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文娱>

电视剧《沉默的荣耀》当历史不再沉默

来源:时间:2025-10-22

□杨颖琦

“我站在故事的开头,望着他们必死的结局”“历史书太厚,我记不住他们的名字,只知道他们叫‘英雄’”……在近期热播的电视剧《沉默的荣耀》,一句句饱含真情的弹幕仿佛隔着屏幕和历史,在向那些过去的英雄致敬。从数年前的谍战经典之作《潜伏》《风筝》,到今天引发两岸三地广泛讨论的《沉默的荣耀》,这些影视作品用镜头告诉我们,这背后,是深埋于历史深处的真实故事,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

不同于以往谍战剧的虚构叙事,《沉默的荣耀》突出“史实性”,剧中的核心人物和故事情节都锚定真实历史:吴石、朱枫、陈宝仓、聂曦四位烈士的雕像矗立在北京西山无名英雄纪念广场,他们与1100余名同期赴台牺牲的地下工作者一样,曾长期是史书里的“沉默者”。剧中,从“东海小组”组长吴石接受任命潜伏国民党国防部,到朱枫临危受命担任交通员,再到最终众人因身份暴露慷慨就义,每一个情节都背负着真实生命的重量,也让纪念碑上的名字逐渐生出温度。

此外,电视剧采用倒叙的叙事逻辑,用“确定性悲剧”构建出独特的情感张力。观众从开篇便知晓英雄们的结局:吴石、朱枫等烈士将于1950年6月牺牲,接下来的追剧过程由此变成了“目睹生命倒计时”的沉浸式体验。当弹幕里不断出现“离牺牲还有30天”“不忍心看下去”的感叹时,悲剧性不再是结尾的突发冲击,而是在剧情推进中逐渐累积的情感共鸣——我们站在故事的开头,却更迫切地想知道,在倒计时的每一天,这些平凡人如何一步步走向不朽?

而这种共鸣的深化,也来源于电视剧对“日常性”的细腻刻画。在《沉默的荣耀》中,枪火、密电等不再是主要情节,英雄们的日常生活成为故事的中心:朱枫在台北街头为女儿买旗袍时,与商贩讨价还价的声音;聂曦教儿子用闽南语读“国父遗嘱”时,语气里混杂的慈爱与愧疚;1950年除夕夜,四人围坐吃汤圆时突然停电,黑暗中吴石轻声说“今年胜去年”……在这里,他们不止是为了民族大义而牺牲的义士,更是“母亲”“父亲”“妻子”“邻居”一样的存在。当他们走向自己必死的结局时,刑场上的枪声不再是“烈士牺牲”的抽象概念,而是“那个会给儿子夹菜的父亲消失了”的具体疼痛。正如导演在访谈中所说:“我们不想拍一部‘聪明’的剧,而要拍一部‘疼痛’的剧。”

在故事的结尾,吴石隔着监狱栅栏对妻子说“可能没有下次了”;朱枫为保护战友,将藏起的金首饰一点点吞下;在军事法庭,当吴石平静地对战友说“舟山群岛解放了”,4个戴着镣铐的人相视而笑,平静地走向自己的结局。这一下,也让英雄们从纪念碑上走下来,走进观众的心里。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