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晚报时间:2025-11-17
□何王丽
运城的冬阳总是格外温柔,洒在五龙峪的水面上,漾起细碎的金光。站在新修的观景栈道上,看着清流潺潺绕过龙吟亭,听着身旁老人给孩子讲关公“过五关斩六将”的故事,我总忍不住想起小时候。那时的五龙峪还是条杂草丛生的荒河沟,而不远处的关帝庙,也只是老人们逢年过节才会去的“老庙”。如今这条河、这座庙,早已成了家乡最鲜活的名片,藏着我们一代人的成长记忆,也装着运城的千年文脉。
20世纪末,古河道渐渐被生活垃圾填满,每到雨季,浑浊的泥水就会漫过岸边的土路,连路过都得捂着鼻子快走。那时的关帝庙虽庄严肃穆,却总显得有些孤单,红墙黛瓦外是低矮的民房,游客寥寥。只有逢年过节,庙前的广场才会热闹些,卖糖葫芦的、吹糖人的摊位摆成一排,是我们小孩子最期待的“盛会”。谁也没想到,多年后,这条荒芜的河会与这座古老的庙,一起迎来一场惊艳的蜕变。
改变是从河道治理开始的。记得挖掘机开进荒沟时,我还跟着小伙伴跑去看热闹,看着工人师傅们清淤、疏浚,把附近铁路的隧道排水引入河道,一点点让干涸的河床重新泛起水光。3年时间,像是一场漫长的“魔法”:光秃秃的河岸种上了垂柳和松柏,荒芜的滩涂变成了绿草如茵的休闲区,80万平方米的绿化让整条河谷都绿了起来。第一次在五龙峪看到白鹭时,爷爷激动得直拍手,念叨“这河又活过来了”。后来,5座古色古香的凉亭沿水而建,龙吟亭的“峪中龙气凝忠魄”、偃月亭的“青龙偃月寒贼胆”,每一副楹联都藏着关公的故事,让这条河有了文化的魂。
最让我们惊喜的,是河与庙的“牵手”。以前去关帝庙,要穿过几条拥挤的街巷,如今沿着五龙峪的步道往前走,就能看见关帝庙的金顶在绿树间若隐若现。景区把解州关帝祖庙、常平关帝家庙和五龙峪连在了一起,形成了“两庙一廊”的格局。去年中秋,我带着外地来的朋友逛景区,从五龙峪的“太空舱”民宿出发,步行就能到庙里看“关公巡城”表演,晚上还能在河边的灯光秀里,看关公故事映在水幕上。朋友感慨“你们家乡把山水和文化融合得真好”,我听了心里满是骄傲——这就是我们的家乡,一条河串起了风景,也串起了文化传承。
现在每次回老家,我都会去五龙峪走一走。看着孩子们在河边草地上放风筝,老人们在凉亭里下棋,游客们举着手机拍关帝庙的金顶和河面上的白鹭,总觉得这条河、这座庙,早已不是简单的景点,而是家乡人生活的一部分。
五龙峪的水还在静静流淌,就像关公的故事还在代代相传,它们见证着家乡的变化,也守护着我们心底的乡愁。这就是我的家乡,我的河,一条流淌着生态之美、文化之韵的河,一条让我们永远眷恋的河。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