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故乡小米香

来源:运城日报时间:2025-11-25

自从小苗老师给我寄出小米后,我就期盼着来自故乡的小米。

事情还得从今年春上说起。阳光明媚的一天,我从抖音上看到了一位名叫“山村小苗”的女孩。现在的年轻人纷纷走出去,去外面闯世界。而她看起来也就三十来岁,耐着寂寞,把美好的青春留给了大山。她春天摘蒲公英,夏天雨后捡地软,秋天摘柿子。看到她的抖音总能令我想起小时候,想起故乡。她们一家人住在窑洞里,菜园子就在自家院里,紫黑的茄子,红嘟嘟的西红柿,青翠欲滴的辣椒,她摘回来的蔬菜透着水灵透着新鲜。她家出门就是山,尤其雨后云雾缭绕,犹如步入仙境。

她家与我老家的村子相距不远。我同学冯海明应该与她是邻村。那年麦收时,我去帮同学收过麦子,饭后他带我去邻居家串门,那里的人待人热情,民风淳朴。

五月底的山村田野充满了生机,乡亲们在种谷子,播种机的轰鸣声与人们的笑声交织在一起,小苗的脸上洋溢着对未来的憧憬。从那天起,我在内心期盼着谷子成熟的那一刻。

说起小米,我想起了小时候的冬天。放学了,我顶着刺骨的寒风回家,跺着脚边搓着双手边揉着冰冷的耳朵,老远就望见了我家屋顶那缕炊烟。推开屋门,炕沿上早已摆好小桌子,母亲把饭菜端上桌,蒸熟的红薯,炒好的酸菜,碗里的小米饭冒着热气。我家吃饭时几乎不说话,只能听见吸吸溜溜的喝粥声和咽菜声。妻子生下闺女后,在我家就喝了三个月的小米粥,一天四五顿。在我老家,产妇要喝一百天小米粥,说是小米最养人。反正世世代代都是这样传下来的。

以前每家都种谷子。要成熟了,不时会飞来成群的麻雀,父母便在田里插几个草人。最辛苦的要数收谷子了,胳膊上挎着篮子,一手捏着谷穗,一手拿镰刀割了谷穗再放进篮子里。我常常是干不了半天累得腰酸背痛,站在田里望穗兴叹。谷子从地里收回来后还得碾还得晒,全靠人工。

有天我问母亲为啥家里现在不种谷子了?她告诉我有一年村里就我们一家种着谷子。谷子快成熟那阵,每天有赶不完的麻雀,结果麻雀把我家的谷子啄得几乎颗粒无收,后来就再也没种过。去年回家,父亲托人买了几十斤小米,说是从泗交的山里买的,我临走时带了些小米回石家庄。

母亲在老家熬小米粥用大铁锅,烧的是柴火。我每次喝感觉特别香,尤其爱喝锅边上那层米皮,有人说那是米油。母亲熬粥时还放了红豆红枣花生豆,掀开锅盖丝丝缕缕的香味直往鼻孔里钻。别人吃饱出去半天了,唯独我还端着碗慢悠悠地喝着粥。

我天天盼着小苗家的小米。十一前还从她的抖音里看到她与村民们收谷子的视频。后来老家天天下雨,淅淅沥沥下了一个多月。我焦急之心与日俱增,有天我实在按捺不住,私下问她怎么还不见出售小米的消息。她说早在视频里发过了,只是我没留心。

千呼万唤终于盼来了故乡的小米。我匆匆撕开快递包装,看着金灿灿的小米,好似看到故人般亲切。自从有了快递,买东西方便多了,手指轻轻一点,心心念念的美食即刻从遥远的故乡飞奔而来。

当天晚上,妻子用故乡的小米熬了一锅粥,味道不是我预想中那么香。前几天,她去旅游了,我亲自熬了一锅粥。由于我沉迷于手机,等想起来时,水被熬干了三分之一,粥熬得浓了稠了,锅边起了一圈米干。我在熬一锅时光的粥,粘粘稠稠香香甜甜。呡了一口,嗯,就是这个味,故乡的味道。

谷树一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