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日报时间:2025-11-25
在新绛县城北20公里的吕梁山下,有一个历史悠久的村庄泽掌镇乔沟头村,村中现存一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玉皇庙。庙内有戏剧演出舞台三座(中间舞台已毁),舞台的墙壁上至今仍留存着清末和民国戏剧艺人们留下的许多“舞台题壁”,为研究戏曲在古河东及绛州的发展轨迹开辟了新的天地。
“舞台题壁”是历代“戏曲班社”演出后的一种留念性的记载,是艺人随意抒发感情的墨迹,是班社团体演出活动的零星记录。这些题壁成为“戏曲”文物强有力的佐证。
玉皇庙位于乔沟头村西,现存主殿、稷王殿、娘娘殿、马王殿、药王殿等建筑,主殿形制为元代遗构。据清同治二年碑记:该庙创建于唐代,曾多次修缮,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十一月因地震倒塌,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重修。
玉皇庙南部的连三舞台,坐南面北,一字铺开,与主殿相成对峙,保存较为完好。三舞台均建于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歇山筒瓦顶,面阔二间,进深二间;中间舞台有围廊勾栏,约72平方米,惜毁于“文革”。在舞台的后场南壁、东壁、西壁之上,均存有清末和民国时期留下演出“题壁”墨迹。
玉皇庙系吕梁山脉姑射山南麓一座规模较大的庙宇,历代香火旺盛。因供奉玉帝、稷王、娘娘、马王、药王等诸神祇,而且这些神仙主管人间生死祸福、农耕畜牧,因而清末民国祭祀尚勤,戏曲演出频繁。每年七月初十是一年一度的玉皇庙庙会,老百姓为求心愿以偿,每次必请或蒲剧或眉户或皮影碗碗腔等名艺班社演出数日,以告慰神灵。
时届庙会,爆竹震天,金鼓齐鸣,方圆数村的百姓穿上盛装,万人云集于此。人们赶庙会、访亲友,听大戏、品美食,敬香祈福,热闹非凡。当然,酬神演戏是庙会的“重头戏”,当地流传着“误了秋收,不误广盛藏舟”“误了打夏,不误存才挂画”“宁看存才挂画,不坐民国天下”等顺口溜,可见当地百姓对戏剧的热爱和痴迷。
每年的庙会活动及酬神演戏,仪式典雅而隆重,庄严而肃穆。临逢闰年七月初十,村里必请两班或三班“戏曲班社”比赛演出。村中执事人点相同的曲目同时献艺,村民们根据演员表演好坏,就选择在哪个舞台观看演出,鼓掌助兴。如此一来,班社演出压力很大,竞争很强,艺人们只能拼命献艺,以求得观众认可,获得好名声。
在清末至民国时期,戏曲演出随着时间的流逝,其影像也荡然无存,只有靠一代代人的回忆作补充,但“舞台题壁”却能真实而有说服力地保存庙会及戏剧演出盛况。
二舞台三面墙壁共保留上自光绪十八年(1892年),下至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历代演出题壁墨迹19款,时间跨越40余年,涉及8个剧社,4种戏曲形式。其中,光绪时期7款,宣统时期4款,民国时期8款。“题壁”内容有3款宣扬班社艺人名气;2款诗兴发作的即席题诗;1款是演出剧目实录;13款属留念性的。
一、清光绪年间“舞台题壁”(局部):
1.南壁:大清三十四年二月二十五日。店头张有岁流源真不岔(差),有人之事汪内家……胡子生门内有四个,可连喜李不涨全顺反,非是我错。
2.南壁:汲盛班,出其人手多,门门也多三两个,未有场面江七个,室室(实实)可连(怜)也,唯有包头十三个多也,大家都看多也不多也,看起来这班子内干(更)好多十三四人也。
3.南壁:汲盛班,大清光绪三十四年二月二十五、六、七日。成班的白菜心好、大长(成)班的米喜玉也……大化(花)脸灵合老师识是白菜心也和尚、长胜,化(花)脸老六、闷果,小三小丑保柱。
