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经济>

“三园两区”,垣曲农业新梦想

来源:运城日报发布者:时间:2020-06-29

记者 陈永年

五龙泉水源地及集中供水工程集水源地保护与娱乐休闲为一体,吸引了众多游客    记者 陈永年 摄

有机核桃科技园,现代生猪养殖产业园,优质香菇产业园,现代特色农产品加工集聚区,亳清河休闲观光农业示范区——今年年初以来,垣曲县委、县政府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贯彻落实市委“五抓一优一促”经济工作总抓手,全力实施了“三园两区”农业产业发展新规划。

农旅融合、产业升级、集约布局、加工延伸、联农带农……“三园两区”,寄托着垣曲现代农业的新梦想。

公园化 景观化

传统产业融合发展

6月24日晚,垣曲县新城镇左家湾村的两条小河中,流水潺潺,五颜六色的灯光从水底、岸边射出,这个沉浸在宁静之中的小山村,顿时光怪陆离起来。

刚刚完工的亮化工程,只是左家湾无数新建工程中的一个。小河的边上,600余米长的民俗风情街主体已经建成,计划8月正式运营;40米宽的沿亳清河康养景观大道正在施工,预计9月通车;火龙果、西瓜、草莓等采摘大园已成规模……致力农旅融合数年的左家湾村,今年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机遇期——垣曲县今年打造亳清河休闲观光农业区,左家湾村是其中一个核心村。

亳清河是垣曲县的母亲河,河流全长56公里,流经该县新城镇、皋落乡、长直乡、王茅镇,最终在古城镇汇入黄河。垣曲70%以上的人口,集聚在亳清河沿线。

亳清河流域水草丰美、景色秀丽,垣曲县围绕亳清河打造休闲观光农业区,为的是通过农业与旅游、与生态的融合发展,实现农业的提档升级。但是,该项目涉及几十公里的流域长度,平均用力也会面临不可承受的资金压力。为此,垣曲县采用了“一带”“三组团”“五节点”的以点带面策略。

“一带”指一条亳清河休闲农业观光带;“三组团”指以左家湾村为核心的乡村乐活组团,以岭回村、西交村为核心的农业观光组团,以亳城村、古城村为核心的慢游度假组团;“五节点”是指五大休闲农业精品节点。

休闲观光农业区的总体定位是中部地区知名休闲农业游览目的地和垣曲县休闲农业先行示范区,“山水相伴话亳清,乡韵田园闲适川”的形象定位,“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漾漾泛菱道荇,澄澄映葭苇;花满渚,酒满甑,万顷波中得自由”的意境,光是这样的文字性描述,就能让人对项目的未来产生无穷的想象空间。

“原来是左家湾一个村单打独斗,现在被并入更大的县域规划之中,发展思路更加清晰,也更有利于区域内产业和功能的补充与互动,这对左家湾是加速发展的机遇。”新城镇党委书记贾龙龙说。

目前,亳清河休闲观光农业区已完成规划,整体工程即将实施。

在王茅镇西王茅村,村边一片面积不大的杨树林如今成了市民周末休闲的好去处。当地一个村民承包了这片树林,提供户外烧烤服务,一天收益最多时达到5000元。边上不远处就是刚完工没多久的集水源地保护和休闲娱乐于一体的五龙泉水源地及集中供水工程,草坪、小桥、流水,几个游人在水边嬉戏,和小游园没有什么两样。

陪同的工作人员介绍,观光农业区建成后,在亳清河沿线,像这样集传统产业功能与旅游休闲功能于一体的点,将会有很多。

为了推动亳清河流域综合治理,做到开发利用与保护并重,打造现代休闲观光农业区,5月13日,垣曲县委、县政府正式成立了垣曲县亳清河管理委员会,以统筹解决工作推进中的矛盾和问题,协调督促各项工作落实。文件规定,在亳清河沿线的所有建设都要经亳清河管理委员会同意后才能实施,按照既有的规划布局、实施项目。委员会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实行周调度、月小结、季督查、年评比的工作推进机制,每周四晚上召开工作调度会议。

标准化 规模化

特色产业提档升级

来到华峰乡东滩村,村党支部书记姚忠学正在查看地里的核桃树。树上的核桃三三两两聚在一起,挂在树上,青青的看上去生机勃勃。地里的核桃树树干很粗,上面的枝条相对较细,一看就是后期嫁接了新品种。

姚忠学说:“这里的核桃是后来嫁接的,这是第二年,还没到盛果期,一棵树能产100多斤,比原来相比多多了,现在全村580亩核桃树全都改成了新品种。”

2010年,垣曲县委、县政府经过多方考察,开始将全县域作为现代核桃产业园进行打造。经过10年发展,目前全县核桃种植面积达到了30万亩,已有15万亩进入挂果期,核桃产业成为全县农业的主导产业。

但因为各种原因,当时引入的品种不纯,再加上气候、水肥条件等差异,核桃品种表现没有达到预期,影响了核桃产业的效益和农民种植和管理的积极性。2018年至今,垣曲县整合资金,对全县核桃经济林实施提质增效和高接换优工程,品种改良项目投入3000万元左右,今年田间项目已接近尾声,共计改良20万株、综合提升7万亩。

