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晚报时间:2025-11-25
□记者 薛丽娟 文图
初冬的运城,寒风掠过,落叶纷飞,却吹不散运城博物馆里的千年墨香。负一楼“河东历代名人书画作品”展厅内,暖黄的灯光轻柔地覆在绢本古画上,悬于展厅正中的“艺以弘德,文以载道”8个题字,向来人诉说着河东文脉的悠长。
踱步其间,在一众名家珍品中,目光不自觉被几幅“马”姓画家的画作吸引。不论是江河意境,还是花鸟情趣,抑或山林气韵,笔墨间的精湛技艺让人赞叹不已。细读画作题跋与展牌注解,方才惊觉,这几位画坛名家,竟都出自永济的马氏家族,一门五代接力研画,在宋代画坛书写了“马家画派”的传奇。
马世荣
全能巨匠,获“赐金带”殊荣
马世荣,宋河中(今永济市)人,南宋初期宫廷画家。高宗时期,他曾任承务郎、画院待诏,其画深得家传,画法古雅,代表作有《仙岩猿鹿图》《碧桃倚石图》等。
马世荣的艺术根基源于家族传承,其祖父马贲、父亲马兴祖均为宋代知名画家。祖父马贲为北宋徽宗朝宣和画院待诏,首创“百图”系列,开创了群体动物题材和小景写生技法。父亲马兴祖在高宗绍兴年间任画院待诏,精通花鸟、人物、山水、杂画,尤其擅长书画鉴别,宋高宗每获名迹卷轴,多交由他鉴识。展厅中,马兴祖《香山九老图》笔致细腻、构图精巧,今人可窥见马家绘画的传承脉络。
承袭家业的马世荣,精通人物、山水、花鸟各科,落笔精准、设色典雅,深得宋高宗赏识,不仅获授画院待诏之职,更获“赐金带”殊荣——这在古代画家中是极高荣誉,足见其技艺精湛。这份造诣,不仅让马世荣成为宫廷画坛核心人物,更成为他传授子女的艺术根基。他常于家中庭院设画案,教儿子马逵、马远观察花鸟晨露、山水云雾,还倾囊相授构图心得与设色技巧。他的代表作《碧桃倚石图》,仅绘半株碧桃、一方青石,却借枝干延伸方向暗示庭院纵深。正是他传给后辈的核心技法,为“马家画派”播下创新的种子。
民间留有一段马世荣的佳话。相传,一次宫中设宴,宋高宗突发雅兴,命他当场作画助兴。宫人迅速备绢与研墨,马世荣却先凝神观望殿外湖山景致,片刻后才动笔:以淡墨勾勒湖山远景,再用重彩点染亭台宴饮场景,人物眉眼灵动、鸟兽姿态鲜活,连亭外花卉都带着露珠欲滴的质感。画作完成时,殿内众人惊叹,高宗更是赞不绝口:“马卿笔下,可窥天地生机!”
作为画坛巨匠,马世荣的作品兼具宫廷画的规整与文人画的意趣,尤其擅长在小幅构图中营造阔大意象。这种精巧布局的技法深深影响后辈,为“马家画派”崛起奠定坚实基础。他倾力培养的长子马逵、次子马远,日后均成为南宋画坛中坚力量,其中马远更跻身“南宋四家”,成为画坛巨擘。
马逵
花鸟圣手,丹青能引蜂蝶来
展厅内,距马世荣画作不远的,是其子马逵的《丰年考牧图》。只见横轴长卷上,远处农田规整,陌上垂柳郁郁,人们劳作归来,牛群或低头啃草、或抬首嘶鸣,连牛毛的质感都用细笔层层渲染,仿佛能触摸到那柔顺的触感。
马逵作为马世荣的长子、马远之兄,于南宋宁宗时任画院待诏。他承袭家学之妙,画山水、人物皆有其父风范,但并未拘泥于父亲的风格,而是在花鸟画领域独辟蹊径,擅长捕捉动植物的灵动瞬间,成为南宋画坛公认的“花鸟圣手”。展板上评其“花果、禽鸟疏渲极工,尤长于禽鸟,毛羽粲然,飞鸣之态生动逼真,殊胜于马远”。短短的介绍语,尽显其在花鸟画领域的卓越成就。
关于马逵,还有一则趣闻流传:当时有位富商为求他一幅《百禽图》,三番五次登门拜访,还带着红枣、柿饼——他知道马逵虽居临安,但念着家乡的滋味。马逵被其诚意打动,便在庭院中架起画案,每日观察院中禽鸟栖息、嬉戏之态:春燕振翅时翅膀下的细绒,甚至麻雀啄食时的喙部动作,都被他一一记入画稿。
