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首页> 情感讲述>

心理学家唐登华: 以哲学的态度与烦恼相处

来源:黄河晨报发布者:时间:2017-08-11

本期嘉宾:唐登华,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北京大学第六医院)主任医师,北京大学临床心理中心执行主任,卫生部《心理治疗师》资格考试专家组专家,教育部普通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主客观分析心理疗法、家庭治疗专家代表,中央电视台《心理访谈》等栏目特邀嘉宾,著有《与烦恼相处——精神的主客观分析》等著作……


近日,唐登华老师来我市做有关《家庭治疗》的学术讲座,记者有幸聆听了讲座。此次学习,让我们启发最大的是“资源”部分,也因此对资源一词有了更丰富的理解。以前说到资源,我们熟悉的词是矿产资源、人脉资源等,而这次老师所讲解的资源是发现、挖掘人们个人及家庭中的闪光点和优势,并以这种优势来带动整个家庭和个人的成长。
很多时候我们对一些问题感觉束手无策。而学习了唐登华老师对“资源”部分的新解读,立马觉得每个人身上都有挖之不尽的资源。原来的做法无异于是作茧自缚,思维里面有设限,做出种种“假设”的不可能,自己把路堵死了。
而唐老师处理问题之前的“假设”永远是积极的、正向的,心态是阳光的,“假设”不同,努力的方向则不同,其结果也是大相径庭的。唐老师教会每个人学会挖掘“资源”优势,让人的视野更开阔,能多角度地看问题,我们能发现周围更多的资源,也能挖掘被他物遮挡住的资源,识别出“资源”的存在。
也许原来认为是屏障,现在看来却是丰富的资源所在。对“资源”不同的解读和诠释,最重要的是推掉了我们惯常思维里的障碍,比如:“我很没用,这也干不好,那也干不好……”“我成为不了一个合格的母亲,我很无助……”“我不可能成为一个富有的人,我很无能……”“我仅仅会码几个文字,其他什么都做不了……”等。因为人为地设限,我们故步自封,甘愿坐以待毙,不做任何主观的努力。也将与许多机会失之交臂,让自己活在绝望中。其实,一切皆有可能,去试试、去“证实”,迈开步子往前走,就会发现一个不一样的自我。
唐老师还讲解了信息交流的多维度,找资源、假设、循环提问等让大家受益良多。家庭治疗,是调动家庭中每个成员的资源,去撼动其他成员,从而形成一种合力之势,形成强大的社会支持系统,彼此相依相携,并在他人的镜子中洞见自己、认识自己、理解他人,让爱的暖流开始在家人之间流动,滋养彼此,更快速地化解关系中的矛盾和冲突,化解内心的纠结,改善现实中的种种不良状况,使家庭更加和谐。
唐老师是个“保温瓶型”的人,外表看上去有些酷,甚至有些冷,但内心里却是一个对人、对事都非常热情和细致的人。开始采访后,对我们提出的问题,唐老师都用幽默、俏皮的语言,简单、直接地作了回答。
我们想,在工作中,唐老师也会采用这样复杂问题简单化的方式,把哲学知识融入研究和治疗中,短时间内解决患者存在的问题。也正是这种干练的风格,有人称他是心理咨询界的“快刀手”。下面让我们一同走进唐登华的世界。

偶然机会 让我走上心理咨询之路

1962年,我出生在湖北的一个小乡村。小时候体弱多病,家里大人们经常说“这孩子不好养”。也正是这个原因,我从小就希望能成为一名医生。1979年高考后填报志愿,志愿表上最多可以填报5个,我全都选择的是医学专业。
当时,北京医学院(北京大学医学部)第一年在湖北招生。同学们都劝我说这个学校分数高,放在第一志愿不保险,让我仔细考虑考虑。我想反正我报考的都是医学专业,不管哪个学校录取都行。可能大家顾忌多,我就捡了个便宜,考上了北京医学院。
这或许是老天对我的眷顾,说实话我当时的成绩并不是太好,所以入学后,学习十分努力。第一学期结束,成绩在班里算是不错。于是我就有点自大,想也不过如此,所以第二学期我对学习就有所放松,后果就是第二学期哲学挂科。怎么办?只有好好学,补考。那段时间,我仔细复习了哲学这门功课。谁想这一学,我竟然深深喜欢上了这门学科,课外我又买了许多有关哲学的书。
哲学中辩证唯物主义、主观能动性等观点我都特别感兴趣。我就想怎么能把哲学观点和我所学的医学专业相融合。医学侧重生物与医术,哲学侧重精神与心理。经过仔细考虑,我把辩证唯物论运用到精神上,把哲学和医学相结合。
1984年毕业考试,我考了全校第二名。这个成绩选择科室的范围比较广,到哪个科室都可以,但我选了当时的冷门精神科。学医的经历对我在精神科帮助非常大,因为心理咨询只是心理治疗,心理咨询在哪止步,需不需要用药物治疗,这就需要专业的医学知识。我很庆幸自己的选择,让我学到的知识有用武之地。

