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日报时间:2025-11-25
我家旧木柜深处,那只沉淀着岁月沉香的樟木箱里,静静躺着一封叠得方方正正的信。信纸泛黄发脆,边角晕着时光的暗黄。这是20世纪70年代初,上海市龙江颂剧组写给父亲的回信。这薄薄一页纸,裹着一段藏了近半世纪的往事,也裹着一颗沉甸甸的“认真”之心,在樟香里酿成了岁月的回甘。
父亲打年轻就痴恋文学、迷醉戏剧,床头总堆着卷了边的剧本和诗集,纸页间夹着干枯的书签,密密麻麻的批注爬满页边。1972年年初,檐角的雪刚化透,融水顺着青瓦滴答成韵,父亲对着收音机里《龙江颂》的试演选段入了迷——那激越的唱词、滚烫的情怀,顺着电波漫进心底,让他彻夜难眠。当晚,他便伏在昏黄的煤油灯下,铺开粗糙的稿纸,笔尖划过纸面沙沙作响:“敬爱的《龙江颂》剧组同志,久闻剧目立意高远,唱词铿锵,盼能寄来演出剧本,以便逐字研读、潜心学习……”信末,他忽然想起剧组或许事务繁忙,怕添邮资负担,特意从抽屉里翻出一张崭新的8分邮票,轻轻夹在信笺间——那是彼时平信的标准邮资,也是他能想到的最妥帖的周全。
当时,《龙江颂》剧本尚未公开发行,算得上是稀罕物。亲友们都说,这封信多半会石沉大海,剧组哪有工夫回应一介普通观众的请求。父亲却心怀希望,每天都要等乡邮员看有没有回件。
没承想半个月后,“上海”邮戳的挂号信到了,应当是《龙江颂》剧组寄来的剧本!父亲小心翼翼地拆开信封,指腹摩挲着厚实的牛皮纸封皮,上面“印刷品”“挂号”的戳记清晰可辨。他忽然咦了一声,随即翻出邮资说明:挂号印刷品邮资是1角2分,比平信多了4分钱。父亲眉头微蹙,当即从抽屉里找出一张边角齐整的4分邮票,那邮票印着淡蓝的花纹,在阳光下泛着细腻的光泽。他把邮票一角轻轻贴在信封预留的空白处,又铺纸写了封短笺,字里行间满是诚恳:“承蒙剧组惠寄剧本,感念至深。挂号邮资差额4分,今随信奉还,万不敢占公家分毫。”短笺与邮票一并装封,再次寄往遥远的上海。
没过多久,剧组的第二封信循着邮路而来。信纸印着“上海市龙江颂剧组”的红色抬头,字迹端方遒劲,力透纸背:“同志您好!收信及所附4分邮票,感念您对剧目之热忱,更敬您做事认真之态度——这份赤诚与严谨,是对我们最大的支持与鞭策。剧本愿赠君研读,盼君从戏中汲取力量,亦盼这份认真之心,共勉共进。”
后来我才渐渐懂得,父亲这股“认真”,从来不是一时兴起,而是刻在骨子里的底色。1969年,他当电影放映队队长,背着几十斤重的放映机,在崎岖的山路上走十几里,汗水浸透衣背也不抱怨。到了放映地,幕布要抻得平平整整,连半道褶子都容不得;胶片要细细擦拭,连一丝灰尘都不能留,只为让山村里的乡亲们看到最清晰的画面。后来转去当教师,他的教案写得比学生作业还工整,字迹娟秀,重点突出;晚自习时,他蹲在教室门口的煤油灯下批改卷子,笔尖在纸上不停游走,不知不觉就磨秃了好几根钢笔尖。如今退休二十年,他每天雷打不动读三小时书,笔记本写满了密密麻麻的批注,墨痕晕染间都是岁月的沉淀;他还主动帮邻里订报送刊,沉甸甸的报纸捆在肩上,脚步却依旧稳健;村委会板报的粉笔字,他永远写得最周正,横平竖直间,都是藏不住的认真。
这封信我已珍藏了快四十年,纸边早已泛了黄,墨痕也添了些许斑驳,却总在整理旧物时忍不住拿出来摸一摸。父亲的“认真”,就像这枚4分邮票,轻得毫不起眼,却沉在日复一日的时光里,重得掷地有声。如今我教孩子写作业,会指着泛黄的信纸,说起爷爷为4分邮资较真的往事;儿女备考熬夜时,我把这封信压在他们的笔袋旁,让纸页间的樟香与认真的气息萦绕不散。我不是要他们守着旧物不放,而是想让这“认起真来”的劲儿,像樟木箱里的香气,穿过岁月的阻隔,一辈辈漫开去,浸润每一段平凡的日子。
晓 寒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