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晚报时间:2025-09-24
□杨颖琦
“挥偃月扫群雄气贯霄汉,卧蚕眉丹凤眼忠义齐天……”当慷慨激昂的唱词裹挟着蒲剧特有的激越梆子声穿透耳膜,舞台上的恢宏场景瞬间将观众带入东汉末年的烽火狼烟中。
这部脱胎于传统却又饱含戏剧张力的蒲剧经典剧目围绕关公与貂蝉之间的人物纠葛展开叙述,舞台整体呈现上跳出了文学作品《三国演义》中对“义绝”关公的符号化塑造,也打破了元杂剧《关公月下斩貂蝉》、明剧《关公与貂蝉》的早期艺术想象,以情义与大义的两难抉择为刃,剖开了一代英雄坚硬盔甲下的“人”性肌理,让这位矗立千年的武圣,在蒲剧的舞台上焕发出兼具忠义与柔情的立体光彩。
剧中,东汉末年的乱世风云被生动还原:貂蝉巧施连环计除掉董卓后,本难逃被曹操处死的命运,却意外被关羽所救。相处间,二人渐生相知相敬之情。可动荡的时局并未给这段感情留下容身之地——曹操为离间桃园三兄弟,设下将貂蝉“暗许关羽、明配刘备”的计谋,将二人推入两难境地。最终,貂蝉拔剑自刎,用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段凄婉悲壮的爱情悲剧。
在传统的关公故事叙述中,关公是人们心中的“神”,是战无不胜的武圣人。从“桃园三结义”的生死盟誓到“过五关斩六将”的千里寻兄,再到“华容道义释曹操”的恩怨分明,他的每一次抉择都指向“义”的终极价值。而戏剧的魅力恰恰在于为这位“神化”的英雄再次注入了立体的“人”的情感基因。在蒲剧《关公与貂蝉》的舞台上,当两人的命运轨迹相互交会,当乱世中的相知相惜升华为倾心之情,关公站在了情义与大义的十字路口,英雄的“神性”与“人性”在此展开了激烈的碰撞。
两位青年演员以细腻的程式化表演,将两人从“救命之恩”到“相知相敬”的情感递进演绎得层次分明:任玲饰演的貂蝉的眼神从最初面对曹操时的惶恐不安,到看到关公为其解围时的信任依赖,再到同游花园、为其补袍时的芳心暗许;而赵振饰演的关公姿态也从起初的凛然戒备,逐渐化为不经意间的温柔守护——他会为貂蝉挡下曹操的刁难,也与貂蝉对坐论及天下苍生,更在刘备让其斩杀貂蝉时产生犹豫。这种超越了身份、地位与时代的情感,让关公的形象从“神坛”走向“人间”,观众看到的不再是一个只为了家国大义而奋勇向前的英雄“符号”,而是一个会为他人命运动容、会因真挚情感动摇的“人”。
舞台上,关公盔上的翎子随着情绪起伏颤动,时而急促如乱麻,时而凝滞如磐石,每一次颤动都是内心“情”与“义”的拉扯。这种具象化的表演,将英雄内心的两难具象为可见的舞台语言,让观众清晰地触摸到“忠义”光环下的挣扎与痛苦。
剧中,演员赵振以悲怆激昂的唱腔和一系列功架戏,将关公的内心煎熬表现得淋漓尽致:手握青龙偃月刀的手微微颤抖,是对真情的不舍;望向远方“桃园”方向的凝重眼神,是对兄弟盟誓、家国大义的坚守。当曹操的计谋如一张无形的网,将关羽与貂蝉困在“家国大义”与“个人情爱”的夹缝中时,“情”与“义”的生死抉择让两人陷入两难。
“难忘记下邳城救我性命,难忘记荷畔灵犀相通,难忘记对貂蝉深情义重,难忘记人世间唯有君一片真情……”当得知自己再次被曹操当作“离间计”的工具时,貂蝉在月下的一句句剖白道出了乱世之中真情之可贵,蒲剧的婉转也让这份情感更加真挚动人。最终,为了不拖累关羽、不破坏桃园兄弟的情义,也为了天下苍生的安危,貂蝉毅然拔剑自刎,做出了最后的选择。
“关公是我们最熟悉的英雄人物了,《关公与貂蝉》这部戏也看过好多回,演员演得一次比一次好。”当大幕落下,关公手持青龙偃月刀的背影依然留在观众的脑海中,也让观众心中的关公形象更加丰满。这部脱胎于文学著作、丰满于蒲剧舞台的经典剧目,正以蒲剧的独特艺术魅力和极具戏剧张力的演绎,满足了观众对一代英雄的立体想象,同时也让我们明白:真正的英雄,从来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神,而是在认清人性的复杂与命运的残酷后,依然选择坚守初心的“人”。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