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晚报时间:2025-10-22
秦建华 冯明青
离休老干部、蒲剧阎派传人王水玲因病不幸于10月16日去世,享年87岁。
(一)
王水玲,盐湖区南庙村人,他一生刻苦勤奋,台风严谨,作为阎逢春大师的第一位徒弟,他全面继承了阎派表演艺术,曾在《出棠邑》中饰伍员,在《火焰驹》中饰艾谦,在《大报仇》中饰刘备,在《赵氏孤儿》中饰程婴,在《龙江颂》中饰李志田等,他的唱腔慷慨激昂,表演节奏分明,塑造了一系列有血有肉的艺术形象,深受观众喜爱。
在蒲剧界,王水玲是阎派蒲剧艺术当之无愧的传承者与守护者。他深知阎派艺术的珍贵,对每一句唱腔的韵味、每一个身段的细节都精益求精,哪怕是已演千百遍的剧目,仍会反复打磨、追求极致。在《贩马》中,他让角色的鲜活跃然台上;在《出棠邑》里,他用深厚功底传递人物的赤诚与坚韧。他用一生的坚守,让阎派艺术在三晋大地绽放光彩,这份对艺术的执着与热爱,永远是蒲剧同仁与观众心中的艺术丰碑。
他于1948年5月正式踏上艺术征途,1965年5月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从艺数十载,他辗转于演员、导演、团长、剧院经理、戏剧研究者等多个关键职务,始终以赤诚之心深耕蒲剧艺术的表演、创作、管理与理论研究,用毕生坚守与热忱,践行了对戏曲事业的无限忠诚,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
回溯王水玲的职业生涯,每一段足迹都与蒲剧事业的发展紧密交织,每一个岗位都浸润着他的勤勉与奉献,业内尊称他为“蒲剧艺术活化石”。
(二)
1948年5月,年仅8岁的他,以稚嫩之肩扛起艺术初心,踏入运城解放蒲剧团一队,成为一名演员。1949年8月至1956年1月,他供职于运城专署人民蒲剧团,扎根表演一线,日复一日锤炼技艺,在舞台上塑造了多个鲜活角色,渐露艺术锋芒。1956年1月至1964年8月,调任晋南蒲剧团演员,他对表演的执着愈发深厚,每一个身段、每一句唱腔都反复打磨,赢得了观众与同行的认可。1962年8月14日,在晋南行署的主导下,王水玲顺利通过七项专业考核,在庄重的正式仪式中,被蒲剧大师阎逢春正式收为弟子——这不仅是王水玲艺术生涯的重要里程碑,更成为蒲剧界一段传扬至今的佳话。
1964年8月至1973年7月,王水玲迎来职业生涯的重要转折:任职闻喜县蒲剧团团长,同时兼顾演员与导演职责。首次扛起团队管理与艺术创作的双重重担,他排导多部红色经典剧目,让蒲剧艺术与时代脉搏同频共振,为剧种注入新的生命力。
1973年7月至1975年8月,任运城地区蒲剧团党支部委员,分管业务工作并兼任演员队长。1975年8月至1985年1月,转任运城市人民剧院经理。从艺术一线转向行政管理,他始终秉持严谨细致的态度,用心做好剧院运营、搭建稳定演出平台,为蒲剧演员提供了展示才华的广阔舞台。
1985年1月至1998年12月,任职运城地区戏剧研究所副主任。从此,他将更多精力投入戏剧研究与导演工作,把数十年舞台实践的经验沉淀为理论成果,为蒲剧艺术的传承注入了坚实的理论力量。
在数十年的艺术生涯中,王水玲始终以“戏比天大”为信念,艺术成就更是实践与理论的双重绽放。1955年,15岁的他,在临汾、运城两地36个戏剧团体参与的“运城地区文艺团体戏曲艺术技巧比赛”中,一举斩获一等奖。
