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晚报时间:2025-11-12

《裴度平淮西》剧照
无论在银幕还是在戏曲舞台上,历史剧的魅力从来不是对历史的简单复刻,而是以艺术之笔为历史人物注入鲜活的灵魂。在近日“蒲景苑”周末百姓剧场,山西蒲剧艺术院演出二团将“一代贤相”裴度的故事搬上舞台,让观众在铿锵的蒲州梆子声中,触摸到历史深处的温度。
一门出了59位宰相的河东闻喜裴氏,自古以来就有“天下无二裴”的美誉。美誉背后,不仅有河东裴氏的代代传承,更有裴氏先贤的建功立业。蒲剧《裴度平淮西》正是以裴度平淮西叛乱为主线,通过裴度朝堂辩论力主平乱、跨州越县探听敌情、敢于担当立志锄奸、亲赴疆场保家卫国等故事情节,将河东历史上的唐代名相裴度的形象从史料记载的“一代贤相”,塑造成了舞台上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立体人物。
唐宪宗年间,淮西等地节度使拥兵自重,收买贪官,怀不轨之心,公然与朝廷作对;朝堂上,宰相武元衡与御史中丞裴度力排众议,主张平叛,却遭刺客暗杀,故事就在这波折中展开。值得一提的是,《裴度平淮西》避开了“平淮西”战役的宏大叙事,转而聚焦裴度在历史关键节点的情感与抉择,以小切口照见人物风骨。剧中并未过多铺陈战场上的金戈铁马,而是将重心放在裴度的两次“悲”上——痛哭遇刺的宰相武元衡,悲悼被叛将吴元济杀害的韩珂将军。这两个场景看似是个人情感的宣泄,实则是裴度坚守家国大义的缩影:哭武元衡,是为朝堂栋梁陨落的痛心,更是对藩镇割据乱政的愤懑;悼韩珂,是为忠勇之士牺牲的惋惜,亦是平定叛乱、守护大唐统一的决心。这种以情感为锚点的叙事,让历史人物跳出了“符号化”的桎梏,多了几分常人的共情力。
而蒲剧演员们的演绎,更让这份“共情力”落地生根。演员郭安存饰演的裴度一出场,身着锦袍,眉目间自带沉稳威严,不需要过多言语,便将裴度不凡的贤相风采立在了舞台之上。扮相上的俊朗庄重,为人物奠定了外在基调;而唱作上的精准拿捏,则为人物注入了内在灵魂。观演过程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在恩师遇刺之后的情感流露,在大段抒情唱段中,他将裴度的悲痛层次演绎得淋漓尽致:悲痛难忍时,气断声噎的唱腔如泣如诉;意难平的愤慨时,唱腔又陡然铿锵,将裴度“誓平淮西”的决心传递得振聋发聩。而帽翅功、髯口功、翎子功等蒲剧绝活的加入,人物举手投足间的挥洒自如,又让“大唐晋公”的精神气魄有了更可视化的呈现——既有宰相的胸襟与谋略,也有面对挚友、将士逝去时的脆弱与伤感。
当晚演出结束,观众看得意犹未尽,掌声不断。这掌声不仅为舞台上演员们的精彩演绎,更为千年前心怀正义、刚正不阿、为国担当的英雄们。在这里,演员们演绎的历史人物,不再只是《平淮西碑》上冰冷的文字记载,而是一个会哭、会痛、会坚守的“人”。当观众为舞台上的裴度、武元衡等家国大义者动容时,实则是被历史深处那份家国大义与人性光辉所打动,这便是蒲剧艺术的力量,也是蒲剧舞台上历史剧的珍贵所在。时间长河无论跨越多久,那些河东名人依然能在舞台的演绎中走进观众的心,依然能够熠熠生辉。
(杨颖琦)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