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县域>

体制机制改革的 “芮城效率”

芮城县委编制工作纪实

来源:运城日报发布者:时间:2020-01-22

本报记者 苏黎原 通讯员 李 萍

走进芮城县委编办,你会被浓厚的工作氛围所吸引——办公室“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的背景墙十分醒目,侧面墙上的全年工作承诺、办结时限和责任人一目了然,办公桌上的工作桌牌时刻提醒着每一名工作者随时以最高昂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

2019年,芮城县抢抓机构改革年机遇,以破藩篱、涉险滩的担当和勇气,上下联动,攻坚克难,在全市率先完成党政机构改革,率先完成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改革,机构编制工作综合排名全市第一,突破了一些过去认为不可能突破的关口,解决了一些多年来想解决但一直没有很好解决的问题,改革力度之大、涉及范围之广、出台方案之多、触及利益之深前所未有。

党委举旗定向

“一定要提高政治站位,坚定不移地把党的集中统一领导贯穿到机构编制工作的全过程,充分认识落实‘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使党和国家各项工作关键环节、重点领域、主攻方向更加清晰,充分发挥党委作用,把机构编制工作融入党管组织、党管干部中进行谋划。”在2019年芮城县第一次机构编制委员会上,县委书记、县委编委主任张建军说。

理论上清醒,政治上坚定,行动上自觉。

一年来,县委编办坚持加强创新理论武装,带着责任和感情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学习研究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中国共产党机构编制工作条例》作为强化理论武装的主要内容,为做好新时代机构编制工作筑牢思想根基,补足精神之钙;积极开展“改革创新、奋发有为”大讨论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全年共组织党员干部集中学习45次,讲党课5次,开展主题党日活动12次。同时,不断强化宣传报道工作,在省级刊登2篇信息,在市级刊登9篇信息,在县级刊登14篇信息,制作美篇13篇,宣传报道较去年翻了一番,进一步推动机构编制工作深入人心。

一年来,县委编办坚持党对机构编制工作的统一领导,深入学习《中国共产党机构编制工作条例》,制定《中共芮城县委机构编制委员会工作规则》和《中共芮城县委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工作细则》,落实机构编制法定化要求,依法管理各类组织机构,从严从紧控制机构编制,确保芮城县机构编制工作始终能沿着正确的政治方向前进。

一年来,县委编办充分发挥归口县委组织部管理作用,落实组织部门管干部、管机构编制的原则,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中心工作,以党对机构编制工作集中统一领导为主题,以深化改革转变职能为重点,以体制机制创新为目标,凝心聚力、攻坚克难,着力拓展重点领域改革,有效服务发展大局,全力助推“芮城速度”。

一年来,县委编委会召开6次会议,研究解决重大和实际问题25项,不断增强“把方向、谋大局、管资源、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加快推进党政机构改革、事业单位改革、乡镇事业单位改革、五大领域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改革等一系列改革。

在改革的关键时期,县委组织部针对某单位改革缺乏严肃性、在机构未更名时就违规超职数配备股级干部的问题,根据《条例》果断对这个单位的干部任命问题拍板叫停,突出《条例》的政治性、适用性,强化《条例》的规范性、严肃性、权威性。

改革蹄疾步稳

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场深刻变革。县委编办始终坚持在县委坚强领导下,以闻鸡起舞、日夜兼程、风雨无阻的昂扬斗志,埋头苦干、狠抓落实,不折不扣落实好各项改革任务。

——深入推进党政机构改革。县委编办严格按照“一类事项由一个部门统筹、一件事情由一个部门负责”的原则,理顺部门间职责关系,重新组建37个党政机构,转隶人员141名,在全市第一家完成党政机构改革任务,实现方案制订到位、动员部署到位、班子组建到位、机构挂牌到位、人员转隶到位、“三定”制订到位、问题解决到位“七到位”。并对27个涉改部门进行现场评估,重点针对职能转变、职责分工、协调机制、资产划转、中层干部任命等情况进行检查和评估,协调解决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巩固党政机构改革成果。

——积极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县委编办对全县所有事业单位认真进行调查研究,严格按照政策要求进行撤并整合。为确保改革准确无误,一遍又一遍、一趟又一趟地核对机构类型、核对职数、核对编制,最终确定事业单位297家,比改革前395家减少98家,圆满完成事业单位改革任务,实现管办分离、政事分开,激发了事业单位的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

