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县域>

绛县“大棚夫妇”的返巢创业梦

来源:运城晚报发布者:时间:2020-01-04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也许您没想到,在绛县古绛镇郝家窑村,有一对“大棚夫妇”:丈夫张广华、妻子王淑惠,年轻时闯到遥远的新疆,先是带着绛县苗木嫁接队四处嫁接枣苗,最多时一年收入120多万元;到2014年在哈密与当地人合作发展100个樱桃大棚,每年收入150多万元;去年6月,夫妻俩在村两委的动员下,毅然回乡再创业。用郝家窑村村干部的话说,他们是响应县委、县政府“凤还巢”计划返乡创业,带动众多乡亲一起致富。

2005年开春,年仅27岁的王淑惠将一双儿女交给公婆,跟着邻村苗木嫁接队来到新疆喀什嫁接枣苗,3个月挣了7000多元。第二年,她又拿回嫁接费8000元。

2007年正月刚过,王淑惠尝试着带了6个人去新疆揽活搞嫁接,第二年增加到30多人。2009年,35岁的张广华放弃自己跑了9年的货运大车,与爱人组织了70多个本村和邻村的苗木嫁接工,在喀什、和田承接枣苗嫁接工程。

2011年到2013年,他们又分别在和田、喀什与哈密,承揽了苗木嫁接工程,从南疆到东疆,跨度1800公里。嫁接队最多时用工200余人,他们从绛县带去的老乡们人均赚到1万元,最多的达1.5万元。夫妻俩每年最多时能挣120多万元,少时落个三五十万元,也在新疆积累了人脉资源。

2014年过完春节,张广华与哈密一位当地朋友合作发展大棚樱桃,从绛县老家聘请技术员、果农前去管理。两口子远离父母、儿女,逢年过节顾不上回乡与家人团聚,没日没夜地辛勤劳作,眼看着樱桃苗由小到大,挂果一年比一年多,效益一年较一年好。

2017年,他们索性从合伙人手里承包了100个大棚,下苦功探索,科学化管理,所产樱桃在哈密有了名气,成了当地“早春第一果”。去年春天,已进入盛果期的樱桃收入了150万元。

就在乡亲们羡慕张广华夫妇守着“摇钱树”发财的时候,去年6月20日,两人受绛县“凤还巢”计划的感召,经过郝家窑村党支部、村委会的动员,决定放弃在新疆的樱桃事业,回到故乡,一边照料70多岁的父母,一边利用带回来的资金、技术和大棚种植经验,寻找项目再度创业。

他们在村两委的全力支持和积极协调下,花50万元买了外地人在村里建的5个闲置大棚,又投资20余万元完善了大棚设施,高价从山东引回优质草莓苗,于去年8月底种了3棚草莓,并在10月中旬种了两棚黄瓜。

他们坚持不施化肥、不打农药,只用海藻菌肥等生态肥料、生物杀虫剂,种植的草莓、黄瓜长势喜人。头茬草莓已开园采摘,黄瓜也将于近日采摘上市,这为严冬中的郝家窑村乡村旅游添上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张广华预计,从今冬到明春,如果市场行情好,每个草莓大棚可收入七八万元,黄瓜大棚收入六七万元。

说起未来,张广华夫妻俩信心十足。他们打算在村党支部、村委会的帮助下,再投资兴建10到20个大棚,带动更多的父老乡亲共同发展现代农业,增收致富。 (张广瑞)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