据说,马逵画的花卉能“引蜂蝶”。他曾为友人作了一幅蔷薇画,友人将画悬于庭院,恰逢春日,竟有蜜蜂循着“花香”而来,盘旋不去。正因形神兼备的深厚造诣,时人评价他“不输黄荃、徐熙”(五代时期花鸟画大师),如今驻足画作前,方真正领悟何为“画中自有生机在”。
马远
革新山水,“马一角”名震千古
在马氏家族的众多画家中,马世荣的次子马远无疑是成就最高的一位,也是“马家画派”的巅峰人物。他与夏圭并称“马夏”,位列“南宋四家”,是中国山水画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

春游赋诗图(仿)局部 马远
也正是马远的人物名片介绍,引起了记者的注意。其家族五代——曾祖马贲、祖父马兴祖、伯父马公显、父亲马世荣、兄长马逵、儿子马麟,皆为宋代知名画家,这样的艺术传承在中国艺术史上极为罕见。
马远独创的“边角构图”法,以边角之景绘尽奇崛山川,被后人誉为“马一角”。这种构图打破了传统山水画全景式的布局模式,用边角之景表现整体意境,以局部见整体,在南宋画坛极具开创性。他的传世名作《寒江独钓图》便是这一技法的极致体现:仅用寥寥数笔勾勒出一叶扁舟、一位垂钓老者,画面其余部分皆为留白,却让人感受到江面的浩渺无垠与寒意萧瑟,尽显以少胜多的艺术张力。
“靖康之变”后,马远的祖父马兴祖随着宋高宗南渡,故而马远在临安出生长大。作《寒江独钓图》时,想来那时的他,虽在临安画院声名赫赫,却始终牵挂着黄河岸边的故土。这幅画是他以河东老乡柳宗元的《江雪》诗意为灵感,反映对国家命运的复杂情感。独坐渡口,见江面烟波浩渺,一叶孤舟随波荡漾,思乡之情与艺术灵感交织,便挥笔绘就这千古佳作。画中老者的蓑衣、扁舟的形制,都带着北方水乡的质朴,与南宋宫廷画的华贵形成鲜明对比——这或许正是“马一角”的魅力:以局部见整体,以寸心绘天地。
除了山水,马远的人物、花鸟也颇具造诣。其笔下的人物线条简练,神情生动;花鸟则兼具工致与意趣,与兄长马逵的细腻风格形成互补。他的“马一角”风格,既有人间烟火气,又有自然之趣,不仅影响了南宋画院的创作风向,更成为后世文人山水画的重要范式,至今仍被美术界奉为经典。
马麟
承前启后,梅香伴得御笔题
作为“马家画派”的第五代传人,马远之子马麟同样引人注目。他在南宋宁宗朝任画院祗候,承继家学,善画山水、花鸟、人物,用笔圆劲、轩昂洒落,画风秀润之处更胜其父。展厅里展出的《三官出巡图》《伏羲坐像》,便是其代表作,尽显其精湛技艺与艺术追求。

梅竹鹌鹑图(仿) 马麟
马麟继承了家族绘画基因,又融入了自己的审美意趣,是马家画派当之无愧的承前启后者,其作品兼具宫廷的华贵与民间的质朴,雅俗共赏。
他最擅长画仕女与花卉,笔下的仕女姿态温婉、神情含蓄,线条柔美流畅,一改唐代仕女的丰腴华贵,呈现出南宋文人推崇的清雅之风。而他的花卉画,则继承了伯父马逵的细腻与父亲马远的意趣,尤其擅画梅花。其代表作《层叠冰绡图》,绘梅开之景,枝干劲挺、花朵清雅,既有梅花的傲骨,又有文人的清雅,意境悠远。相传宋宁宗的皇后十分喜爱马麟的画作,常召他入宫作画,甚至亲自在他的《梅花图》上题诗,一时传为美谈。马麟以其精湛的技艺,延续了马氏家族在画坛的荣光。
一门五代能得皇家如此青睐,在中国画史上实属罕见。这一艺术世家出自永济,这片矗立着鹳雀楼、普救寺的土地,不仅有诗词歌赋的浪漫,更有丹青水墨的雅致。马氏族人虽处不同时代,却各有所长,又一脉相承,以笔墨将山水灵气、审美意趣一一融入画作,为中国美术史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香山九老图》(仿)局部 马兴祖
马贲的开拓风格、马兴祖的能画善鉴、马世荣的全能奠基、马逵的花鸟绝技、马远的山水革新、马麟的承前启后……马氏家族的五代传承,是一个家族的艺术传奇,更是河东文化璀璨的缩影。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