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发布者:时间:2020-04-03
第一部分 填空题(13题)
1.创新、协调、绿色
2.创新驱动、改革开放
3.改革
4.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
5.投融资、知识产权保护
6.战略性新兴产业、智能化
7.新型材料、高效农业
8.记功奖励、干事创业容错纠错
9.6次、招商引资
10.建设库、达效库
11.京津冀、大湾区,延链、补链
12.驻点招商、小分队招商、园区招商
13.用地、环保、融资
第二部分 辨析题(7题)
1.解析:表述正确。根据国务院公布的《优化营商环境条例》第十三条规定,招标投标和政府采购应当公开透明、公平公正,依法平等对待各类所有制和不同地区的市场主体,不得以不合理条件或者产品产地来源等进行限制或者排斥。
2.解析:正确
3.解析:正确
4.解析:正确
5.解析:正确
6.解析:正确
7.解析:正确
第三部分 问答题(13题)
1.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高关键领域自主创新能力、优化营商环境、积极承接新兴产业布局和转移、扩大高水平开放、坚持绿色发展、做好民生领域重点工作、完善政策措施和工作机制等。
2.第一,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第二,保障黄河长治久安。第三,推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第四,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第五,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
3.必须坚决贯彻新发展理念,科学确定主要指标,正确引导预期,为高质量转型发展留出充足空间,在实际工作中争取更好结果;
必须精准落实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强化政策合力,深刻理解把握中央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货币政策内涵,用好逆周期调节工具;
必须坚决打好三大攻坚战,脱贫攻坚战要确保实现决战完胜,污染防治攻坚战要确保实现阶段性重要目标,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要确保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风险底线。
4.《条例》指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向市场主体供应国有建设用地应当符合下列要求:
(一)土地权属清晰;
(二)安置补偿落实到位;
(三)地块位置、面积、用途、容积率等规划条件明确;
(四)具备使用建设用地所必需的其他基本条件。
5.《条例》第三十五条指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公布证明事项清单;未纳入清单的证明事项,不得要求市场主体提供。
下列证明事项,应当取消:
(一)没有法律、法规依据或者国务院决定依据的;
(二)能够通过政府部门内部核查和部门间核查的;
(三)能够通过法定证照、法定文书、合同凭证等证明的;
(四)能够被其他材料涵盖或者替代的;
(五)能够通过网络核验的;
(六)采取书面承诺方式能够解决的;
(七)开具单位无法调查核实的。
6.突出工业项目,强化结果导向,全力推进项目落地、开工、建设、投产步伐。
市级领导包联省级重点工程,县级领导包联市级重点工程,落实好“一个项目,一位领导,一套班子,一个方案,一抓到底,直至达效”的工作机制。
建立重点项目建设达效台账,每月召开一次专题会议,包联项目进展情况、现场办公情况、存在困难问题、解决措施办法等,发挥以上率下作用,推进项目投产达效,促进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化、高端化、智能化发展。
7.树立人才第一资源观念,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新、尊重创造的浓厚氛围,以人才激发创新,以创新引领发展。
着手布局全市重点实验室、制造业技术创新中心、科技成果中试与产业化基地。
加强与清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中北大学等知名大学的科技人才项目合作。
大力推进规上企业研发机构研发活动全覆盖,实施“柔性引才、项目引才”,结合特色优势产业,引进研发型、创新型、技能型人才。
支持大学生来运创业就业。
深入开展“运才回归”行动,鼓励吸引在外创业成功人士回乡投资发展,对广大运城籍在外人才进一步完善引才政策、畅通引才渠道、优化引才环境、引导运城籍人才回归。
8.深化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国企国资、“放管服效”、开发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努力形成一批具有运城特点的改革品牌。
9.一是绿色能源供应体系基本形成。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走在全省前列,绿色生产、绿色生活方式成为运城鲜明特征。
二是先进制造、新型材料、高效农业、文化旅游等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基本形成,拥有一批在全省具有较高市场占有率和较强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三是具有运城特色的创新生态基本形成,在一些领域掌握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拥有自主创新品牌。
四是支撑高质量转型发展的体制机制基本形成,更多改革挺进全省第一方阵。
五是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基本形成,黄河运城段、汾河运城段、涑水河、中条山、峨嵋岭、盐湖、伍姓湖、圣天湖等生态保护修复与治理取得积极成效。
六是营商环境的制度安排基本形成,营商环境主要指标居全省第一方阵。
七是运城全方位对外开放局面基本形成,经济外向度大幅提高。
八是城乡统筹发展格局基本形成,中心城市、大县城建设和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城乡差距明显缩小。
九是更加健全完善的民生保障体系基本形成,城乡居民收人达到全省平均水平。
十是运城在全省发展大格局中的战略地位更加凸显,在中部地区有突出地位,经济综合实力稳居全省前三。
10.以创建黄河流域(运城段)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示范区为牵引,聚焦先进制造业和新材料、现代农业、文化旅游三大优势产业,重点推进牵引性强、战略意义重大的100个产业转型升级项目,带动性强、示范意义重大的100个社会民生和基础设施项目。
11.一名市级领导包联一个重点企业,一个民生(基础设施)续建项目、一个民生(基础设施)新建项目,一个产业续建项目、一个产业新建项目。
12.以营造“六最”营商环境为抓手,强化对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的监督执纪问责,以数字政府建设为牵引,以“一枚印章管审批”改革和“项目审批承诺制”改革为突破,树立起优化环境的“全国标杆”。
进一步增强各级各部门一盘棋思想,强化纵横联动,强化土地、环境容量等生产要素配置,持续改善基础设施“硬环境”,持续创新体制机制“软环境”。
高度重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惩治金融失信和逃废债务行为,以良好信用环境助力营商环境建设。
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统筹各方资源,进一步创优政务环境、金融环境、人才环境、法治环境、社会环境等,形成服务项目工作、服务高质量转型发展的强大合力。
13.市商务局、招商办牵头抓好“一季一签约”,市委办、市政府办、市发展改革委牵头抓好“一季一开工”“一季一观摩”,市发展改革委、市统计局牵头抓好“一季一考核”“一季一通报”。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