或湖泊岸边进行。一年当中,每逢清明和秋分,河中深水区域往往会有大鱼群出现,而小鱼群则常在河边的浅水中。勤劳智慧的先民们便利用较大的风筝,在风筝线的上部系一大号带钩钓线,风筝线放得越高越长,就越有可能钓到大鱼。其基本操作方法是,先将挂在风筝上的钓线放到大河或湖泊上空的理想位置,然后再将钓线回落到河的最佳钓鱼水域,待鱼上钩后,迅速回收风筝线,使上钩之鱼离开水面,再缓缓将风筝线收回,取鱼于筐中。之后,大伙便一起在滩涂上野炊狂欢,祈盼丰收,享受劳动带来的快乐。

1991年,运城曾组队代表山西参加了在山东潍坊市举办的全国首届风筝钓鱼大赛,并荣获团体、个人多项大奖。

放飞风筝庆丰收

秋季放风筝是河东人庆贺丰收的传统民俗。经过赤日炎炎的盛夏,进入硕果累累的秋分时节,民间风筝爱好者便会自发汇集在一起,联袂放风筝,表达丰收的喜悦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许。

早在2018年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来临之际,运城风筝协会专门在中条山之巅的平陆风口村河东千亩果园示范基地举办了“首届农民庆丰收”风筝节,数千农民朋友参与欢庆丰收风筝放飞活动。当一条条金鱼风筝,一个个五谷风筝,一串串果品风筝,一个个悬挂标语的七彩风筝,尤其是巨型的带有中国农民丰收节标志的巨型动态风筝,一起飞翔在蓝天之时,人们眼花缭乱、目不暇接、笑声震天。

今年8月下旬,河东风筝又荣幸地参与了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录制的中国农民丰收节永济鹳雀楼会场的庆祝表演活动,欢庆农民自己的节日。

如今,河东风筝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已成为“中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推广项目”“中国体育文化旅游精品项目”和“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显示出为河东美丽乡村旅游增光添彩、为广大农民朋友幸福健康快乐助力的独特功能。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