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县域>

盐湖区王范乡:向市场型农业进军

来源:发布者:陈永年时间:2020-06-24

如果把盐湖区王范乡的产业发展比喻成一辆车的话,那么,韭菜、甜瓜、冬枣、葡萄四大产业就相当于驱动车辆飞驰的4个轮子。

这个距离运城市区25公里的农业乡镇,如何通过几十年的努力,成为调产增收的样板,又如何通过大兴产业为当地群众铺出一条富裕之路呢?

6月12日,记者来到王范乡,对此进行了走访。

早调产 早受益

形成四大产业

以前,王范乡的种植结构也是粮棉当家。改革开放之后,周边的平陆、万荣等高山地区开始栽种果树,受其影响,王范乡也兴起了果树热。但因为海拔不同,当地出产的苹果相对品质低、病虫害多,逐渐被淘汰。

几十年来,王范百姓在产业发展上积极尝试、努力探索,有像苹果一样的失败案例,也有像韭菜、甜瓜、冬枣、葡萄等产业,最终成功保留至今并越来越壮大。

12日,是王范村瓜农张运东家甜瓜开园的日子。一大早他就雇了十几个人帮着下瓜、包装,地头的空地上,一大片包装好的甜瓜颇为壮观,等待着客商运输。当天的收购行情是一公斤4.4元,边上挑出来的次瓜,一公斤也能卖3.5元。一天工夫,张运东今年收获的5000余公斤甜瓜就全部销完。

王范乡位于盐湖区东北部,背靠峨嵋岭,面朝稷王山,涑水河东西横穿而过,全乡地势开阔、土地肥沃,水利井黄两灌。全乡下辖13个行政村,2万余人,是典型的纯农业乡镇。

全乡5.2万亩耕地,经济效益最高是6000亩韭菜、6000亩甜瓜、1万亩葡萄和5000亩冬枣。有一定的保障,近年价格又稳定,逐步形成了四大产业并驾齐驱的产业发展格局。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4个轮子也不是一年驱动起来的。四大产业的成形,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历任乡党委、政府一任接着一任干,不因人事变动改弦更张,而是一张蓝图绘到底,逐年规范逐步发展。政策的延续性和各种社会资源的集中推动,保障着产业健康发展。

要让辖内农产品卖出好价钱,就得提高区域的知名度。为此,该乡每年端午节举办粽子节,去年办到了第三届。节会之时,甜瓜、葡萄也已上市,乡里举办吃葡萄、吃甜瓜、包粽子、划旱龙舟等比赛,宣传王范品牌,提高各种农产品的市场号召力。

为推广韭菜种植新技术,打出安全韭菜的新品牌,去年8月17日、18日,王范乡举办了第一届韭花节,邀请中国农科院及省、市相关专家,围绕韭菜产业发展形势、新品种选育、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控、市场营销、采收贮存与加工等,为韭菜产业把脉问诊。另外,去年王范还申请了10万元专项资金,补贴韭菜产业发展。

“充分发挥群众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其主动、科学调产的内生动力,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因势利导,做好各种服务和保障工作,这是王范乡几十年来调整产业结构的最大收获和经验。”王范乡乡长姚立军说。

新技术 新品种

科技保障收益

市场总在变化,人的思想与技术的发展也不可能一步到位。所以,调产总是一个与时俱进、顺势而为的过程,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没有对新生事物的敏感,没有对质量更好、产量更高、市场更适路的渴望,调产就不可能成功。

和王范乡同期开始甜瓜种植的乡镇不在少数,但最终“王范甜瓜”能成为一个区域品牌,靠的就是上面这些道理。

刚开始,王范的甜瓜也是大田种植,瓜就“卧”在地面上,接触地面的一侧因阳光晒不到会有痕迹,浇水的话又容易腐烂。每到收获时,如果严格挑拣的话,一桶甜瓜(当地村民习惯用塑料桶来摘瓜运瓜)甚至挑不出半桶商品瓜。

为了解决浇水烂瓜问题,瓜农将甜瓜“搬”到较高的田埂上。为了抵御下雨、冰雹等恶劣天气影响,瓜农又开始为甜瓜搭棚。刚开始是竹板棚,但一到大风天气,瓜农们就吓得觉都不敢睡,只怕风把大棚掀翻了,直到后来升级成了钢架棚才安下心。进入大棚后,原本“趴”在田埂上的甜瓜,慢慢又爬到了架子上、吊到半空中,这样商品率直接飙升到了90%以上。为了让甜瓜更早成熟上市,大棚上搭的膜也越来越高级,层数也一层、二层、三层地越来越多。

探索并不仅仅在技术上。为了提高瓜农的组织性与主动性,推动甜瓜产业发展,今年王范乡成立了甜瓜协会,资深瓜农段麦喜担任首届会长。见到他时,他刚送走一辆来自河津的拉瓜车,一公斤甜瓜12元。

虽然王范甜瓜目前发展态势还好,但他们并没有放松。段麦喜说,王范的甜瓜有皮薄、口感好的优点,但也有不耐存储、不适合长途运输的缺点。为此,瓜农们外出考察,引进了一种厚皮甜瓜品种。

“这个品种在保证口感的同时,更适合存储和长途运输,有利于我们发展电商业务,拉长货架期。”段麦喜说,“这个品种去年引种了一两千苗,今年增加到了五六千苗,还在试种期。”

