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文娱>

电影《震耳欲聋》:于无声处听惊雷

来源:运城晚报时间:2025-10-15

□杨颖琦

“一只蚂蚁蹲在地下室说话,楼上没有人能听得见。”这句贯穿电影始终的台词,像一颗石子一样,打破了无声世界的平静。今年国庆档,这部取材于真实手语律师经历的电影《震耳欲聋》,借由聋人反诈这一极具现实痛感的切口,在无声与喧嚣的边界之上,凿开了一道能够照见人性幽微的光。

影片讲述了律师李淇为了摆脱生活与身份认同的双重困境,从“地摊所”走到“32楼”,他放弃原则,一头扎进名利场。当以金总为首的诈骗团伙精心策划的一系列针对聋人群体的金融诈骗案发生后,他在名利的诱惑和良知的拷问之间摇摆,最终决定站出来,为那些聋人受害者发出正义的呐喊。

电影中的律师李淇,褪去了以往影视剧中光鲜亮丽的光环,成为一个被生活反复困扰的普通人,他的每一次挣扎都带着生活的粗粝感。作为生长在聋人家庭的健听子女,李淇的人生轨迹始终被“身份割裂”所缠绕。他精通手语,却刻意疏远成长的听障社区;他会偷用高级律所的办公室去向另一方施压,会在面对听障女孩说“我们是一样的”时,毫不犹豫地反问“我们一样吗?”影片前半段,在凭借聋人法援案件一举成名后,他立刻将律所从穷街陋巷搬进高档的写字楼,把“利益交换和强者生存”奉为信条,甚至与诈骗头目金总达成交易,对同胞的困境“装聋作哑”。

而当从小照顾他长大的马叔被骗光积蓄,当他看见受害者们举着“还我房子”的标语无声抗议,当他触碰到吴阿姨冰冷的手,那些被名利遮蔽的良知终于觉醒。影片结尾,李淇在法庭上的手语沉稳而坚定,眼神里没有了往日的浮躁,这种从“表演正义”到“践行正义”的转变,完成了他的自我救赎和身份认同,也让观众看见了人性中向善的可能。

而作为聚焦聋人世界的影片,电影《震耳欲聋》将对白大量地留给手语,将“无声”转化为极具感染力的视听语言。手语本是中性的工具,它没有声音,却承载着最真挚的情感与最坚定的信念。当镜头在健听世界与无声世界间切换时,大量的手语对话场景、声音的骤然消失与低频震动的交替出现,让观众短暂体验了聋人的“无声世界”,直观感受到听障人群的感知局限。当李淇用那双曾因挣扎而颤抖的手坚定地比画出真相与不公时,当11位聋人出庭作证,用无声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诉求时,手语便成了他们捍卫公平与正义的利剑。在他们的手势里,我们看到了聋人群体的困境,看到了底层小人物的挣扎,更看到了人性中最本真的善良与勇气。

影片最动人之处,在于它跳出了传统律政片的套路,没有将正义塑造成高高在上的宣言,也没有将勇敢定义为从不妥协的决绝。它让我们看见:所谓正义,从来不是高塔上的华丽辞藻,而是弯腰倾听沉默者的耐心,是愿意为那些被遗忘的人停下脚步,读懂他们无声的诉求;所谓勇敢,不是从未在名利场中低头,而是在跌撞碰壁后,依然愿意为弱者举起火把,照亮他们前行的路。在这里,我们不仅听到了人性的惊雷,更看到了平凡人在困境中坚守善意的光芒,这光芒,足以照亮每一个沉默的角落,让每一个“地下室里的蚂蚁”,都能被世界听见。

当影院的灯光亮起,那些无声的手势、低频的嗡鸣依然在脑海中回荡,这部电影不仅让我们看见了一个被忽视的群体,更让我们看见了电影改变社会的微弱却坚定的力量。这种力量,正如影片所传递的正义那般,虽无声,却震耳欲聋。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