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关汉卿的足迹、籍贯和作品(上)

来源:运城晚报时间:2025-11-06

□关英才

1959年蒲剧电影《窦娥冤》剧照,蒲旦宗师王秀兰饰窦娥。 (资料图)

关汉卿是中国戏剧的奠基人,世界文化名人。对他一生飘忽不定的足迹、籍贯与丰硕作品的研究,是客观公正讲好其故事、探索其艺术成就、探讨其思想深度和人生高度的关键,更能让这位享誉天下的文学巨匠光照文坛、滋养民心,助力社会文明进步。


1959年蒲剧电影《窦娥冤》剧照,蒲旦宗师王秀兰饰窦娥。 (资料图)

足迹寻踪

关汉卿出生在金代末期,名关睢,字汉卿。为什么关睢没有叫起来,汉卿反而叫响了世界,有些论者认为,他出生在少数民族统治时代,叫响汉卿有怀念大汉、反抗当朝的意思。

关汉卿是关公第45代孙,出身书香门第,父亲关季元是金代一位不见品级的文墨小吏,伯父关叔元是一位医术不错的乡间医生。关汉卿幼时,家里全力支持他读书科考,希望他金榜题名、从政为官。他也从小埋头读书,积累了深厚的诗词歌赋功底。

一次,五龙峪村给龙王爷献演一台木偶戏,报答其一年风调雨顺的恩德,请关季元为戏台撰写一副对联。关季元因身处乱世、胸中郁闷,竟将此事忘得一干二净。关汉卿在旁听说了此事,怕误了人家演戏,便偷偷写了一副联“虽然猴猴蛋蛋;倒也热热闹闹”给五龙峪村送去,说是父亲让他送的,不料此联广受赞赏。关季元得知真相后,对儿子小小年纪竟有这样的学识而感到很是高兴。关汉卿也是一心想通过科举入仕实现人生抱负,然而生不逢时,成吉思汗率领蒙古大军打来,直抵中都,金朝危在旦夕。原来的768万户人家,锐减至100多万户。兵荒马乱,战火狼烟,关汉卿的科举梦被彻底粉碎,他再也无法“一心只读圣贤书”了。

面对蒙古大军来犯,身为金朝小吏的关季元只得逃离故乡,跑到汴京(今开封),关汉卿和伯父关叔元留在了故乡。当时战乱中瘟疫流行,医德高尚的关叔元便带着关汉卿在难民处搭起草棚,支起一口锅,采来黄连、黄芩、连翘、蒲公英等熬成药汤,为百姓清热解毒、疗治疾病。关汉卿也因此学得了一身医术。

战乱过后,关汉卿的母亲、伯父又让他开始准备科考,但元代一直没有开科考。关汉卿虽满腹经纶,却也无处施展。闲暇时,他常到龙岩寺看锣鼓杂戏,到运城池神庙看戏。一次,戏台上演《关大王战蚩尤》,该剧中,因盐池水流锐减,难以生盐,有人说是蚩尤作乱所致,人们便编排了关公战蚩尤的情节。关汉卿熟读三国,认为关公是汉末人,蚩尤是上古先民,加上盐池本是蚩尤的地盘,戏中对蚩尤的指责与史实不符,让自己的圣祖关公打败蚩尤,心里很不是滋味,于是便跑到后台对戏班主说明情况。戏班编剧石君宝说,不演能行,但戏班急排新戏,便邀请他写一出,并提议写关公的“忠义仁勇”。于是,关汉卿在家乡第一出戏就写了《关大王独赴单刀会》,演出后一炮而红,也让他从此走上了戏剧创作之路。

因《关大王独赴单刀会》,关汉卿名声大振,并随戏班走向了当时元杂剧最早的繁盛活动中心——平阳(今临汾)。在这里,他融入燕尔巷,融入散乐大行院,融入杂剧演艺圈,成了“普天下郎君领袖,盖世界浪子班头”。在去平阳的途中,他曾路过闻喜,祭拜了裴晋公祠,演出时到过介休,了解了尉迟敬德,这些都令他记忆深刻,成为他后来创作剧目的素材。在平阳,他目睹了汉人苏公式洋洋得意骑在马上为蒙古军运送物资,十分气愤,创作了《关张双赴西蜀梦》,痛斥残害张飞的内贼,为冤死的英雄鸣屈叫冤。