科普宣传 让更多人了解心理疾病

到精神科,我一干就是30多年。
在当医生最初的10年,我一直埋头做个案。我曾经接诊过一名抑郁症患者,症状很典型,只需要两分钟就能够诊断开药了,可是我花了40分钟的时间向病人解释什么是抑郁症,并说服其吃药。在就诊过程中,我发现这类患者和家人还很多,大家对抑郁症的了解相当有限,即使已经被医生确诊并且开始服药,对药物多长时间能产生药效、不能中途停药等一些基本问题也并不了解。
我要对不止一位咨询者重复着这样的话:“如果感到焦虑或者失眠,首先应考虑是否抑郁。抑郁症是个很常见的疾病、服药一两周后才能产生效果,甚至更长时间。即使完全恢复,也要继续服药一段时间。如果你不按照规定服药,病情出现反复,就会特别麻烦。”
我这才感觉以往等人患病再来医院,医生所能起的作用就有限,帮助的人也有限。在临床上我有自己一套治疗方法,也形成了一套自己的主客观分析心理疗法、家庭治疗法理论体系。所以我想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于是,开始往返于全国各地,给心理咨询师、患者、患者家属等做有关心理的科普宣传。
现在,我每年在全国各地都要开30到40场有关健康的心理教育讲座,涉及情绪管理、人际沟通等内容。
在讲座中,我发现许多人对心理医生或者心理咨询师有一个误解:每天面对这么多心理疾病患者的倾诉,又怎样清理自己的心理卫生死角。其实这不是职业的问题,是个人本身存在问题。感受别人的感受,就像欣赏悲剧一样,我们也会心痛,有痛感不是坏事,痛苦的情绪对我们也有保护功能。专业的心理治疗之前,心理咨询师要先把自己治疗好,才能服务好患者。
做感兴趣的事,也是对自己释放。我平时除了做学问、坐诊之外,特别贪玩,对电脑游戏很在行,远离自己专业之外的生活也同样要过得丰富多彩。我的个性就是:不愿意做的事情决不勉强自己,随意自在、随性而为。

致力研究 用主客观分析治疗法服务患者

我主要侧重研究的是主客观与分析心理治疗,为此还专门出了一本书《与烦恼相处——精神的主客观分析》。也许大家会觉得很抽象,但是我从大家都比较关心的早恋、留守儿童心理等问题说过后,你就会理解,其实比较简单。
谁都知道春天很美好,但很少有人会因为春天的逝去而痛苦,因为都知道是客观的、主观无能为力的。同样,我们将人类的心理现象也分为主观心理现象和客观心理现象两部分。那些主观意志无法控制的心理现象称为客观心理现象,包括:人的本能、本性(嫉妒心、自私性等)、基本情绪等。而那些主观意志可以控制的心理现象则为主观心理现象,包括:人的主观意志、有意识的思维与行为等。人类病态痛苦的根源就在于分不清自己和他人心理现象中哪些是主观不能控制、是自我不得不接受的,哪些又是主观可以控制的。
我治疗过一位深受传统思想影响、情窦初开、上高中的女患者。她说,她脑子里经常出现班里一个男生的形象,那个男生长得帅、学习又好,可是,她要学习不想想那个男生,但那个男生却经常出现在她脑海中。她就很纠结,她这种不允许出现“不应该有”的欲望、情绪,希望能将自己的所有精力都用在有用的事情上,其实是一种病态压抑。
早恋本身不是问题,它只是跟文化、家庭、社会的伦理相冲突了。处理早恋问题不是把孩子的想法和欲望去掉,而是正确引导孩子的行为,而不是思想。
患者对那些主观应该负责人的心理现象采取回避的、不负责任的态度,并且通常将责任推给那些主观不能负责人的因素。比如说,一个高考焦虑的学生,你不要对他强调:“你对高考不要紧张,紧张会影响你的成绩。”而应告诉他:“高考是人生的一件大事,大家遇到高考都会紧张,像我也会紧张。你可以让自己紧张,并设法转移这种紧张。”慢慢孩子这种焦虑就会释放。也就是说,让他们知道逃避或者抱怨不能完全控制注意力;紧张、不安、注意力不能完全集中是客观的,是主观控制不了的,并且所有的主观努力都是对症状的回避,只能暂时缓解症状,不久症状还会再次出现且更严重。如果意识到焦虑、不安反应方式是客观的、主观控制不了的,那么就会不得不接纳,而对那些主观应该负责任的也就慢慢负起责任来,病理心理也就得以消除。
我带的研究生做过一个课题,60%厌学、网络成瘾的学生都处在抑郁症状态。抑郁症最大的特点就是脑子变慢,兴趣减退。对于一些学生来说,首先减退的是间接兴趣——学习。这时家长要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有效的方法就是从小让孩子学会自我情绪的控制与管理。家长粗暴的管理效果往往适得其反,家长要承认游戏好玩的客观事实,是主观控制不了的,许多大人都沉溺游戏无法自拔,何况学生;然后让孩子主观负起责任。比如,如今人们都喜欢玩手机,我们家长每天都手机不离身,而要强行地控制孩子玩手机,这样做只会适得其反。
总之,在人的一生当中,烦恼是无处不在的。一类烦恼为必然的烦恼,另一类则是自寻的烦恼。“必然的烦恼”是人人都可能经受的,不可控的。如,亲人的丧失、疾病、失恋等。“自寻的烦恼”则是需要通过主观努力,才可以消除的。如,那些因为自己事事不如别人强,因他人不与自己想法一致而痛苦,皆是自寻的烦恼。假如一个人能明确知道自己正经受的烦恼,哪些是自寻的,烦恼也就减轻了一半。学会与烦恼相处吧,你的生活将会充满阳光。 (记者 孙云苓 陶登肖)
(责任编辑:吴琪萌)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