治韭蛆 保口感

主打蔬菜安全

王范乡刘村庄村远近闻名,号称“三晋韭菜第一村”,该村的韭菜大规模种植最近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初期。全村2100亩耕地,除了必要的倒茬外,几乎全都种着韭菜。路的两边,深绿的韭菜一片又一片,宛然初春麦地的观感。

韭菜是多年生作物,在刘村庄村,一般是每年小雪节气前后在韭菜地上建大棚,保证韭菜在冬天生长,然后赶在春节前后第一茬韭菜上市,收割后再产第二茬,到清明节前一个生长季就算结束了。此后,韭菜地处于恢复期,地上的韭菜由其疯长,只有韭花长出后村民才会再卖一波。

原本“一帆风顺”的韭菜产业,随着人们消费升级、对蔬菜安全重视程度的加深,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种植韭菜易生韭蛆,传统的防治措施是用农药灌根,在提高生产成本的同时,韭菜也经常农残超标。

2017年,运城市和盐湖区两级农业部门从中国农科院引进“日晒高温覆膜法”防治韭蛆新技术,借助阳光与地膜联合作用提高地温杀死韭蛆。经过争取,“日晒高温覆膜法”防治韭蛆新技术示范推广基地落在了刘村庄村。

2017年,该村划出3亩地,分成两畦作对比实验,最终发现防治效果非常好,对产量影响也不大。刚开始时,把韭菜割掉再覆膜,一亩人工费就达到200元;后来又采用旋耕法犁掉韭菜,一亩也得40元;最终,经过试验,直接在韭菜上覆膜,效果得到保障的同时成本也大幅降低。

刘村庄村村委会主任王长治说:“去年,合作社在韭菜上市之前,专门把样品送到太原专业机构进行检测,26项农药残留指标全部为零。”

2018年,王范乡采用新技术种植的韭菜面积达到800多亩,2019年增长到了2000亩。今年,村民们对新技术的接受度越来越高,村里的振湖韭菜种植专业合作社自购塑料膜,雇了专人,义务给村民覆膜防治韭蛆,目前已经覆膜近千亩。

“我们村一年收入五六万元的户很常见,一亩韭菜次的能卖一万五,好的上两万。全村没有烂烂房,家家都有小汽车,这都是种韭菜换来的。”刘村庄党支部书记王跃先说。

和韭菜一样,瞄准市场需求,探索产业高质量发展、绿色发展、生态发展的,还有甜瓜产业。

近年来甜瓜行情较好,瓜农们不愁卖,一些销售商为了及早抢占市场,在甜瓜还没有完全成熟的时候,就来到村里收购。虽然短期收益尚好,但长此以往势必损害王范甜瓜的市场口碑。

为此,王范甜瓜在盐湖区呱呱香甜瓜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的组织和引领下,不打农药,不施化肥,统一在九成熟以上才对外销售。试验两三年,该合作社的产品在市场上有了一定的区分度,不少人主动前往王范,专门购买合作社的甜瓜。

走高端 搞直播

创新永无止境

今年运城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促进农业由生产型向市场型转变,而王范乡在产业发展中,有意无意已经提前迈开了步伐。

韭菜产业上,借助于“日晒高温覆膜法”防治韭蛆新技术,王范正在申请40℃光照韭菜商标,努力向高端市场进发。去年,在乡政府的引导下,他们作了初步尝试。4小把韭菜,一共1.5公斤装,择干净,包上防潮纸,放到盒子里,再装进手提袋,精品效益立马显现。王范乡还与运城一家电商合作做同城配送,搞活动时一小时卖出了1000件。王长治代表合作社与运城一家超市对接供货,一天能走500公斤的量。

而盐湖区鑫之鑫冬枣种植专业合作社,则把向市场型转变的目光对准了网红和直播。

在合作社所属的向前枣园区办公区,记者看到四周墙壁上全部张贴着冬枣、桃、油桃、西瓜、葡萄等产品宣传画。负责人李新峰绍,他们的冬枣即将上市,已经谈好了几家网红团队,即将举办网络直播销售产品。

这个冬枣园区共有70个日光温室,占地210亩,2015年栽植,目前已进入盛产期。相比于王范乡其他更大面积的大田冬枣,这里的冬枣要早上市几个月,价格则会相差10倍。

冬枣产业的设施化,可以有效防雨、防雹、防冻,提高商品率和生产的稳定性,但投入也随之大幅提高。据李新峰介绍,按园区的标准,每亩投入要达到10万元,而且前期没有任何收益的。当然,大投入也有大收益,园区设施冬枣进入盛产期后,一亩地纯收入可达4万元。

李新峰在附近还有另一个2013年发展、种植面积230亩的老基地,一年有着几十万公斤的产量,但体量还是太小,以至与大超市的合作一直未能成功。为此,他决定今年把周边农户发展进来,统一生产标准,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扩大体量。

“无论是甜瓜、冬枣还是韭菜,也无论正在探索什么、朝向哪一个方向,无一例外都在与时俱进,都在瞄准市场。由生产型向市场型转变,一刻也没有停止,这才是王范乡实现现代农业的最大仰仗。”王范乡党委书记刘长勇说。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