在平阳停了不久,关汉卿第三程又去了汴京。一种说法是因为战乱平息后,他父亲在汴京站住了脚,叫他去读书备考。另一种说法是,因薛文辅嫉妒他才高压人,被诬告“惦念大汉,壮怀英烈”而被迫前往。去汴京途中路过泽州,关汉卿听说一家出了三位状元,创作了状元戏《状元堂陈母教子》。然而,抵达汴京后,蒙古兵再度逼近,金哀宗出逃自尽,城中百姓流离失所,关汉卿也难以立足。

第四程,关汉卿去了河北安国伍仁村。安国是药都,素有“草到安国始为药,药到祁仁方生香”的美誉。在一位药材商的引导下,他和伯父在安国伍仁村落脚。刚到伍仁村,关汉卿就凭借医术救回一位被误认为死亡的难产妇女。众人都夸赞他是神医,从此寻他看病的人络绎不绝。他的伯父和药材商合伙经营,在伍仁村买地建房,暂住了下来。因伍仁村药王庙年年都唱戏,关汉卿唱得好,很受欢迎,这里也成了他的第二故乡,也因此有了关汉卿是祁州人的说法。

关汉卿第五程便是北漂燕京(即大都),进入创作鼎盛期。他结识了众多名家、大师,于是牵头成立了玉京书会。在书会里,杨显之创作了《郑孔目风雪酷寒亭》、石君宝创作了《李亚仙花酒曲江池》。在戏友们互相激励下,关汉卿创作了《邓夫人苦痛哭存孝》《尉迟恭单鞭夺槊》等戏,在京城走红。后在文友建议下,关汉卿以裴度为原型,创作了《山神庙裴度还带》。同时,还写了《温太真玉镜台》《钱大尹智宠谢天香》《赵盼儿风月救风尘》《包待制三勘蝴蝶梦》《望江亭中秋切鲙》等。在大都的戏剧舞台上,关汉卿风光无限,这也让“关汉卿是大都人”的说法流传开来。

杂剧界沦为权贵走狗的叶和甫嫌关汉卿剧本文辞尖锐,多次劝他将文辞改得圆滑些,还奉命收买关汉卿诬陷他人。关汉卿严词拒绝,并以“去南方游逛”为由而脱身。

关汉卿第六程游历了苏州、杭州。他在杭州看到一本《列女传》,书中记述了汉时一位孝妇被冤枉的事:这位孝妇每天侍奉姑姑很是周到,但姑姑不想拖累侄女便自缢而亡。姑姑的女儿却诬告孝妇虐杀自己的母亲。官府偏听轻信,处死了孝妇。那件事后,郡中枯旱,三年不雨。新太守得知缘由,便到坟地祭奠孝妇,为她另修新墓。老天便下起了大雨,庄稼也连年丰收。人们还传说,孝妇名周青,她死之前,用车载了十丈竹竿,上面悬挂着五尺白布幡,发誓说:“我若有罪,一刀砍下,血便顺流地上;我若冤枉,血会逆流,溅红布幡。”行刑后,血竟溅红了布幡。

关汉卿被这件事触动了,便结合自己看到的大小贪官的丑行,以及被冤枉良民的遭遇,创作了《感天动地窦娥冤》。这出戏是他对世道、对人生绝望的呐喊,一上演就久唱不衰,一直唱到今天。此后,关汉卿又在杭州写出了《刘夫人庆赏五侯宴》《杜蕊娘智赏金线池》两出彰显思想高度的好戏。

晚年的关汉卿想回河东老家奈何无力返回,最终回到了河北安国伍仁村,唱着“风飘飘,雨潇潇,便做陈抟睡不着。懊恼伤怀抱,扑簌簌泪点抛。秋蝉儿噪罢寒蛩儿叫,淅零零细雨打芭蕉”去了!一代戏剧宗师走完了他的人生历程,静静地躺在了磁河边。

