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运城时空>

【评论】从规行矩止到高尚公民

三论当前形势下针对性开展精神文明教育

来源:发布者:时间:2020-02-17

本报评论员

矩不正,不可为方;规不正,不可为圆。立“明规矩”,让人时刻铭记“举头三尺有纲纪”,清楚哪些事能做、哪些事不能做;严“守规矩”,才能做到“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

由市文明办与市城市管理局联合发布的《关于严格管理公共场所不文明行为的通告》,正是全市公民在疫情防控阻击战第二战场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其中,具体指出的五种不文明行为,不是闭门造车、凭空想象出来的,而是靶向施策,结合疫情防控工作与我市城市管理过程中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制定的城市文明“红线”。根据《通告》精神,对拒不改正的行为,有关部门还将依法予以警告、罚款等行政处罚,甚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可以说“铁嘴铜牙”双管齐下,对破坏精神文明的行为使出了“撒手锏”。

禁令发力,铁规生威。可以预见,得益于《通告》的高压态势,一段时期内全市公共场所规行矩止自不待言。然而,严管重罚仅仅是我市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的权宜之计,变外部压力为内生动力,化规矩为自觉,不失时机涵养全社会的公共道德品质,培养出更多的高尚公民,才是终极目标。

一个人只有具备公共道德品质,才能成为现代社会好公民;只有众人都具备公共道德品质,才能孕育良好的现代社会。毋庸讳言,受厚重文化底蕴中消极因素的羁绊,我市广大群众精神道德层面的“传统人”痕迹挥之不去,封闭狭隘、因循守旧、慵懒散漫等小农意识,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与人的现代化要求呈现出诸多不适应。“硬件很好,软件不行”的文化病灶,导致“文化堕距”现象相对突出,一些市民缺乏“公共精神”,公共道德缺失甚至存在人格缺陷,影响了社会良性运行和公共生活的优化提升,也影响着我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步伐。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这次疫情之下的精神文明保卫战,奏响了强化健康向上的价值引领和涵养公共道德品质的主旋律。《通告》着力通过制度的创新,注重发挥“明规立矩”对公共道德引导与社会行为约束的作用,从严治理公共生活领域中的败德行为,让思想教育的软约束与制度规范的硬杠杠同时发力、同向发力、刚柔并济,以双轮驱动为涵养公共道德品质提供持久动力,可谓“一拳打得全局开”。借此良机,将公共道德品质涵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大力加强公共道德、公民美德教育,涵养人的“公共心”,凝聚广大群众的价值公约数,我市公民公共道德品质涵养的全方位、全天候、全覆盖,将指日可待!

沉疴下猛药,治乱用重典,长久文明却需要深度自觉。精神文明教育是一项长期任务,要下硬功夫、打持久战。既要外因推动,更要内因驱动,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眼下正值疫情防控的重要时期,广大市民居家观察、自我隔离,恰恰是静心思考、沉淀反省的难得时机。每一位公民,都完全有大把时间,对身边不文明行为进行深度思考,对自身存在的不完美做个自我反思。通过思考与反思,切实将守规矩、讲文明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不断强化对公共精神的追求、对公共道德的遵从、对现代人格的完善,并最终形成知行合一的修为和习惯。

“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当每位公民在思考问题时,都能够超越一己之利,彰显公共关怀;当每位公民在社会生活中,都能够文明礼貌遵纪守法,遵从公共道德;当每位公民在日常生活中,都能够自尊、尊人,确立现代人格;当从人到城、从城到人,从规行矩止到高尚公民,文明成为一个城市的风尚时,不论面对任何危机与风险我们都更加从容不迫,我们的社会也更加和谐美好!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