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以衣为语,绣出岁月沉香

——运城博物馆清代汉族女性服饰专题展见闻

来源:运城晚报时间:2025-11-06

“以前光听说绫罗绸缎是荣华富贵的象征,今天才知道绫罗绸缎代表了传统丝织工艺的巅峰,四者因织法差异而呈现不同质感。”

针线绣进岁月,华裳承载人生。

11月1日,运城博物馆负一楼12号展厅,“绮绣华裳——清代汉族女性服饰专题展”开展现场,市民王丽娟感慨。

针线绣进岁月,华裳承载人生。此次展览以清代汉族女性服饰为核心载体,展品源自运城杨杰美妆学院负责人的私藏精粹,囊括了常服、婚服、诰命服及各类服饰配饰。细品这件件展品,工艺卓绝、品相完好,尽显传统服饰的匠心质感。

“岁序成衣——常服中的人生轨迹”“鸾凤和鸣——婚服里的礼仪与祈愿”“凤冠霞帔——诰命服中的荣宠与规制”“方寸生华——配饰中的巧思与寓意”……展览的4个单元,各有侧重、层层递进,铺展开清代女性的衣冠画卷。一针一线的细腻针脚、一纹一饰的吉祥寓意,既定格了清代“女红”艺术的高超水准,更镌刻着女性的生命轨迹与鲜明的时代印记。

各式云肩

看常服,那是清代女性日常起居的主要着装,其款式、色彩与纹样随年龄增长而递变,既贴合不同阶段的生活需求,亦暗合社会对女性角色的规范,如同一部“穿着的人生史”。如,幼年及孩童服饰“便捷活泼、庇佑守护”;少女服饰最求“灵动”,已婚少妇转向“端庄实用”;中年尚“沉稳适配”;老年重“舒适沉静”。

再看婚服,那是清代女性婚嫁的核心服饰,是婚嫁礼仪中最具象征意义的载体,属“吉服”规制。其多以正红为主色,缀鸾凤、鸳鸯、团花等纹样。它既凸显婚嫁的庄重,又寄托婚姻和睦、多子多福的美好祈愿,是清代婚姻伦理与审美文化的直观体现。如今婚嫁时新娘穿的秀禾,即源于此。

接着就是“凤冠霞帔”,这在古代影视剧中经常可以看到。

诰命夫人服是唐至清时期,朝廷依官员品级赐予其女性家眷的“命妇冠服”,是身份荣宠与礼制规范的双重象征。其形制和规格有严格的等级划分,最具代表的是“凤冠”与“霞帔”。这类服饰不仅是穿戴者地位的标识,更折射出古代“夫贵妻荣”的社会制度与服饰等级体系,是皇权对女性的间接规训。

最后一单元展示的是配饰。配饰是清代女性服饰的点睛之笔,兼具实用功能与文化象征。从肩头的云肩到袖口的挽袖,再到足部的绣鞋,其材质的选择、工艺的打磨与纹样的寓意,既展现了女性的审美情趣与“女红”巧思,亦反映出当时的社会习俗与性别观念,于细微处承载着丰富的时代内涵。

“三寸金莲”与挽袖

配饰中的“三寸金莲”颇为引人注目。“三寸金莲”是清代缠足女性所着的弓鞋,因鞋长约三寸、鞋头尖翘如弓而得名。其形制独特,鞋底内凹以贴合缠足后的足形,鞋面多以缎为料,绣缠枝莲、步步生莲等纹样,工艺虽精,却难掩对女性身体的“摧残”。它既是当时畸形审美风尚的产物,也是女性身体自主权缺失的见证,承载着复杂的历史意涵。

从日常起居的常服到礼仪盛典的华裳,从点缀衣袖的精致纹样到环绕于肩头的美好期盼……透过这些流光溢彩的片段,人们得以窥见清代汉族女性的生活图景,读懂她们如何以衣为语,绣出岁月沉香。

据了解,该展览将持续至2026年1月15日。相信更多人会从展览中领略传统服饰的美学魅力,进而宣传弘扬古老服饰文化,助其活态传承与永续发展。 记者 景斌

记者手记

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璀璨载体,清代汉族女性服饰凝结着深厚的历史底蕴与鲜活的人文温度。

常服记录着从青涩到沉静的自然成长,礼服承载着从家族到王朝的身份秩序,配饰凝结着从实用到审美的生活智慧……一件件展品,恰似清代汉族女性生命轨迹的“物质档案”。它们既保留了汉式服饰的核心基因,又融入了时代变迁的印记,不仅是工艺的结晶,更是历史、文化与女性生存状态的生动见证。

回望这些锦绣,既是对传统工艺的致敬,亦是对女性过往生存状态的凝视。经纬之间,可见时代风尚与局限,更能感受她们在坚守与适应中绽放的生命力量。

 记者 景斌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