关汉卿去世700年后,1958年,世界和平理事会将其列入世界七位文化名人之一。他一生创作了68出剧作,比世界有名的大戏剧家英国的莎士比亚多了30出,比法国的莫里哀多40出。他的作品,100年前就流传到法、美、英、德、日等国。苏联人民艺术家、普希金话剧院总导演彼德洛夫,在纪念关汉卿戏剧创作700年纪念大会上说:“关汉卿的戏剧作品是全人类最美好的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1958年6月29日,关汉卿戏剧创作700年纪念大会在北京举行。主办者是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中国人民对外文化协会、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作家协会、中国戏剧家协会。时任国务院副总理陈毅出席大会并讲话,应邀出席大会的还有各国驻华外交使节,以及在北京的外宾。纪念大会主席团由郭沫若、田汉、夏衍、梅兰芳、周扬等名家组成。纪念大会由时任中国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主席、文联主席郭沫若主持。他作了《学习关汉卿,超过关汉卿》的主报告,田汉作了《伟大的元代戏剧战士关汉卿》报告,郑振铎作了《中国人民戏剧家关汉卿》报告。

同期,世界文化名人、中国伟大的戏剧家关汉卿纪念展览在北京开幕。北京故宫博物院展出关汉卿戏剧活动文献文物、剧本剧照和研究关汉卿著作的学术论文。北京等许多城市1500多个剧团用100多种不同的戏剧形式,同时上演关汉卿的剧作。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公演了田汉的新作《关汉卿》,正在北京参加现代戏汇报演出的江苏锡剧团、福建省实验闽剧团及中国京剧院、中国评剧院、北京京剧团等20多个剧团演出《窦娥冤》《救风尘》《血手印》《五侯宴》《调风月》等名剧。中国邮电部发行了纪念邮票一套,包括4分的蝴蝶梦、8分的关汉卿像、20分的望江亭等。

关汉卿被誉为“世界文明瑰宝”,彰显了其在戏剧界的高深地位和深远影响。

籍贯辨析

关汉卿的籍贯,历史上有3种说法:最早的是元代钟嗣成著的《录鬼簿》。书中说他是“大都人”,以及元末熊自得著的《析津志》一书中说他是“燕人”。因“大都”和“燕”都指北京,所以这两种说法可以归为一种说法。第二是清乾隆二十年编纂的《祁州志》中,说他是“祁州人”(今河北省安国县)。第三是《解州全志》《山西通志》《元史类编》中记载,关汉卿是山西解州人。

《录鬼簿》《析津志》都说关汉卿是大都人。因为它们成书时间早,这一说法就被暂做权威性肯定,并被各处引用。但细读《录鬼簿》《析津志》,会发现这两本书存在诸多错误,其中明显的错误有4处:

其一,把好多人的籍贯记错。将曹光辅和曹元用混为一人,曹元用是山东汶上人,曹光辅扬州人,二人身份截然不同,《录鬼簿》却将二曹不分;李好古是西平人,却记为东平人;孔文卿是江苏溧阳人,却记为山西平阳人。因此关汉卿出生地的记载,也让人不能信服。

其二,《录鬼簿》作者在后记中坦言,书中记载是其朋友陆仲良从吴克斋先生那里取来的,他本人并不了解这些出处,只是抱着“闻则必达”的态度记载下来;关于“关汉卿是大都人”其“未知其详”,材料也“不知出处”。

其三,众所周知,关汉卿的代表作是《窦娥冤》,但《录鬼簿》竟将“窦娥冤”遗漏了,《析津志》竟把关汉卿列入“名宦”栏目,更是与关汉卿没做过官的史实相距过远。

其四,从关汉卿现存的剧作看,杂剧中反映的地点有山西、河南、山东、湖南及扬州、杭州等省市,就是没有以大都为背景的。作家创作的作品离不开他所生活的环境和土壤,因此说关汉卿是大都人证据不足。

我们回过头来,再剖析籍贯“祁州说”。它的依据是《祁州志》卷八《记事·杂说》中记载的一段话:“汉卿,元时祁州伍仁村人也。高才博学,而艰于遇。因取《会真记》作《西厢》以寄愤。脱稿未完而死,棺中每作哭泣之声,状元董君章往吊,异之,乃检遗稿,得《西厢记》十六出,曰:‘所以哭者,为此尔,吾乃续之’。携去,哭声遂息。续后四出,以行于世。”

我们查阅资料发现,此说法同样存在明显漏洞。《西厢记》向来没有“关作董续”之说,即使是“王实甫作关汉卿续”,学术界也早已否定。至于“棺中哭泣”的荒诞说法过于离奇,也无法作为关汉卿出生地的依据。伍仁村虽有关汉卿墓,但也只能说明关汉卿客死于此,也无法证明关汉卿的出生地在河北安国。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