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晚报时间:2025-11-10
初秋的北京,天高云淡。前门西大街137号,西城区京华实验学校的红漆大门静静矗立。我年迈九秩有四,在儿孙们的簇拥下,缓缓踏入这座熟悉而又陌生的校园。近80年了,我终于再次回到了这片魂牵梦萦的土地。
1948年到1949年6月,这里曾是我就读的南堂中学,虽校名几经更迭,牌匾换了新的字样,可那幢“冂”字形前出轩式二层红砖楼,代表着清末民国初期中西合璧风格的教学和宿舍楼,依旧保持着旧时模样。
今日,应儿孙们之邀,我又一次站在这片土地上。岁月如梭,当年稚气的少年,现已儿孙满堂、四世同堂。可巧可喜的是,我的重孙女金千寻如今就在这里读小学。真的觉得,此地和我们家很有缘分。
在校园里,我拄着拐杖,漫步眺望四方。正面的二层楼是校领导和教师办公室,我们学生一般都怯生生的,未曾踏足惮行。两旁的二层楼是教室和学生宿舍楼,走廊连着一间间屋子。我眯起眼回忆当初,仿佛看到了当年的同窗:大家在教室里上课,专心听老师讲各门学科,复习做作业,书声琅琅;傍晚时分,天空被染成了橙红色,大家在校园散步聊天,说东道西,十分热闹。
重孙女蹦蹦蹦跳跳地拉着我的手,亲切地说:“太爷爷,我们的教室在这边呢,可亮堂啦!”孩子的雀跃让我满心慈爱。孙子搀扶着我去看当年住过的宿舍,推开门,旧时的单间已打通,成了宽敞明亮、书香四溢的教室,营造出浓厚的学习氛围。儿女、儿媳、孙子、孙媳都围在我身边,听我讲当年在校的趣事,问这问那,场面温馨。
学校负责人热情地迎过来,与我亲切交谈,陪同我们参观图书馆,介绍学校的历史与如今的发展。我才知晓,这里原是教会法文专科学校旧址,始建于清光绪三十四年,由教会修建,1984年被定为北京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百余年来,该建筑先后举办过法文学校、中小学、师范学校、外事学校等,始终延续着教育功能,为国家培养出不少优秀人才。听着介绍,我感慨万千,激动地说:“变化挺大,可这红砖楼、这院子,又好像一点没变。”
儿孙们忙着拍照。镜头里,有我与重孙、重孙女并肩站在教学楼前的身影,有四代人在校园、校门前的合影,还有我拄着拐杖、推着轮椅活动的模样……记录下了这跨越近一个世纪的相聚。
阳光西下,落在我和家人们身上,也落在承载着家族记忆的校园里。离开时,我回望校园,深感温暖而绵长。
(金展)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