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正大气象书法的承传——“姚奠中先生书法艺术境界刍议”公益讲座侧记

来源:发布者:时间:2019-11-21


◇书品即人品

姚先生稷山老宅上挂有一块牌匾“修齐为事”,说明其家庭从基础教育开始,就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贯穿于一生。

姚先生的大伯父名为姚慎修、父亲名为姚慎行、叔父名为姚慎德。从其父辈的名字中,就能体会到这个书香门第家庭,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重视。

元代名臣姚天福是姚先生的祖上,而姚先生小时候经常去观摩河东名碑姚天福神道碑。碑上文字是元代书法家虞集所写,有着浓厚的赵孟頫风格。姚先生最早习赵孟頫,后来习颜真卿。1935年进入章太炎先生门下后,他开始进一步地写魏碑、隶书、篆书,所以他的书法基本功非常全面,字也特别耐看。“作字如做人”是姚先生的书法理念,即“书品即人品”。

姚先生强调,人品正是立身之本。学书法的诀窍,在他看来只有八个字“不自正入、不能变出”,即书法家人品要正,这样书品才会正。

学书法有句话:“学书当学颜。”颜真卿的书风庄重、雄浑、博大,有中国书法的正大气象。许多书法家都是颜体见长,这也是中国书法的主流。学习颜体就像走路,走得很安稳、很正、不怕摔,才能阔步向前。

姚先生还认为,书法要有很好的教育作用,能怡人性情,要避免俗弱媚软。

为此,原旭东选用了姚先生写的《论语》中的“勿意、勿必、勿固、勿我”作品来解读。姚先生用魏碑方折的笔法来体现文中意,即不要去主观臆断、不要绝对化、不要固执、不要以自我为中心,能看到他通过作品去传达的一种气象。

关于书法的社会作用,姚先生经常讲,写字要有目的,且必须对社会有作用。内容与写字结合起来,坚持写,就会有很好的影响。进而谈到一个人如何能有所作为时,姚先生认为,就是在社会上起点好作用。这也是姚先生书法和他人生作用的一种体现。

◇书文以载道

姚先生提出要重视写楷书,现在许多人都在求怪,越怪其实越成问题。他认为“书法要写不要画”,画画可以反复去改,但写字不能改,一改就失败了。他反对写字走捷径,认为写字不要讨巧,必须踏踏实实。

姚先生99岁时写了一副对联:“架上南华秋水,屏间北苑春山。”笔墨依旧饱满,一笔一画非常讲究、到位,体现了他说的“写字一定要有力量”。只有拥有深厚的临池功力,才能展示出字的魅力和神采。

姚先生还强调了书法书外功和文字学的重要性。1969年,他在牛棚中没有任何资料,仅用一支毛笔就写了一本小篆诗词,可见其古文字功底之深厚。这与他投身章太炎先生门下有关系。章先生一直把古文字学作为一门基础课程,这让姚先生打下了扎实的古文字功底。姚先生建议要多读《说文解字》,只有了解中国汉字的脉络,才会更加融会贯通。

姚先生有一幅草书作品《壶口瀑布》。他的草书并不多见,但写壶口瀑布,他特意用了草书。这首诗生动形象地展示了壶口瀑布的状态,还写出了壶口瀑布的历史,而草书恰好能够体现出其抒情性。因为好的书法作品有一个特点,就是书法形式和内容的统一,这样才能传达出诗中韵味。

姚先生“诗书画印”堪称四绝,他在文学素养方面的成就极高,仅现在整理出的他创作的诗词作品就有660多篇。他的书法,就是他综合修养的一个呈现。

文字是文化的载体,写字不仅仅要体现书法,更多的是要宣传文化。因此姚先生常说书以载道、文以载道。文化修养上不去,字写到一定程度,就会卡壳。只有多读书,思辨能力和哲学观点上去了,字自然也会上去。姚先生一生孜孜不倦,亦是文以载道、书以载道的表率。

◇笔酣兼墨饱

姚先生98岁时曾写道“文有见识,字有功夫”。他认为,习书必须下功夫,功夫,就是一笔一画下去要有力量。人一己百、人十己千,写字必须反复锤炼,集全身之力送到笔端,这样字才会好,显得丰筋多力。

这也是卫门书派的一个核心,卫夫人曾专门提出这个观点:“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字没有筋骨、没有力量是站不住脚的。

