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晚报时间:2025-09-03
□记者 杨颖琦 文图
无论在文学史还是在戏曲艺术发展史中,元代杂剧家关汉卿都犹如一座丰碑,其作品与传达的精神跨越时空,影响至今。8月27日晚,由盐湖区蒲剧团精心打造的山西省艺术基金资助项目——新编蒲剧《曲圣关汉卿》的演出,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重新审视关汉卿及其“铜豌豆”精神的大门。这部剧以独特的“戏中戏”艺术表现形式,将关汉卿的生平与创作搬上舞台,生动再现了他为民而写、为民而歌的民本情怀,让“铜豌豆”精神在舞台上焕发出新的光彩。
千百年前,关汉卿将自己比喻为一颗“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的“铜豌豆”,这一形象的比喻,也是他创作内核的生动注脚。他嬉笑怒骂皆成文章,用看似玩世不恭的态度,尖锐地批判着社会的不公;他反抗权威,不是为了个人的私利,而是心系苍生。
新编蒲剧《曲圣关汉卿》正是以关汉卿的生平为主线,通过一系列的剧情设置,集中展现了他在杂剧创作路上的坚守,以及在复杂时代背景下对正义和真理的追求。剧中,关汉卿因目睹冤案而弃官从艺,与艺人周秀莲共同投身杂剧创作。他借创作《窦娥冤》,揭露当时官场的黑暗与不公,却因此遭到官府的迫害,家破人亡。但即便如此,他也从未放弃自己的信念,在困境中继续坚持创作,用戏剧为百姓发声。
在剧情演绎上,《曲圣关汉卿》巧妙运用“戏中戏”的艺术结构,将其经典作品《窦娥冤》的创作过程融入剧情中,为故事展开增添了更多的维度,也让观众在多重时间、空间的交错中,更全面地看到一代“曲圣”是如何诞生的。
大幕拉开,丝竹声声、觥筹交错,喧闹的酒肆中,落寞的书生们围坐在一起,“醉酒”的关汉卿由此登场。这与以往印象中的“曲圣”有些反差,却让人物形象显得更加丰满。随着剧情发展,他的形象越来越明晰:在目睹官府不分黑白、错判冤案时,他直接脱下官服,弃官而去;在面对父亲逼婚与官府压迫时,他没有退缩,而是借创作《窦娥冤》揭露黑暗,哪怕这导致他自己家破人亡;20年后载誉归来,面对朝廷的封官晋爵,他依然不为所动,拒绝封赏。从青年时期的意气风发到中年时期的不为功名利益所动的风骨,再到晚年淡然处之的人生态度,在长达两个多小时的演出中,我们看到了他在创作中的坚定,看到他不畏强权的威胁、不惧世俗的眼光,只为将百姓的苦难展现于世人面前的执着。他就像一颗坚硬的“铜豌豆”,在时代的洪流中,未被磨灭,反而愈发闪耀。
除了主人公关汉卿,剧中其他角色也从不同角度展现了这种民本情怀。艺人周秀莲(珠帘秀)与关汉卿志同道合,她不仅在艺术上与关汉卿相互支持,更在精神上与其高度契合。当关汉卿想要创作《窦娥冤》时,她毫不犹豫地参与其中,用自己的表演将“窦娥”的冤屈和情感传递给戏里戏外的观众。还有那些生活在底层的百姓角色,他们的悲惨遭遇激发了关汉卿的创作灵感,也让观众深刻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百姓的苦难,以及关汉卿为百姓发声的可贵。
此外,蒲剧慷慨激昂、高亢悲壮的唱腔特质也为《曲圣关汉卿》的情感表达增色不少。在剧中,演员们通过高亢激昂的唱腔,将关汉卿的愤怒、抗争、坚定等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在剧中插叙《窦娥冤》的部分,饰演窦娥的演员王青丽以极具爆发力的唱腔,唱出了“血溅白练、六月飞雪”的悲愤之情,那一声“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的嘶吼引得台下观众与之共情,为其遭遇落泪。而饰演关汉卿的演员孔向东更是发挥稳定,在面对强取豪夺的无良官吏时,其唱腔充满坚定与力量;而在面对险些丧命的爱人时,他字字含情,用醇厚温暖的唱腔诉说满腔爱意。
从舞台设计来看,该剧更是利用灯光、场景、道具的变化,精心设计出“戏中戏”的双重空间,营造出了不同的氛围。开场时的喧闹场景,展现了当时市井文化的繁荣,然而在这繁荣背后,却隐藏着文人的落寞和百姓的苦难,两者形成鲜明对比;在二人逃亡的场景中,灯光的暗淡和场景的压抑,进一步烘托出他所处环境的艰难和他所坚守的不易。这些艺术呈现方式,不仅让观众更好地理解了剧情,也让他们在欣赏戏曲的同时,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气息。
演出结束,观众的掌声经久不息。透过这扇窗,我们看到了一位戏剧家如何以笔为剑,用自己的作品为民请命、为正义发声。这部剧不仅是盐湖区蒲剧团演职人员对关汉卿的致敬,更是对其“铜豌豆”精神的传承与弘扬,激励着我们在面对困难和不公时,要坚守信念,勇敢地为真理和正义而奋斗。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