——积极推进五大领域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针对市场监管、生态环境保护、文化市场、交通运输、农业5个领域不同的工作性质和工作特点,县委编办修改并完善实施方案,将5个领域的行政执法队伍进行整合,形成“局队合一”,由局长兼任队长,每个领域只保留一支执法队伍,共撤销机构6个,调剂使用编制59名,提升了执法效率和监管水平,加快推进了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积极推进乡镇事业单位改革。为进一步加强基层政权建设,构建简约高效的基层管理体制,县委编办从乡镇实际出发,将县直部门派驻在乡镇的农机服务站、林业工作站、畜牧兽医中心站、财政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所、水利站、医疗保险服务站、农业技术推广站等下放乡镇,并入乡镇综合便民服务中心,各站(所)原有编制全部划归乡镇便民服务中心,实行属地管理,接受上级有关部门业务指导。共撤销80个乡镇站所,向乡镇划转人员160名,提升了基层治理效能。

——稳妥推进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改革。县委编办抓好事业单位分类工作,积极探索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的人事、社保、财政及资产处置等相关配套政策措施,确保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事业单位逐步退出事业单位管理行列。坚持问题导向,认真调查研究,制订详实方案,针对河滩土地管理站、粮油批发市场、世行物供站、文化艺术发展中心等8家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结合各单位的管理模式、运行情况、资产规模、职工年龄、薪酬及人员参保情况制订详细实施方案,撤销单位7个,转企1个,收回编制75名、妥善安置人员67名,资产划转到位、人员安置到位、社会保障到位、配套政策到位,成为全市第一家完成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改革任务的县(市、区)。

创新为民服务

改革,要敢于啃硬骨头、涉险滩。县委编办紧跟县委决策步伐,从优化运行机制着手,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按照“五个一”(一个创新的工作思路、一支精干的队伍、一本清晰的目录台账、一份规范的准许清单、一个满意的效果)的工作思路,解决发展中的各项难题。

——创新流程,实现入编手续最多跑一次。县委编办多次会同组织、人社、财政等上级及相关部门沟通、协调,对人员入编审批程序再梳理、再细化。精简入编手续办事流程,各单位办理县管科级领导干部和公开招录一般干部的人事手续,只需带上任职文件或者招考文件,编办就可以直接办理人员编制实名制登记,并开具“财政列资核准单”,实现“一站式”完结入编手续,成为全市机构编制系统“一站式”服务的标杆单位。

——创新机制,开启“一枚印章管审批”。县委编办按照“编随事走、人随编走”“强调人、调强人”原则,积极开展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按照“一局四中心”的组织架构和“一体化管理、高度融合”的思路管理运行,制定芮城县行政审批服务管理局“三定规定”,核定人员编制总数89名,划转事项244项。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由县委组织部及县委编办联合组成6个考察小组对所确定拟划转的人员进行谈话和考察,在划转过程中对混编混岗人员和一些身体原因或是思想认识不到位人员进行重新选拔和核定,将县司法局6名占行政编制的事业人员调整到相应岗位,坚持了机构编制的刚性约束,解决了“超、缺、杂”的问题,最终从17个部门划转人员54名,其中公务员7名,全额事业47名,平均年龄35岁以下。县委编办全力以赴为划转人员提供全程服务,统一办理相关调动手续,全面开启“一枚印章管审批”新篇章。

——创新体制,提升“创国卫”执法效率。在全县总动员的“创国卫”行动中,县委编办多次与市委编办沟通协调,成立全市唯一一家“卫生城市发展中心”,并先后到住建、环保、市场监管、交警、公安等部门抽调25名相关工作人员,年龄均为45周岁以下且具有相应执法资格,在县城区域分片区巡逻执法,所抽调的人员服从县卫生城市发展中心统一领导,开创性地组建了一支高效精简的联合巡查执法队伍,为“创国卫”行动提供强有力的体制机制保障。

——创新制度,引领退役军人安置工作迈出新步伐。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下发《关于2019年度退役士兵安置的通知》,在财政经费紧张的情况下,增加配套安置事业指标6名,共安置退役士兵23名,由退役军人事务局统一办理入编手续,进一步凝聚和激发退役士兵“退役不退色,退伍不退志,转岗立新功,永远跟党走”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赋能发展,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党政机构改革后,芮城县农业综合开发中心和芮城县河滩土地保护中心职能弱化。为有效解决好这两个单位人浮于事的问题,县委编办坚持机构编制“瘦身”和“健身”相结合,将芮城县农业综合开发中心的21名人员抽调到芮城县卫生城市发展中心服务“创国卫”重点工作,将芮城县河滩土地保护中心3名人员抽调到芮城县扶贫开发服务中心加大扶贫工作力量,成功实现职能弱化单位的“瘦身”;秉承扶弱为强、用弱能强、赋权赋能的新理念,在职能强化单位构建“政委”和“司令”共同奋战的新格局,实现“健身”。

“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机构编制工作是优化配置党的执政资源的基础,是推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源泉。面对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机构编制部门使命光荣、责任重大。要只争朝夕,不负韶华,撸起袖子加油干,把有限的机构编制资源用足、用活、用好,让归口管理这一制度改革优势释放最大的治理效能。”芮城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杨建庭说。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