今年,垣曲县在华峰乡北营村原核桃产业园南侧,建设有机核桃科技园。项目占地30.97亩,总投资1000多万元,除申请上级资金外,其余由县财政配套解决。目前,项目投资已经完成50%,绿化工作已经完成,园区道路正在施工,示范园芽接已结束,枝接目前已经完成50%,预计10月底前即可全部完工。

通过这个项目的建设,将把华峰乡核桃基地打造为集核桃交易、展示、加工、科研、培训、旅游服务为一体的国家级核桃产业示范园,使其具有产品交易、宣传展示、科研培训等功能,形成农旅融合的现代化农业产业示范园区。

垣曲农业特色明显,核桃、食用菌、中药材等可用于加工的特色农产品种类达38类232种。截至2019年年底,全县各类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20余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1家、市级10家。加工产品主要为核桃等干果类、小米等杂粮类、花椒辣椒等佐料类、中药材类、水果类、蔬菜类、香菇等菌类、蜂类等八大类特色产业。

特色明显,痛点同样明显。总体来讲,垣曲县农产品加工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仍有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资源综合利用率偏低,装备研发投入不足,工艺与装备匹配度不高,缺乏高素质专业人才,质量监管体系不健全,加工农产品整体竞争力不强……

为此,垣曲县以皋落乡亳清河沿岸相对集中的农产品加工产业带为基础,将相对分散的企业规划整合为一体,在市场开拓、产品销售、品牌塑造上由各自为战向集聚发展转变,着力打造新的现代特色农产品加工集聚区。

集聚区布局以“一核七区”为主。“一核”为管理核心区,“七区”分别为原有企业提升改造区、仓储物流包装区、食用菌深加工及生产基地区、核桃深加工及生产基地区、蔬菜深加工及基地观光区、中药材深加工及基地观光区、小米深加工及基地观光区。

集聚区规划实施完成后,直接效益保守估算功能区主营业务收入20亿元。引进、培育农产品深加工龙头企业19家,带动周边从事农产品生产、初加工的中小企业、合作社集聚发展,净利润达到3.5亿元。转化核桃、食用菌等农产品原料6.7亿元,带动农民增收1.34亿元。

目前,集聚区规划已经完成,一期项目申报中央专项债券,已完成科研报告,正在函审。

园区化 集聚化

核心企业集约布局

在皋落乡皋落村的优质香菇产业园,近百个大棚一眼望不到边,白色的钢架上人影闪动,敲击声吆喝声不绝于耳,一派热火朝天的建设景象。

半年前,记者曾来过里。当时,这个项目还是垣曲县娟娟香菇种植合作社的创业项目。而今,这里已经升级成为县域特色产业的核心区——优质香菇产业园,面积扩大了,基础条件更好了,设施也更为先进了。随着先进的风机水帘棚、平网全自动九连栋、四连栋的投入运用,已可以实现一年四季种植香菇。

合作社负责人席娟娟说:“有了政府的支持,不仅园区标准更高了,我的信心也更强了。下一步,我们在进行香菇生产的同时,还将进行食品认证、干菇脆片加工、农业旅游,实现产业的融合发展。”

目前,香菇示范园建设项目基础设施总投资1000余万元,已完成90%,7月底可完工。

项目生产设施总投资2000万元,现已完成投资1600万元,大棚建设10月底也可完工。目前已建成自动化菌棒生产车间1座、全自动装袋设备5套、全自动灭菌设备3套、标准化冷库3个、养菌棚及出菇棚90个。正在筹备三期34栋菌棚建设、SC认证和出口资质认定、原料车间建设、干鲜菇筛选、冷藏库和烘干设施设备建设等工作。项目建成后,预计实现日产菌棒3万袋,年产香菇400万袋,产值4000万元,可带动80个贫困群众就业,人均增收2000元。

项目的高效推进,与当地政府的全力支持分不开。皋落乡乡长陈斌说:“从正月十五到现在,仅乡党委书记郭亚明和我来这里就有二百多次了,规划设计、土地流转、对接涉农部门、硬化、绿化,建垂钓池、卫生间,送口罩、消毒液,跑得没遍数了。在扶持产业发展上,我们政府真是做到了无事不扰、一喊就到。”

示范园建好后,将成为全县香菇产业发展的发动机,不仅可以带动全县菇农形成统一菌种、统一装袋、统一技术、统一销售、统一品牌、统一管理的发展模式,还可通过打造全县食用菌信息化共享平台,建立农旅、文旅相融合的农村特色旅游结构,进一步促进食用菌商品化率及档次的提升,增加居民的收入。

集约化、园区化的工作思路,同样还运用在生猪养殖产业园建设上。

垣曲县温氏生猪一体化项目的实施,使该县的养猪业产值大幅提高。目前全县生猪存栏8.5万头,年产值6.5亿元。鲁家坡养殖产业园区是2018年新建的年产仔猪40万头的种猪场,以此为基础,垣曲县正在建设生猪养殖产业园。

