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河东映像>

晨读的回响

来源:运城晚报时间:2025-11-20

晨光熹微,早读课的声浪如潮水般起落。望着孩子们诵读时眼里带光的脸庞,我心底泛起一丝欣慰——这周一的清晨,总算没有被周末的慵懒完全占据。或许,这与刚刚告别的考试有关——那些成绩不理想的孩子,心中多少萌生了些许紧迫感。他们稚嫩的脸上,既有对知识的渴求,又有青春特有的迷茫与不安。

课毕,我轻叩讲桌:“觉得自己整个早读都保持激情朗读的,请站起来。”教室里顿时静默如深井,桌椅纹丝不动。我理解这份沉默——青春期的自尊如此敏感,谁都不愿成为人群中那个“与众不同”的存在。我退让一步:“那保持百分之九十‘电量’的呢?”话音未落,小虢同学倏地起身。这个平日里略显腼腆的男孩,此刻展现出了难得的勇气。

可就在起身的刹那,他的目光开始游移——前桌纹丝不动,同桌毫无反应,左右同学都安静地坐着。那刚刚挺直的脊梁,在无声的集体注视中慢慢弯曲,像被无形的手按下,他悄然落座。这个细微的动作变化,折射出多少人在群体压力下的自我否定。

“为什么又坐下了呢?”我走近问,声音尽量温和。

他低声嗫嚅:“别人都没站……”这简单的5个字,道出了多少人的心声——我们太习惯用别人的选择来定义自己的价值。

“可你今天确实是班里最专注的,读书最认真的,激情朗读善始善终的。”我说,“你对自己的肯定,难道要取决于别人的选择吗?如果连你都不肯为自己站立,又怎能期待世界为你鼓掌?”

这话既是对他说,也是对着教室里每一颗年轻的心。那一刻,我看见小虢同学眼中有什么东西被点燃了。他若有所思,然后,他再次站起。这一次,他的目光多了坚定,身影里多了笃定,不再左顾右盼。这个简单的起身动作,对他而言,不啻为一次心灵的革命。

仿佛第一滴雨珠落入平静湖面,涟漪开始荡漾。一个,两个,三个,五个……渐渐地,十个,二十个,三十多个身影如春笋般破土而出。他们用站立的姿态,完成了对自我的第一次郑重肯定。这不是盲从,而是内心在觉醒后做出的自主选择。

望着这片渐次立起的“小树林”,我忽然想到,这些年轻的生命正处在人格塑造最关键的时期。心理学研究表明,青少年时期的自我认同形成直接影响个体一生的心理健康与发展。他们渴望外界的认可,却又如此轻易地被周遭的目光动摇。我们教育者,不仅要传授“诗云子曰”,更要在每个寻常的早晨,教他们听见自己内心真实的声音。

那个犹豫着站起又坐下的小虢,何尝不是我们许多人的缩影?在成年人的世界里,我们何尝不是在重复着相似的剧本——用别人的尺子丈量自己,用世俗的标准评判价值,在社会的期待中迷失本真,却忘了,真正的成长,始于坦然接纳那个或许不完美但真实独特的自己。

《礼记·学记》有言:“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这“长善”,不仅是发展优点,更是培养对自我价值的深刻认同。孔子提倡的“君子求诸己”,孟子所说的“自反而不缩,虽褐宽博,吾不惴焉”,都在强调这种内在的力量。一个懂得欣赏自己的孩子,才能以丰盈的内心去爱他人;一个能够肯定自己的人,才会用建设的姿态拥抱世界。

现代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健康的自我概念是人格健全发展的基石。当一个人能够正确认识自己的价值,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好高骛远,他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稳健而从容。小虢同学从犹豫到坚定的转变,正是这种自我认知构建的生动写照。

窗外的阳光正好,斜斜地洒在这些站立的身影上,为每个人镀上一层金色的轮廓。我知道,此刻他们站起的不仅是身体,更是开始觉醒的自我意识。教育的真谛,或许就在这起身的瞬间——让每个孩子都相信,即便无人喝彩,也要为自己认真朗读的每一个清晨鼓掌;即便独行无伴,也要为内心的标准挺直脊梁。

这让我想起一位诗人的诗句:“林中有两条路,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那一条,这改变了一切。”教育就是要赋予孩子们选择“人迹更少之路”的勇气,那不是叛逆,而是对内心声音的忠诚。

在这个强调标准化、统一化的时代,我们更需要培养孩子保持个性的勇气。正如古希腊德尔斐神庙上镌刻的箴言“认识你自己”,这句古老的智慧在今天依然闪耀着不朽的光芒。真正的教育,应该帮助每个孩子发现那个独特的自我,并在世界的喧嚣中,依然能够听清自己内心的声音。

当早读的铃声再次响起,我希望听到的不仅是琅琅书声,更是生命拔节的回响——那是灵魂在说:我存在,我值得,我可以为自己站立成一道独特的风景。这种自我认同的力量,将伴随他们走过人生的每一个阶段,在顺境中不迷失,在逆境中不放弃。

教育的使命,不在于塑造千篇一律的优秀,而在于唤醒各不相同的卓越。就像花园里百花齐放,每朵花都有自己绽放的时节和姿态。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创造适宜的土壤和阳光,然后,静待花开。

看着教室里这些站立的身影,我仿佛看到了未来的画家、科学家、教师、工匠……看到了无数种人生的可能性。这一切,都始于这样一个平凡的早晨,始于一个男孩鼓起勇气为自己站立的瞬间。今天的琅琅书声里,似乎多了一些不一样的东西——那是自信的音符,是觉醒的节奏,是每一个年轻生命在教育的滋养下,开始谱写属于自己的青春乐章。

陈晓丽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