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妙道寺双塔的唐风宋韵

来源:运城日报发布者:韩振远时间:2020-09-10

妙道寺双塔,北宋熙宁二年(1069年)建,位于临猗县城双塔北街,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山西号称中国古代建筑博物馆,名塔甚多,妙道寺双塔是较为独特的一处。若两塔分开,以单塔论,妙道寺双塔中无论哪座都泯然于众古塔之中矣。若两塔合为一景,共处一园,左右相望,双峰耸峙,在山西乃至全国都称得上塔中瑰宝,是名副其实的中华名塔。著名的太原永祚寺明代双塔,贵为山西省城太原地标性古建筑,在妙道寺双塔面前,只能算小字辈。

临猗县由临晋县与猗氏县合并而来,两县县城都有千年以上的建城史。妙道寺双塔自创建之日起,就是猗氏县城地标。旧时,各县都有八景、十景之说,猗氏县不论八景、十景,都离不开双塔。晨光熹微或夕阳西下,朝阳火红或晚霞洒金时,双塔矗立于天地之间,霞色尽染,英姿俊秀,格外巍峨壮丽。故“猗氏八景”中的双塔名为“双塔斜阳”。从县城北面的峨嵋岭俯瞰,鳞次栉比的屋舍之间,妙道寺双塔气宇轩昂,傲然耸峙,像两位典雅高贵的古人俯视芸芸众生,整座县城的品位瞬间得到提升。

那条以双塔为名的大街,是临猗县城的主街道,如今又修了以双塔为名的公园,南来北往的人走到这里,不经意间抬眼望去,会感到浓郁的文化气息从两座高塔向四面氤氲,带着古朴之气,云雾般舒卷飘拂,先弥漫在别致小巧的园林间,蕴满全园后,又一丝一缕往外冒,沿着大街流泻,再袭入每一位过往的人心间。顿时,大宋的精致华美,尊贵典雅,让周围熠熠生辉。

双塔实在太炫目了。游人明明站在妙道寺旧地,眼里看的、心里想的、嘴里说的,都只有双塔,没有妙道寺。事实上,妙道寺也早已不存在,那座曾经承载双塔的寺院,从上世纪五十年代起,先被称作双塔小学,后来又变为双塔初中,再后来门前挂满社区居委会的牌子。如今,双塔公园建成,其中亭台楼阁,碧潭清池,又有花木掩映,曲径通幽。千年古刹,从佛国款款走向俗世,成为百姓乐园。黄昏时分,携爱人、牵稚子,从行人、车辆川流不息的大街走进来,微风中,角铃轻曳出天籁之音,烟雨中,涩檐淅沥出水墨韵致,瞬间,如同来到一处静谧幻境,身心都会放松。

妙道寺曾是三晋名刹,晋南佛教中心,明代曾置僧会门于内。近千年风雨沧桑,使这座古老的寺院数次易名。北宋前,有寺无塔,名为永福院。宋代名为妙道寺,熙宁二年(1069年),双塔建成,“寺以塔名,又名双塔寺”。有了双塔的寺院,晨钟暮鼓,角铃叮当。每至傍晚,燕雀缭绕,啁啾飞鸣,故双塔又名雁塔,寺院亦名雁塔寺。

双塔初成,各9层,高约40米,相望于寺内,距离80余米。《猗氏县双塔寺》碑文载:“寺之古址,双塔皆在寺垣之内,宋元以来,且历兵燹,而饥馑荐臻,群僧或流落异方,不能做主,东塔之地,民悉田庐,而在寺中者,独有西塔,尚完不可磨,而东塔孤峙于寺外。”就是说,元代以后,东塔已在寺院之外了。

