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法制>

特殊的“客人”

——永济董村戒毒所民警职工家属暨媒体开放日活动小记

来源:运城日报发布者:张君蓉 邢智轩时间:2019-08-21

董村戒毒所民警职工家属在戒毒宣传版面前驻足 本报记者 张君蓉 摄

8月16日上午9时,永济董村戒毒所管理区大门准时打开,迎接到来的特殊“客人”——在所工作民警职工的家属以及应邀前来的媒体记者。

因为工作性质的特殊性,戒毒所民警职工的家属很少有机会亲身走进戒毒所,看看民警的工作环境,了解他们的工作内容。为提高民警职工家属及社会各界对戒毒工作的关注度、参与度、支持度,该所举办了此次场所开放日活动,请来120余名民警职工家属及媒体记者零距离进所参观了解。

走进戒毒所,最先映入眼帘的一块大石上写着“心有所戒 行有所止”的8个大字,众人在此长久驻足,并观看了由戒毒所戒毒人员表演的百人锣鼓。锣鼓声声声震耳,令人振聋发聩,思索良久。一路走一路看,大家走在洁净的道路上,不时看到庞大的雕塑,听到讲解员寓意深远的“戒”字释义,陆续观看了戒毒人员表演的百人韵律操、百人健身操、百人弟子规操、百人太极拳等特色展示,并参观了戒毒医疗中心、生理脱毒区、教育适应区、戒毒人员食堂、康复训练中心、教育矫正中心、心理咨询中心、习艺车间、戒毒人员宿舍楼、回归指导区等地,近距离了解民警职工的工作状况以及戒毒人员的日常戒治情况。

武女士是民警黄鸽鸽的婆婆,她带着孙子一起从运城市区赶来,想让孙子多多了解妈妈的工作,理解妈妈的不容易。黄鸽鸽在戒毒所工作已经快10年了,因为工作性质的原因多数时间都待在戒毒所,儿子的照料基本交给了婆婆,但是“一逢上轮休,她就赶紧回家看孩子”,尽管这样陪伴孩子的时间还是不多。“我以前也在这里工作,特别理解儿媳妇,这次主要带孙子过来看看。”武女士3年前从戒毒所退休,她坦言3年都没有回来过,这次来感觉变化特别大,有一种熟悉的陌生感。

今年25岁的小卢今年刚刚参加工作,她的父亲卢文鸿在这里已经工作了30多个年头。“小学4年级以前,我就生活在这里,对这里非常熟悉,后来到运城上学,和父亲隔得远了,不能时常看到。你知道吗?以前他们这里上班时间手机都是统一管理的,我都习惯了不能随时联系上父亲。”小卢说,“以前不怎么理解父亲,但是越长大越觉得父亲伟大,这次来,看到他工作的环境有了这么大的改善,还是很开心的。”

其间,家属对戒毒场所齐备完善的硬件设施、规范精细的执法管理、浓郁深厚的文化氛围以及干净整洁的卫生面貌,不时给予点赞和好评。

在教育矫治楼多功能教室,戒毒所安排家属和媒体记者观看了由民警职工和戒毒人员自编自演的精彩文艺会演。表演形式多样,主题集中,展现出民警职工创业、奉献、务实、争先的执着以及戒毒人员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开场的《威风锣鼓》,铿锵激昂,气势夺人;情景剧《蜕变之歌》,演绎了戒毒人员在所内经过民警的感召、教化,发生的每一点可喜的变化以及积极戒治、阳光戒治的精神风貌;《运动康复舞》,旋律优美,动感十足,跳出了戒毒人员的自信;小品《母亲亡灵的呼唤》,以一名吸毒人员深陷毒海不能自拔、因母亲的一份遗书而唤醒人性良知的真实故事为素材,深刻鞭挞了毒品的危害,给人以启迪和警示;诗朗诵《岁月的河流》,勾勒了董村农场59年的发展画卷,讴歌了一代代“董农人”不忘初心、践行使命的奋发奋斗历程;手影舞《心语》,运用光与影的融合和特效,通过一个个造型,表达了戒毒人员对家的理解和渴盼……

作为矫治吸毒人员的“前沿阵地”,董村戒毒所担负着帮助戒毒人员清除毒瘾摆脱“心瘾”的重要职责。对于戒毒所的民警职工来说,这里是“课堂”,是“医院”,更是“战场”,课堂上他们是教师,耐心教学,循循善诱;医院里他们是医生,既要帮助病人戒身毒更要帮助他们戒心毒,说到底,他们是象征着国家威严的监管民警,戒毒是为了尽可能减少社会上的违法行为,降低治乱隐患、犯罪可能。工作平凡,使命伟大。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