4.小正旦家娃生门好柱、胡生玉柱,三化(花)脸金儿、心娃、喜玉、德锁、有安,二丑多也武丑二人排儿、魁儿,小成、小木、四娃、分娃二人都是好把室(式)也,广成、老丑一人用申(心)好苦也。提笔人三化(花)脸 杨春信
5.西壁:山西潞安府 大清宣统元年三月二十三日立,
曲沃县上管村杨班主,成班人杨文生……二花脸,小二则。合班人,杨文生,胡生……老旦,玉成,屯西潞村贾治好出笔。
6.南壁:惟从提笔泥多血,老少师傅听我说,如今兴少不兴老,少年光棍老来鳖。江湖朋友听我劝,如今不盛世事先,不在把式经文好,只要脸上有荣(容)颜。可潭(叹)可恨也。
7.西壁:光绪十八年七月初十日玉盛班好玉(娱)乐也到此一乐也。成千小阳到此间,新绛来了眉户班,虽然来到清廉洞,两对舞台演四天,起风拙笔。
8.南壁:大清光绪三十年七月初十日到此一乐也,州府永济县北乡张仙里阳兴村,出笔人康提。
9.东壁:大清光绪三十七月二十三、二十四、二十五日运城西花张福口到此一乐也。
二、清宣统年间“舞台题壁”(局部):
1.南壁:大清宣统三年二月十五日到此一也:合盛班,山西平阳府太平县头盔箱捉笔。
2.东壁之四:三盛班,宣统三年七月初十,十万金,大安神,火攻计,红梅阁,回龙阁。
三、民国年间“舞台题壁”(局部):
1.东壁之一:民国三年正月十八、十九,二十、二十一新到安徽戏德福班,演二黄。
2.南壁之九:绛州南关二花脸,民国十六年七月初十日
3.南壁之十:民国十九年二月初十,席村成班迷糊(眉户)班到此一乐也,山人杨海生提(题)。
4.东壁之三:双盛班到此一乐也,山西平遥县邵喜儿到此也。
乔沟头玉皇庙这些原本没有计划留存反而保留下来的戏曲“舞台题壁”,说明了如下几个问题:
其一,说明清末到民国,蒲剧等戏剧在晋南这块黄土地上已发展到成熟阶段,民间演出非常活跃,看题壁中,除二黄、那印、中路梆子四款外,其他均为蒲州梆子“班社题壁”,提名的班社就有8个。
从汲盛班的“题壁”可以看出,在光绪三十四年,蒲剧班社的演出阵营是相当强大的,生旦净丑各门类人员均有备角。从花脸三人三花脸五人,小丑四人,班子内干(更)好多十三四人,同门类演员多,致使竞争机制在班社内出现,助长了名艺人辈出及演出质量的提高。
其二,从“题壁”出其人手多,门门也多二三个。蒲剧在光绪时正是名伶辈出的时代。民国初年红极一时的蒲剧名艺人:旦角孙广胜、二净杨老六、须生分娃等在光绪三十四年已是渐露头角的好把式,竞争的局面促使这部分名伶脱颖而出,成为民国时期蒲州梆子流派纷呈的领头人。
其三,由于蒲剧的成熟,名伶辈出,演技的提高,因而各类“压台戏”,难度较高的戏,均能在刻薄的条件下“遵命”演出。宣统三年“三盛班”的演出,什么“十万金”“火攻计”“回龙阁”等均能说明这一事实。
其四,在旧社会,戏班、戏子,属于下九流的职业,在社会上是没有地位的。他们浪迹江湖,受尽苦难,心中有多少难言之苦,为了生存,不得不忍受班主的刻薄、师傅的毒打、戏主的挑剔欺侮,到头来,人老珠黄,命运便更苦,不管你“把式好歹”“经文好坏”,脸上没有容颜也就完了,只能抒发“惟从提笔泥多血”的感慨了。“题壁”正好抒发了艺人悲愤难平的情绪,发出可恨这样的世道、可叹这样人生的呐喊。
其五,在这偏僻的小山村,每年演戏,甚至一年演几台戏,而且,有时几个班社同时演出,说明了绛州人对戏剧的特殊热爱,这也就是被誉为“戏曲之乡”的古绛州特有的风采。
岁月悠悠,沧海桑田,新绛乔沟头村玉皇庙戏曲“舞台题壁”,历经数十年风雨沧桑,得以完整保存下来,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这些“舞台题壁”就像一段段历史的“回音”,向我们诉说着晋南及新绛戏剧发展的艰难历程和戏剧艺人的苦难生活。同时,这一戏曲“舞台题壁”的发现,也将成为河东戏曲发展史上宝贵的史料遗存。
张秋明 蔺永茂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