两塔皆为楼阁式,塔体均呈方形,青砖砌成。两塔东西相望,形若夫妻,故又称“夫妻塔”。东塔底层中空,内有佛龛。第一、二层檐下斗拱繁复,有若楼台。二层以上,砖檐出挑,层层叠叠,有一种精巧之美。西塔是两塔中较为精致的一座,一层高于其他各层,与二层之间精雕细刻,似乎要将木构建筑的精美用砖雕的形式全部搬到塔上。最让人眼花缭乱的是各种砖雕斗拱,转角拱、柱间拱、柱头拱,不一而足。斗拱之上,砖雕椽头、飞檐,加上筒瓦、瓦当,分明就是精致的楼阁。二、三层之间,这种精美的格局再次重复,再往上,离人视线渐远,层间距渐小,格局也随之变化,简化为一重重的砖饰叠涩出挑,倚柱、门框、窗棂也由实而虚,变为雕琢华丽的装饰。

仔细品味,会有一种感觉,明知矗立在眼前的两座古塔都是宋代建造,却隐隐感到空气中流动着唐代风韵,博大开阔、沉雄浑厚,包容一切。原来,东西两塔都带着鲜明的唐代风格。佛教传入中国后,有一个东进西渐的过程,佛塔伴随佛教而来,耸入云天、挺拔雄峻的造型很快被华夏民族接受,融入中原文化元素。圆冢状的印度“窣堵坡”,被装上中国木构建筑中的窗棂、门扇,用上了斗拱、倚柱,身材逐渐挺拔,外表逐渐繁华,即使造型简单的塔,也有青砖出挑的“叠涩”。从印度传到中国的佛塔,到唐代,已穿上了一身华丽的唐装,有了鲜明的中国木构建筑特点,以砖仿木,四方形,中空,内设阶梯,可登临,外观雅致、华美却不失宗教建筑应有的肃穆庄严。至宋代,为使塔体受力点更多,增加稳定性,四方形楼阁式的砖塔渐渐减少,取而代之的是密檐式砖塔。这种塔由阁楼式塔过渡而来,六边形、八边形不等,内实不能登临。

中国历代建筑中,宋代建筑若宋词一样,以精致华美著称,由楼阁式演变为密檐式的佛塔,外形装饰主要集中在叠涩出挑上。明白了这些,会发现,同在妙道寺内,东西塔都还是唐代风格的四方形楼阁式,层级差距不大。两塔风格却略有不同:西塔中空可攀登,东塔内实仅一层有佛龛;西塔大气,东塔简约,侧重点不尽相同,都带有唐风宋韵,但西塔更接近唐代风格,东塔更接近宋代风格。从西塔到东塔,正像佛教、佛塔最初传入中国一样,带有明显的过渡痕迹。这也是妙道寺西塔地宫没有发掘前,人们多以为双塔是隋唐建筑的原因。

公园的建设者也用各种手段加重园内的隋唐气息。带有显著唐代风格的览塔堂、大气沉稳的门亭和两塔旁的唐式塔柱,会让人误以为这两座塔是唐代建筑。如此精心打造,可谓用心良苦。建设者们的设计理念没错,相关史料记载,妙道寺确实是一座始建于隋唐时期的寺院,而双塔公园正是建于妙道寺旧址之上。

妙道寺双塔的唐风宋韵如此浓郁,可称得上唐宋之际中西文化融合的建筑标本。临猗县境内的另外两处古塔,为妙道寺双塔的唐风宋韵作了阐释。古代临猗是个多塔之地,以妙道寺为半径,方圆五公里之内,现存四座国保级古塔。妙道寺双塔之外,还有闾原头永兴寺塔和张村圣庵寺塔。四座古塔均为宋代所建,风格却不尽相同。方位上由南至北,地形上由低往高纵向排列,由唐风向宋韵过渡,座座特色鲜明。中间隔着妙道寺双塔,永兴寺塔和圣庵寺塔的建筑风格差异更大。

从涑水河边的闾原头永兴寺塔,到城内的妙道寺双塔,再到张村圣庵寺塔,三处四塔的建筑年代全都集中在了宋代,一座比一座宋代风格鲜明。建筑是立体的史书、直观的画卷,可以想象,宋代的猗氏佛乐妙曼,檀香袭人,佛教格外兴盛。

