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经济>

“榆木疙瘩”也是人才吗?

来源:运城日报发布者:朱 姝时间:2020-06-24

在电影《天下无贼》中,葛优饰演的黎叔有一句台词已成为人人皆知的金句——“21世纪什么最贵?人才!”

这句带点黑色幽默的台词,说出了当下的真实现状,人才驱动经济发展的效果已非常明显。

那么,21世纪究竟啥才是人才?

在此次万荣走访中,吴立国的经历让笔者在思考这一问题时得到了与以往不同的答案。

在过去的生活情境中,他是一个大家口中的“榆木疙瘩”。为啥?因为性格内向,为人实在甚至有些“转不过弯”。所以经济上窘迫,家里种庄稼吧,种得一塌糊涂,跟着人家种果树,收入还赶不上投入,后来只能跑去工地上做最没技术含量的小工,每个月才挣一千多块钱;生活上更窘迫,因为经济条件差,多年娶不上媳妇,后来好不容易经人说合才娶上一个青海媳妇。这样的“榆木疙瘩”,很多时候都无法得到基本的尊重,更谈不上作为人才来对待。

然而,他误打误撞开始做了家政护工后,他的内向、实在,反倒成了客户最看重的品质,这也迅速形成了他自己作为护工的职业核心竞争力。他的收入从过去的一千多块涨到八千块,购置了房子和车子,甚至带动全家在北京就业。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变化源自于他遇到了一份合适的职业,他被置入一个适合的环境,过去的“榆木疙瘩”真的成为了人才。

100多年前,诗人龚自珍曾发出过“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呼唤,令人赞叹。回头来看,吴立国不就正是这样“不拘一格”的人才吗?

可见,观念一变,遍地人才。

观念的变化,主要是“格”的变化,标准的变化。也就是说,什么样的人算人才?用什么标准去衡量、选拔人才?只有首先把这个“格”的问题解决好,才谈得上选准人、用对人。

由于人的复杂性、社会的复杂性,以及由此而来的人才工作的复杂性,确立和贯彻科学的人才评价标准,并非易事。在这个问题上存在的种种偏颇认识和不当做法,往往和如何看待人才的观念、标准有直接关系。

比较突出的问题是,一些用人单位和部门常常以学历、资历为标准,把用人门槛定得很高,非某某学历不用,非具备某种资历者不用,结果将一些颇具才干、业绩出色的人才拒之门外。

改变这一状况,就应体现“不拘一格”的精神。确定录用人才的标准和录用过程的公正性。但如果过于重视学历、资历等硬件因素,“格”就变成了发现和使用人才的障碍,阻碍了人才的脱颖而出。

因此,有“格”而不拘“格”,确立以能力、业绩而不是以学历、资历为主要依据的人才评价标准,才能确立正确的人才导向。

这时再回头看,吴立国是幸运的,因为他能遇到适合自己的职业舞台,遇到不拘一格的人才体系,施展出了自己最大的能量,得到了认同,也实现了自我价值。

笔者希望,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这个发挥出自己无限潜能的、幸运的“吴立国”。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