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钩沉>

乾隆皇帝偏爱去月坛

来源:发布者:时间:2019-10-29

月坛又名“夕月坛”,是明清两代在秋分日(每年的9月23日前后)祭祀夜明之神(月亮)和天上诸星宿(金木水火土五星和二十八宿)的场所,皇帝每三年亲祭一次,余年遣武臣摄祭。古代帝王的祭月活动,最早可以追溯到周代,而明代的祭月制度颇有一番折腾。最初是天地日月合祭。洪武三年,朱元璋听从礼部建议改成日月分祀,洪武二十一年又把这个分祀作废,直到嘉靖年间才恢复——月坛也正是于嘉靖九年始建。最初的坛墙是土墙,到清乾隆二十年,改土墙为城砖包砌,其他具服殿、钟楼、祭器库、乐器库等古建也都重新油漆彩绘,沿用至今。

在天、地、日、月四坛中,月坛是最小的一个。东、北各有面阔三间的天门一座,祭坛只有一层,呈正方形,长宽均四丈,高四尺六寸。明代时坛面铺的是白色琉璃瓦,到乾隆大修时改铺金砖。祭坛的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各有一道棂星门,门外均有六级汉白玉台阶,门柱、门楣以及门槛的材料也都是汉白玉。每道棂星门都装有两扇带窗格的朱红色木门,各棂星门之间有砖墙相连。其中东棂星门正对着东天门,两者之间为神路,每逢丑、辰、未、戌年的秋分日酉时,皇帝由北天门步行到具服殿更衣后,通过神路进入坛台开始祭祀活动。由于月光是白色的,所以祭品、祭器、祭服也都要用白色,比如玉用白璧、礼神制帛要“色白”,就连祝版也必须是“白纸黄缘墨书”。

在诸多古代帝王中,以乾隆皇帝最为重视月坛祭祀活动,正是在他当政期间,降旨对月坛进行了大规模的修缮,而且在乾隆十三年对祭礼亲自审定,并于同年赋诗一首:“少采当秋仲,禋(祭祀)宗重夜明。九经循白道,万物荷西成。朔魄将临望,亏轮本是盈。银蟾与丹桂,齐语任闲评。”从诗中不难看出,他将月亮的亏与盈和世间万事能否如愿以偿相联系,虽然“亏轮本是盈”,但还是希望一切都圆满有成。(《北京晚报》)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