1964年,他排导《贩马》《观阵》两部剧目,以精湛的导演功力驾驭作品,赢得同行赞誉、专家肯定与领导认可;1980至1982年,任职运城地区蒲剧团期间,他排导《空城计》《云棠邑》,成功助力团队获“山西省优秀青年演员调演表演”一等奖;1984年,他为临汾地区演员郭泽民排导《贩马》,不仅助其摘得“山西省戏曲会演表演”一等奖,更助其一举斩获“中国戏剧梅花奖”——这是蒲剧艺术首次获此全国性殊荣,让地方剧种的魅力在全国舞台绽放光彩。
1986年,排导《观鸭》获“山西省戏曲会演表演”二等奖;1989年,为地区艺术学校排导《云棠邑》,获地区“龙门奖”表演奖。一部部作品,皆是他对蒲剧艺术的深情诠释,更是他艺术造诣的生动见证。
(三)
在理论研究领域,王水玲同样硕果累累,为蒲剧艺术留下了宝贵的思想财富。他毕生深耕阎逢春艺术特色与蒲剧唱腔改革,每一篇文稿都是实践与思考的结晶:1986年,撰写《回忆恩师对我的艺术熏陶》,后被收入《蒲苑独秀》一书,并在纪念阎逢春王水玲的专题会上发表,字里行间满是对恩师的追思与艺术传承的责任感;1996年,《论阎逢春唱腔与改革》获“论文征评”优秀奖,《蒲剧兴衰初探》被“华北戏曲理论研讨会”录用,为区域戏曲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1997年,《浅谈小旦唱腔的艺术魅力》《演员的艺术修养》先后被《戏曲》杂志刊发,其中《演员的艺术修养》更在“省戏曲理论研讨会”上宣读,为戏曲从业者的素养提升提供了理论指引;1998年,撰写的《浅谈阎逢春的艺术特色》《试谈阎逢春艺术的继承和发展》虽为内部交流文稿,却成为后世研究阎逢春艺术、传承蒲剧精髓的重要资料。这些成果,既是他对蒲剧艺术的深度探索,更为剧种的长远发展铺就了理论基石。
王水玲不仅是岗位的坚守者,更是行业的奉献者。1964年10月,他加入山西省戏剧家协会,从此以更广阔的视野投身戏曲事业;1989年起,担任运城地区“龙门奖”评委,始终以公正之心、专业之眼倾心发掘和培育蒲剧新人,为行业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
在几十年的工作中,他勤勉执着、实在真诚,从无半分虚饰。面对工作,他从不推诿;与同行相处,他主动分享经验、携手共进,不计较个人得失;对待下属,他更是如师长般关怀,工作中耐心指导,生活中牵挂冷暖。正是这份平易近人的温暖与团结协作的担当,让他成为领导信任、同行敬重、下属亲近的好同志,这份情谊至今仍深深印在同志们心中。
在生活上,王水玲同志心地善良,勤俭节约。他从不追求物质的奢华,衣食住行皆显简朴,对自己有着严苛的要求,言行举止间十分自律。对待家人,他是温柔的依靠,用爱撑起家庭的温馨;对待亲友邻里,他总是包容理解,哪怕他人偶有过失,也从不苛责;他心地善良,遇到需要帮助的人,更是毫不犹豫伸出援手。这样一位品德高尚、温暖淳良的同志,如今却与我们天人永隔,这份悲痛与不舍,萦绕在每个人的心头。
王水玲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他的艺术精神从未远去:他在不同岗位上的担当,刻在蒲剧发展的历程里;他对艺术的热爱,藏在每一部经典剧目的细节中;他对传承的执着,留在每一篇理论文稿的字里行间;更烙印在每一位受他感召、得他指引的戏曲人心中。他的艺魂,早已化作蒲剧艺术的一部分,永远鲜活。
王水玲虽逝,风范永存。虽然他离开了我们,但他的善良、他的艺术、他的品格,将永远留在我们心中,成为我们前行的力量。让我们铭记他为蒲剧艺术作出的卓越贡献,继承他“戏比天大”的执着、“薪火相传”的责任,继续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砥砺前行,不负其一生的坚守与期盼。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