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今日运城>

记者蹲点日记——疾控人的“逆行日程”(二)
扑灭疫情扩散的“消防员”

来源:运城晚报发布者:时间:2020-02-08

□记者 樊朋展 李政奇

赵卓背着超过15公斤重的电动喷雾器,对集中观察点每一个角落进行消毒。   李政奇 摄

新年伊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来势汹汹,除了各家医院,市疾控中心是另一个“不打烊”的机构。

从我市1月22日发现第一个疑似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并主动通过系统上报时起,争分夺秒的工作就在市疾控中心启动了。一连十几天,这里的工作人员24小时不停轮转,他们在忙些什么?

连日来,记者蹲点市疾控中心,记录下了他们的“逆行日程”。

(一)

肉眼看不见的新型冠状病毒,正在肆虐。

在这场与病毒的抗争中,有这样一群勇敢逆行的背影,疫情在哪儿,他们就追到哪儿。他们身穿密不透风的防护服,戴着护目镜,背着超过15公斤重的电动喷雾器,穿梭于病毒最有可能存在的场所,扑灭“毒火”,为百姓的生命健康,默默筑起一道又一道的堡垒。

他们是扑灭疫情扩散的“消防员”——市疾控中心消杀组的成员。

这些疾控中心消杀组的成员们,已经连轴转了十多天,他们24小时待命,以确保第一时间抵达疫点开展工作。

1月26日17时59分,新绛县疾控中心接到市疾控中心的反馈:新绛县发现首例“非本地病例”的密切接触者。信息组核实后,流调组、消杀组同时出动,正式拉开了疾控中心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战役。

而消杀组的主要任务,是对疫区、疫点进行消毒灭菌。

截至目前,新绛县共有5例确诊病例。确诊患者的密切接触者,都在集中观察点进行医学观察。在这里,消杀队员除了每天固定两次全面消毒外,只要有新的密切接触者进入集中观察点,他们就进行一次消毒。这为他们增加了不小的工作量。

“谁都不知道病毒会突然出现在哪里,所以科学全面的消杀工作尤为重要。”新绛县疾控中心消杀组负责人王会学说,消杀工作需要专业技术资质,无论是配药、控制喷洒量,还是实际操作,都有专业标准,只有专业的消杀队员才可操作。“疫点的面积不同,药水的配比也不同。药水的用量小了起不到消杀的作用,用量大了对人体的健康有害。”

(二)

2月5日下午,新绛县的一处集中观察点内,传来一阵马达声,该县疾控中心负责的消杀工作又开始了。

消杀组的赵卓和同事穿上防护服,戴上护目镜和防护面罩,身背电动喷雾器,在集中观察区进行消毒。

只见赵卓一手持喷雾器喷头,另一只手打开开关。在“嘶嘶嘶”的声音中,颗粒细小的药水,以水雾状悬浮在空气中。赵卓解释道,喷雾器喷洒的雾滴颗粒直径很小,犹如悬浮在空气中的尘埃,穿透性强,可自由弥漫、扩散,几乎没有死角,杀菌、消毒效果特别好。

完成房间内的消杀后,他们轻轻关上门,又对房门、走廊、电梯、楼梯等公共空间进行喷洒。他们边走边检查,确保消杀工作不留一处死角。

这是一项“苦累脏险”的工作。尽管天气寒冷,但每次进行消杀工作的1个多小时里,消杀队员在密不透风的防护装备下都会大汗淋漓,而且注意力还要保持高度集中。

面对严峻的疫情,消杀组的工作时间也变成了24小时全天候在岗。

(三)

赵卓今年23岁,是一名95后。

由于长时间佩戴护目镜,他的眼睑和鼻翼,有几道红色的疤痕。

春节前,赵卓被分到消杀组,就开始了夜以继日、马不停蹄的消杀工作。“白天在集中观察点,晚上回到隔离区的临时住处。”赵卓说,“我们也要守着电话,无论白天还是晚上,哪里出现情况需要支援,我们就要立即赶去。”

一旦发现疑似病例,疾控中心的消杀组需要在第一时间赶到病患所在地进行外围消杀工作,为的是将病毒消灭在源头。而疑似病例一旦确诊,他们还需要对确诊病例所住地进行全面的终末消毒。

被问及累不累时,赵卓的回答很朴实:“当然累,而且已经很久没见家人,很想念他们。但病毒的防控工作需要我在岗,我义不容辞。”说到这里,赵卓的眼眶有点湿润,但他随后话锋一转,又向记者介绍起了消杀工作。

“消杀组十几个人,每个人都坚守在岗位上,默默地付出着。很心疼他们,但在疫情面前,疾控人责无旁贷,必须尽最大努力让更多人避免感染。”王会学说。

战疫前沿,他们是阻止病毒传播的一道高墙,他们不辞辛劳,为所有防疫一线人员和百姓带来安全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