来到鲁家坡,在养殖区边上就能看到,猪文化广场正在建设之中。根据规划,这里将建设一个以猪产业历史文化为主题的宣传、科普、教育公园。该项目计划投资1300万元,由垣曲县地方财政和投资企业统筹解决,目前已经完成50%,园区内道路、停车场已完成硬化,文化广场走廊立柱模板编制已过半,培训中心已完成底座硬化工程,预计10月份完工。

示范园建成后,可以更好地服务和推进当地生猪养殖产业的发展。目前,一个用猪粪与香菇生产的废弃物来生产有机肥的项目正在准备中,项目实施后,不仅可以实现香菇、生猪两大产业链条的交融互动,还可以大大推进该区域8万亩土地有机肥替代化肥,改善农业生产基础条件,更好地促进种植、养殖等产业的高标准、规模化发展。

垣曲县农业农村局局长狄雷霆说:“‘三园两区’是垣曲农业的突破口和主抓手,是实现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关键,也是二者有效、有序衔接和互动的重要载体。我们将统筹各部门力量,全力推进,努力实现垣曲农业提档、产品升级。”

记者手记:

如何提高农旅融合的效益

从一片小树林说起

□陈永年

垣曲县西王茅村的村边,有一片只有几十棵杨树的小树林。这片树林让笔者印象深刻。

树林的面积、品种、环境,在河东大地绝对算不上独一无二,也不能说是“高端大气上档次”。但是,就是因为把握住了市民周末郊游的需求,一个村民将小树林承包下来,提供户外烧烤等服务,实现了一天最多5000元的收益。

需要提及的是,在离这片小树林不远的五龙泉水源地保护及集中供水工程,集水源地保护和娱乐休闲为一体,小桥、流水、草坪,宛如一个小公园。这个公园,以公共服务的角色,为小树林的产出提供了额外加成。

这片小树林,让笔者想到了农业。本身产出相对较低,回收期限也比较长,但因为增加了新的产品线和服务,从而实现了更大的产出。

农业生产一直有着一个“缺陷”,那就是一次性投资较大,受产业以外的影响较大,且收益过程较长。到了目前的现代农业,投入更大,门槛更高。传统农业的高投入高产出、小投入小产出已经变成现代农业的高投入高产出、小投入没产出。

这是因为,建立在市场交易基础之上的现代农业,对产品的商品率要求空前提高,自然也对抵御自然风险的能力要求空前提高。在盐湖区王范村的一个设施油桃生产基地,仅硬件投入一个大棚就要达到10万元,而且3年之内还没有任何收益。

现代农业的这些新特点,势必对我们提出了新要求。而实现产业融合,特别是农旅融合,就是解决农业发展问题的一个途径。

传统农业中,一般情况下是以最终的果实或根茎为产品的。如果农业与旅游融合了,那么在果实或根茎生长成熟的过程中,那些叶、花、色、香,都可能成为新的产品或服务,带来增量收入。

以这样的思路去考量,我们农业能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就会更加多元与丰富。比如平陆有一家果业合作社,原来只是生产销售苹果,如今他们用苹果花做香水,花粉也被售往全国各地甚至出口到俄罗斯以做授粉之用。这后两种的收入,已经成为合作社收入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济学上有两个专有名词,“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简单地讲,我们在市场上要达成交易,买卖双方其实都是有一个预期的心理价位的。对于买家来说,如果支付意愿是8块钱,那么价格超过8块就不会买,如果价格是6块,那么交易达成,“消费者剩余”就是2块钱,买家感觉自己赚了。卖家也一样,如果他的销售意愿(多由成本决定)是4块钱,那么价格低于4块则交易无法达成,如果价格为6块,交易达成,“生产者剩余”为2块钱,卖家也觉得赚了。

只有买卖双方都觉得赚了,也就是说“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都存在,市场交易才可能达成。而两者之和越大,就说明整个市场在资源的配置中越有效率,这也是经济学中市场供求关系的基础和“无形的手”的理论依据。

从上面这个角度来分析,垣曲县亳清河休闲观光农业示范区的建设,不失为一个好思路。垣曲的自然风光好,生态好,如何将这种传统意义上交通区位的减分项,转化为亲近自然、绿色康养的加分项,成为垣曲农业要破解的课题,也是一个历史性机遇。该县对流域实施整体规划,根据各个区段不同的风景和特色,在时间、空间、生态、体验上实现互融、互补、互动。当我们的传统农业,与旅游、与生态、与文化进行融合后,自然会显著提高“消费者剩余”,让游客“物有所值”。而借助于整体规划的优势,各个地方的农旅融合可以同步推进、相互呼应,也能降低成本,提高“生产者剩余”。如此,一方面提高了交易的成功率(这也意味着提高了区域竞争力),另一方面也提高了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同样的资源带来更大的产出)。

目前,现代农业、农旅融合、产业融合已经成为时代热词,但到底怎么融、融什么,怎么融出效益,在融出效益之前的投入如何分担,收益如何分成,怎么通过制度化、契约化来融出一个更长远的未来,还是一个亟待解决的大课题。而这,正是亳清河休闲观光农业示范区的价值所在。毕竟,在通往未知的道路上,每探出一步,都意味着新的胜利,都意味着新的成果。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