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钩沉>

一夜西风一夜凉 枣红点点桂流香

来源:发布者:时间:2019-09-20

白露,富有诗意的节气名。

古人以四季加“长夏”,与五行“木、火、土、金、水”、五色“青、赤、黄、白、黑”相配,秋属金,金色白,故以白形容秋露,白者露之色也。那附着在花草树木上的露水,若是有清晨阳光照拂,更是显出莹白清亮一片。

枣,也跟着白露,熠熠生辉。

“白露打枣”的农谚,“衰荷滚玉闪晶光,一夜西风一夜凉。雁阵声声蚊欲静,枣红点点桂流香”的节气诗,早就把枣和白露连在了一起。

然而,枣的点点灵气,从历史长河走来,在露的纯纯白光中呈现的,却不仅有美,还有更多。

红枣被视为滋补佳品

白露打下的枣,从模样到滋味,都最为怡人。

进入白露,气候日益干燥。用灵气逼人的枣,来降伏秋燥之火,调理因夏天的困乏而食欲不振的脾胃,是比较理想的。适当地食用枣,可以安定心神、平和脾胃、充盈气血,泡水、熬汤、煮粥、酿酒,都适宜。特别是红枣,为枣中翘楚,在西周时期就被选为上乘贡品,那时的人还把红枣经过发酵等工序后,酿成红枣酒。“秋来枣香铺满地,枣酒迎客醉不归”。那一片枣红,把白露染得更美了。至今,红枣都被视为滋补佳品。

枣让白露更具嘉容

枣的到来,让白露更具嘉容。

相传,它是被中华民族始祖黄帝发现的。那正是白露时节,黄帝带领族人到野外狩猎,行至山谷时,一行人都感到饥饿而疲劳,便开始寻找食物。找了很久,发现半山的几棵大树上结着果实,颇为诱人。黄帝连忙带着众人采摘品尝,发现这果儿甘甜中带着微涩,分外解饥止渴,吃完后觉得疲劳也消了。高兴之余,大家请黄帝为这无名果儿命名。黄帝说:“此果解了我们的饥劳之困,一路找来不容易,就叫它‘找’吧。”“找”之果由此诞生。后来仓颉造字,把“刺”字的右边偏旁叠起来,创造了“枣”字。

当然,枣也不是全无使用禁忌。虽然中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将枣列为上品,上品为君,主养命以应天,无毒,多服、久服不伤人,可轻身益气,不老延年。但是,宋代医者大明说:“有齿病、疳病、虫人不宜啖枣,小儿尤不宜食。又忌与葱同食,令人五脏不和;与鱼同食,令人腰腹痛。”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也说:“今人蒸枣多用糖、蜜拌过,久食最损脾、助湿热也。啖枣多,令人齿黄生。”食用生枣最好除去枣皮,因为生枣皮容易滞留在肠道中不易排出,会引起腹痛。腐烂的枣是完全不能食用的,腐烂枣在微生物作用下会产生果酸和甲醇等,食入后会出现头晕、视力障碍等中毒反应,严重时会危及生命。

枣被民间视为“铁杆庄稼”“木本粮食”之一,《诗经·豳风·七月》早用“八月剥枣,十月获稻”的描述,展示出了她的丰美。她治疗心腹邪气、虚弱劳损、烦闷不安等症的效果挺不错,还能养肝、防癌、抗衰老等。民间有“日食三颗枣,百岁不显老”之说。

枣的丰收,意味着丰年。

枣含着隐约的风趣

枣,还含着隐约的风趣。

她带来了“囫囵吞枣”这个比喻对事物不加分析思考、笼统接受的成语。

据说,古代有个学生得知“梨有益于牙齿,但吃多了会伤脾;枣有益于脾,但吃多了会损伤牙齿。”于是铆足劲儿,想出一条“妙计”,他说:“那我吃梨时光嚼不咽,就不能伤脾;吃枣时整个儿吞下去而不嚼,就不能伤牙齿了。”元代学者白珽把这个趣事写在《湛渊静语》中:“客有曰:‘梨益齿而损脾,枣益脾而损齿。’一呆弟子思久之,曰:‘我食梨则嚼而不咽,不能伤我之脾;我食枣则吞而不嚼,不能伤我之齿。’狎者曰:‘你真是囫囵吞却一个枣也。’遂绝倒。”

跟着这个有些愚钝的学生,枣使人展颜大笑。欢笑中,再来看鲁迅先生的《秋夜》,更觉得别有深意。“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独具匠心的开头,引出意象空灵、语言精致、结构严谨的短文,以柔软的枣来礼赞坚强与勇敢、清醒与冷静。早年学医的鲁迅,对枣的本质非常清楚,所以他用枣做出的引申、象征、感叹都颇为相宜。更重要的是,相比曹丕,鲁迅先生对枣的懂得,隐含着一层深深的暖意。

与枣共度的温暖时光,古人也经历过很多故事。天真烂漫的光华里,白露未晞的时候,古人带着孩童在枣树下尽情玩耍。和煦的阳光,轻轻拂在那扬起的稚嫩的脸上。枣树上的枣,由家仆们打落下来。一颗一颗的,被小手儿端在盘里、捻在指间,端详、品尝。“秋来红枣压枝繁,堆向君家白玉盘。”那份好光景,真像后来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在《寄枣人行书赠子履学士》里的诗句一样。

枣暖在人们心里、眼中,红红火火地愉悦着每一寸光阴。

(《北京晚报》)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