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钩沉>

甲骨文的发现

来源:发布者:时间:2019-11-08

光绪年间,北京王府井大街的锡拉胡同里住着一位颇有威望的文官王懿荣。出身官宦世家的他勤勉好学,36岁考取进士顺利入翰林院,数年后担任国子监祭酒。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他因归乡带领乡民操练、母丧守制而两次去职,但京师诸生始终对其敬重有加,足见其学识人品颇能服众。事实上,王懿荣不仅精研经学,更酷爱金石、热衷收藏、兼通中医,就连翁同龢、潘祖荫都曾称赞他博学。正是这样广博的知识背景,让王懿荣在某天突然发现,买回家的药材“龙骨”上有一些不寻常的划痕。他马上意识到,这很可能是一种古老的文字。这个猜想激发了王懿荣的热情,他立刻着手通过多种方式搜集这种有特殊符号的“龙骨”,短短时间内竟然积攒了1500多片。然而,纷飞的战火没有给他留下思考的时间,1900年,八国联军逼近北京,王懿荣临危受命,以京师顺天团练大臣身份率领民众训练守御。同年七月,八国联军进京,抵抗失败的王懿荣慨然自尽殉国。

王懿荣身故以后,其次子王崇烈(字汉辅)为偿债务,将父亲所藏大部分“龙骨”出售给刘鹗。刘鹗,原名孟鹏,号老残,同样出身官宦世家,同样博学广闻,更是嗜古成痴之人,所藏古董虽有残缺,仍十分珍爱,遂命名书斋为“抱残守缺斋”。购得王懿荣旧藏后,刘鹗更花了大力气收藏甲骨,委托古董商乃至派出自己的儿子到各地购买,数年之间已收集了5000多片。这些甲骨质地不一,有的比较脆弱、难以保存,刘鹗便决定将这些文字拓下来,不仅能够保存资料,也能让更多人看到。好友罗振玉在看到这些拓片后大为惊叹,提出希望将拓片编印成书,刘鹗欣然同意。1903年,刘鹗从自己的甲骨收藏中精选墨拓了1058片,以石印本出版了我国第一部著录甲骨文的著作《铁云藏龟》(共6册),罗振玉、吴昌绶均为该书撰写了序文。如果说王懿荣是甲骨文的发现者,那么,编纂出《铁云藏龟》的刘鹗则是甲骨文研究的开拓者,真正让甲骨从单纯的文物收藏,变成研究古文字的重要资料。(《北京晚报》)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