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河东映像>

父亲的胸牌

来源:运城日报时间:2025-11-18

魏晓玲

父亲大高个,不苟言笑。但夜晚一家人在火炕上休憩时,他总是给我们讲《刘瞎子过江》的故事,教我们唱《我是一个兵》的歌曲。

敢想敢干的父亲,学会了裁剪,在国营裁缝铺工作,提前十年退休单干,做起了个体户,从刚开始的帐篷,到临时的铁皮房,再到固定的商品店铺。一年四季,无论是烈日炎炎还是寒风呼啸,都有顾客排队静等父亲出摊,也练就了父亲左右手裁剪的技术。父亲紧跟时代潮流,不断改变着自己的裁剪风格,赢得了客户的青睐。白天,父亲为客户一一量制、精心裁剪,然后整齐地码放在一张大案板上;夜晚,父亲在明亮的灯光下,按时间顺序对裁剪好的布料一一加工。我们常常是睡醒了一觉了,父亲还在加班。遮掩灯泡的白纸烤焦了,灯丝烧断了,我们就帮助父亲来回转动着灯泡接好丝。尤其是过大年,父亲就更忙了。

父亲热心公益事业,曾和文化馆馆长赵树铮一起,找县委书记赵希龙,终于把三队的临街路、去城内学校的必经之路都修成了水泥路,解决了学生下雨天上学难的大问题。

父亲在教育方面,对男孩女孩一个样,从不亏待我们。那时,家庭还非常拮据,可父亲还是走后门托人花48元给我们买了一套“数理化丛书”,我们姐妹轮着学习,48元相当于父亲几个月的工资。尽管父亲工资微薄,也从没让我们姐妹辍学打工赚钱,还总是给我们姐妹一次次地转到当地最好的学校。我说“要搬桌子”,父亲说,“搬房子都行!”父亲时常说,人有两只眼睛、两只耳朵、两只手、一张嘴巴,要多看多听多干少说,教会了我们要做一个务实的人。

父亲是博爱的。那时,因山东水灾逃难的亲戚时常来我们家里住,几口人坐在炕头吃一碗熬菜,不懂事的我终于因吃不饱而被骂了一次。城内小学集资建校时,父亲和母亲商量捐款200元,后来翻阅了《城内村志》的记载,我家的捐款当时竟然和企业捐款一般多。记忆里当时自家的境况也不是很好,除了要养自家的五个娃,还成年有老家人过来,有吃不饱穿不暖的亲戚要照顾。劳碌了一天的父母在火炕上对话的声音,我依稀记得。听一位老人讲起,父亲剪一件衣服才三毛五毛的,总比别人便宜,有熟人还经常免费。村里有嫁娶喜事的,父亲都会被提前邀请,免费给新人做衣。

父亲做事有原则,很大度。父亲说他一辈子没有借过别人钱,他有理性消费的观念。有一次,听父亲说他的工作抽屉里时常有零零星星的小票丢失,父亲莫名其妙要垫付。在没有办法的办法下,父亲把抽屉的锁涂了红色油漆,晚上蹲守在单位的大案板下。夜幕降临,一个黑影借着手电光摸摸索索地开锁……真相终于大白,还了父亲的清白。

父亲是个感恩的人。因为要验证烟厂老板姑父的身份,其间,父亲给姑姑家帮忙种了三年地。姑姑也时常在我们家居住。姑姑有时笑的时间有点长,不能自已,我也忍不住地哈哈大笑,父亲就凶我一眼,吓得我战战兢兢,笑声被噎了回去,脸也不红不绿不自在了。父亲常常骑着自行车从县城到赵村十多里路,给姑姑买油糕,买牛肉,答谢姑姑供养他上学之恩。

父亲用缝纫机踩着家的幸福,那黑色的贴身黑包和自行车也一直陪伴父亲走过青春华年,“为您服务”的胸牌,也伴随了他的一生,也给了我无穷的精神力量。基层工作的我,更了解农民的急盼难之事,也曾经协助作协的代表们一起参议,更有了完美的落实,为美丽绛县营造了风清气爽和谐的社会环境。

父亲“为您服务”的胸牌,为我追逐梦想的生命点燃着一缕缕火光!若有来生,我亲爱的父亲,就多爱自己一回吧!我还是您随时用的拐棍!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