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文娱>

在黑暗中点亮微光——电影《浪浪山小妖怪》观后

来源:运城晚报时间:2025-08-26

电子报刊

刘华鹏

约两年半前,《中国奇谭》惊艳亮相,其中《小妖怪的夏天》迅速破圈,不仅以观众熟悉的水墨技法惊艳回归,更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切的共鸣点燃了观众的热情。

《小妖怪的夏天》之所以触动人心,关键在于它巧妙翻转视角,让观众透过无名小妖的眼睛重新审视经典的西游世界。这份对“小人物”生存状态的细腻洞察,像一束光照进了现代职场人的内心,引发了强烈的共情。

承载着这份深厚的观众缘和IP潜力,《浪浪山小妖怪》在今夏跃上大银幕。它成功延续并深化了原作的内核——对普通个体的深切关怀和对职场生态的生动描摹,让那份来自“浪浪山”的温暖在更广阔的叙事空间里继续发光发热。

影片接续了前作的情感密码,精准捕捉了当代人面对“浪浪山”(象征安稳或困境)与内心渴望(“诗与远方”)时的复杂心绪。主创们巧妙地将职场隐喻融入奇幻冒险中——分唐僧肉如画饼充饥、用鬃毛刷锅卷到秃头、祖传字迹被毁遭领导刁难、公鸡画像师被甲方反复折磨修改画稿……这些略带心酸的“彩蛋”,苦涩中透着真实的黑色幽默,让打工人找到了情绪宣泄的出口,瞬间拉近了角色与观众的距离。

影片的着墨不止于职场调侃,它还将目光投向更远方,讲述4个底层小妖——生性话痨却被迫沉默的黄鼠狼(假沙僧)、社恐却要扮演齐天大圣的猩猩、势利眼的“墙头草”蛤蟆(假唐僧)和心怀赤诚的小猪妖——如何不甘于被PUA的命运,怀揣着对“西游取经”的向往,决定白手起家,闯出一片天。他们利用“反差”与“错位”制造的喜剧效果,充满了小人物的狡黠与无奈,让人捧腹又心生怜爱。

影片没有回避现实的残酷,4个无名小妖耗尽全身修为,只将强大的黄眉怪打回原形,但为了正义而竭尽全力的身影却同样珍贵。当伙伴们面临良心与利益的终极抉择,眼看童男童女遭遇险境时,那份源自内心深处的善良和对正义的朴素坚守,让他们最终超越了自私与怯懦,集结起来,上演了一场令人热血沸腾的“4VS1”决战。小猪妖那需要付出巨大代价的“神功”,正是普通人脆弱却无比珍贵的英雄主义的象征——“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勇气。这份在绝境中迸发的团结与牺牲精神,也是影片最燃情、最动人的华章,令无数观众落泪。

高潮过后,影片的处理耐人寻味。小妖们未能“自报家门”便变回原形,呼应了英文名“Nobody”的深意——出走半生,归来或许仍是“无名之辈”。但影片并未止步于冷峻。它巧妙地保留了短片中的温情元素:大圣赐予毫毛的认可,以及小猪妖望向真正的取经队伍时眼中那抹纯粹的憧憬。更重要的是,它赋予了小妖们另一种形式的“永生”——村民为他们修建的土地庙,象征着小人物小善举在民间获得的敬意与纪念。片尾那句“致敬每一个勇敢出发的人”,也因此不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对这些在平凡生活中努力发光的小人物最真诚的礼赞。

借“打工人”视角重构西游,看似新鲜,实则源于《西游记》本身蕴含的丰富社会寓言属性。而《浪浪山小妖怪》的成功,正是“草根叙事”在动画领域的又一次精彩绽放。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