而姚先生书法的最大特点,就是每个字都能站得很稳。他一般毛笔抓得不高,但写字速度非常匀称,不慌不急。这是他对笔墨的一种把控,也是他说的,练习书法不能用蛮力。

姚先生还强调,书法不要跟风,而应该在传统上下硬功夫,不要变来变去,唯独没有自己。

在笔墨问题上,姚先生强调笔酣墨饱。只有达到“骨力锋神各有姿”的境界,才是一个好的书法作品。这里面有一股气,就是浩然正气、学问之气。

原旭东说,一个书画家,最重要的就是要把这种胸有成竹作为一种积淀,最后厚积薄发自然而然形成笔墨。所以,笔墨问题最后回归的,还是学养、修养问题。

姚先生出过多部作品集,都叫《姚奠中书艺》,他认为,中国书法是有内涵的,在写字的基础上,要有艺术追求、有创新。这也表明了他对书法有更多的文化思考。

◇六要六不要

姚先生是一位重视传统又敢于突破的探索者,曾提出写书法有“六要六不要”,即要写不要画、要活不要死、要厚重不要轻飘、要雍容不要粗野、要自然不要造作,要有筋骨不要一堆肥肉。

傅山曾提出“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直率毋安排”,姚先生正是在此基础上做了一个科学发展,将落实有了具体的可操作性。这也是辨别一幅作品好坏的一个行之有效的理论公式。

2009年,姚先生获得了第三届中国书法兰亭终身成就奖。主办方要求写获奖感言时,他说了这样一段话:“获奖得名应该是高兴的,但‘名为实宾’,是身外之物,对个人不足轻重,由于书法是文化载体,因而对社会有双重作用,所以我们既要字写得正、写得好,为书坛树立一种正气,又要通过内容,对社会起到推动和谐、进步的导向作用。”

讲座最后,原旭东借助姚奠中先生的《论书十条屏》告诉大家,姚先生曾说,章太炎先生对他最大的两个影响就是肩上有两副重担,一是民族精神,二是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姚先生正是挑起这两副重担的实践者,他对书法的思考,都基于中国传统文化传承。而正大气象的书风承传,一定是建立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的、建立在中国文化自信上的。

◇正大气象好

在我市,著名书法家王陆、赵玉汉、陈曦等都是正大气象书风的代表人物。

王陆先生说,一说正大气象,首先想到的便是大唐颜真卿。颜真卿书风特点正而不拘,庄严而不显,从容于法度之中,而有闲雅自得之趣,奇巍秀拔,乃魏晋隋唐以来之风流气骨,而又不为古法所拘,萧然出于绳墨之外,人称“颜体”。而姚先生书法继颜真卿之风骨,可谓当代书坛正大气象实力派书家之一。

赵玉汉先生说,字如其人,从字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全部。姚先生的字,尤其是他晚年时期,对中国书法的贡献达到了一定的高度。“汲取优秀传统文化不是一蹴而就的,这是一生的修炼和学习,所以旭东的讲座非常好,书法界也都在呼吁要回归传统。”他说,正大气象是指路子很正、书风很正,中国书法传统有着几千年历史,留下许多名碑名帖,都是正大气象,值得我们学习。

陈曦先生说,姚奠中先生是我们山西的国学大师,他对书法的认识,尤其是“六要六不要”,就是他对正大气象的态度,也表明了一个学者的文化传承。正大气象是中国文化的主流,永远不能改变。首先要正,这样才能大,必须正,才能够清、秀、稳、拙、朴。

◇意义颇重大

对姚先生正大书风的研究,无疑对当代书坛书家回归传统、肩负使命,有着可贵的现实意义和珍贵价值。

运城市文联党组书记、主席李清水表示,这次讲座是成功的。“一是讲座比较全面、系统地阐释了姚老的书法思想,这些思想都体现了‘正大气象’四个字,对于在我市书法界端正书风有重要的意义。二是原旭东同志作为我市年轻一代书法家,其治学态度、在书法理论和实践的探索上,充分体现了严谨、进取的精神。三是姚奠中先生是运城人,是运城的骄傲,他的书法思想属于运城,同时属于全省、全国”。

 运城幼师美术老师程桂莲告诉记者,她听完讲座后受益匪浅,原旭东讲述了姚奠中先生的艺术主张和治学理念,“让人全面感受到了姚先生的人格和艺术魅力,也使大家明白了书法艺术追求的方向”。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