至少到明清时期,猗氏县城周围还寺观林立。据官修康熙版《猗氏县志》载,除妙道寺、永兴寺、圣庵寺之外,当地较大的寺庙还有灵岩寺、仁寿寺、荆阳寺等。从这么多庙宇能看出,明清时期的猗氏宗教气息同样浓厚,儒、释、道三教俱全,以释家寺庙为多。如今,众多庙宇均已毁圮,连名字也只能在史籍中才能找到,县域之内,只留下几座残塔记载着往日宗教的兴盛。

与南北二塔相比,妙道寺双塔因地处城内,还算幸运,多次残损,又多次修复。

如今的妙道寺双塔,尤其是西塔,给人以怪怪的感觉。仔细看便恍然大悟,原来,双塔之上,都不见禅塔常见的宝顶(即塔刹)。一般佛塔上,宝顶犹如皇冠明珠、佳人明眸,是佛塔的必备要件。妙道寺双塔偏偏没有宝顶,而且顶部高低不平,有若断壁残垣。佛塔一般多为单数层,七层、九层、十一层、十三层,或者更多。现存的妙道寺东塔七层,西塔偏偏是六层。莫非有什么奥秘?

2006年,山西考古所对双塔进行了全面加固修复,完工后的西塔依然六层,高22米,无宝顶,让喜欢双塔的人好生疑惑。

更早,双塔曾在明代重修过一次,查阅史料会知道,双塔无顶是大地震造成的。妙道寺双塔建成二百多年,元大德七年(1303年),山西曾发生过一次特大地震,震中在距猗氏县百余公里的赵城县,中心烈度达到十一级。晋南境内,房舍、楼台倾塌,几为平地。妙道寺双塔有没有受到损坏,史无记载。

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又发生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大地震,妙道寺西塔受损严重。

那次地震震级八级,烈度九级。《明世宗实录》卷四百三十记载:“壬寅,是日,山西、陕西、河南同时地震,声如雷,鸡犬鸣吠……山西蒲州尤甚。或地裂泉涌,中有鱼物;或城郭房屋陷入池中,或平地突成山阜,或一日连震数次,或城郭房屋陷,河、渭泛涨,华岳、中南山鸣,河清数日,压死官吏、军民奏报有名者八十三万有奇。”这是中国历史上死亡人数最多的一场地震,史称“嘉靖大地震”。当时,猗氏为蒲州府属县,史称这次地震为“天塌蒲州”。地震过后,周围各地的寺庙、佛塔大多毁圮,现永济市的万固寺佛塔即在那时倒塌,妙道寺双塔也受到严重损坏。

明万历二十三年,即地震后四十年,猗氏乡绅出资修复双塔,却没有将六层以上的塔体和塔刹恢复,这才有了如今的半截双塔。镶嵌在西塔一层的《补修浮屠记》记录了这次修补过程。全文104字,抄录如下:

本寺浮屠创自隋唐间,以壮郇邦之雄观。迨明兴,嘉靖乙卯冬地震,上下崩裂。四十馀年,一书因彀醮触目,恐又后日益颓坏,聊捐赀财,补修基址,以防倾覆。非敢曰功也。

  大明万历二十三年四月吉旦

      三相坊义官荆一书

男太学生荆山纁 孙荆友松仝识

按此文记载,这位叫荆一书的士绅,只捐资“补修基址,以防倾覆”,塔体有没有修复,不得而知。塔体七层以上和宝刹,是不是在嘉靖大地震中损毁的,也不得而知。同样,城南的永兴寺塔是否也是在“嘉靖大地震”中残损的,同样不得而知。

以后400多年,妙道寺双塔一直以残损的面貌,见证着那场大地震的惨烈。

妙道寺双塔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布局奇特,多少年来,“双塔交影”一直是中国建筑史中的不解之谜。每逢农历三月十六和七月十六早晨、正月十五和九月十五黄昏,日出月落或月出日落之时,日月分别从东南、西南两个方向照射双塔,塔体倒影会从不同方向朝两塔之间移动,逐渐交合在一起,所谓“日光月光同时照,东塔西塔影相交”。这种日月辉映的奇观,即传说中的“双塔交影”或“日月交影”。

越神奇的事情,民间传说越多。“双塔交影”景象,经过民间口口相传,先诞生出鲁班建造之说,又有猗氏版的白娘子传奇。传说,法海嫉妒许仙与白娘子的爱情,用“网塔钵”将二人分别罩在东西两塔,西塔内压白娘子,因叫“白蛇塔”;东塔藏许仙,因称“许仙塔”。更有人以此附会,说东塔上的铁铸佛像即为许仙头,面向西塔,日夜守望。每至七夕,双塔的影子缓缓交融,白蛇、许仙在皎洁月色中相会,双塔也相依相偎,情同夫妻。

1996年,西塔地宫被窃贼毁坏,文物工作者进行了抢救性清理。除发掘出装有舍利子的银棺和大量珍贵文物外,那块地宫碑为世人揭开了西塔修建的秘密。

地宫碑碑文全称为《大宋河中府猗氏县妙道寺创建安葬舍利塔地宫记》。其文曰:“时有当县豪士乐仕政,自家贿同助修,崇故于兹院西北隅选胜地,深砌地宫,金棺银椁……仍后建砖塔壹座,广方肆角,高耸玖层……”文中有关建塔情形就这几句,并没有提及修建过程。好在文末有一句“修塔匠人乔真”。

这是最真实可靠的记述。如此精致的西塔,“广方四角,高耸玖层”,就出自这位名叫乔真的民间工匠之手,并非鲁班。

双塔交影的奥秘也被破解。山西大学讲师高策、太原重机学院副教授杨型健等四位专家,经过实地勘测,用天文、地理、数学、物理等科学方法解释了双塔交影的真实性。他们认为:逢农历三月和七月十六的早晨,正月和九月十四或十五的傍晚,从西塔到东塔中心的连线偏向东北,与正东方向正好成23度左右的夹角。若天气状况适合,就能看到罕见的“日月交影”奇观。

奥秘解开了,虽有理论上的可能,双塔交影的传说仍不能得到印证。但是,有精巧别致的双塔公园陪衬,这两座耸立于峨嵋岭下的宋代佛塔,会更加气度不凡。

妙道寺双塔除了有雄伟挺拔、神奇生动的特点之外,还有细腻的一面。西塔底层拱门两侧浅刻的供养菩萨像,形象生动,嘴角两撇胡髭纤细流畅,历历可数,加之圆满的背光,华美的璎珞,含苞待放的莲蕾,竞相开放的莲花和舒卷的莲叶,都隐隐浮现出北宋特有的华贵精致。

门楣石上,阴刻一佛二弟子像,正中佛祖螺发密致,结跏趺坐于莲座之上,神态安详,头顶佛光四射,身旁左右各一弟子,一人手捧经卷,一人双手合十。看到此处,让人眼前一亮,这不就是永乐宫《朝元图》中的神仙吗?那流畅的衣饰、饱满的面庞和背后的佛光,与《朝元图》中的神仙形象何其相似。永乐宫壁画固然声名卓著,但是别忘了,妙道寺双塔建于北宋,永乐宫建于元代,时间相差200多年。也就是说,从这里至少能看出永乐宫壁画的渊源。

妙道寺双塔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守护了一千多年,人们用史籍记载着双塔的历史,用诗文描述着双塔的神奇。同时,双塔也用沧桑、雄伟,记载着这片土地的故事,从文化到宗教,从人文到自然,从艺术到建筑,娓娓道来,比史书更直观、更生动,比音乐更动听、更悠扬,而且余音绕梁,袅袅不绝。

春华秋实,寒来暑往。一朝又一朝,一辈又一辈,双塔实际是立在临猗人心中的丰碑,是临猗历史变迁的背景图板,无字无言,无声无息,如同浮屠佛国一样,神秘、公正,肃穆、包容,既护佑着这方土地,又见证裁判着发生在这里的一切。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