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日报时间:2025-11-06
■杨金贵
张家沟里存红印,接力传棒
秋雨初歇,晚秋的薄雾如轻纱般漫过山谷,给群山笼上一层朦胧的诗意。车子在湿润的山路上缓缓开进常乐镇张家沟村。村口立着一根挺拔的标志杆,杆上悬挂的“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纪念馆”牌子格外醒目,在微凉的山风中静静矗立,仿佛在无声诉说着一段镌刻在岁月里的动人往事。
纪念馆坐落于村中一处开阔场院,几孔窑洞完整保留着当年的原始风貌,同时完成了升级改造,让历史的痕迹与现代的展陈巧妙融合,既不破坏旧时光的质感,又能清晰传递故事脉络。镇党委书记介绍时,眼中满是自豪:依托这座纪念馆与“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兄弟”的红色故事,这里早已成为平陆县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基地遵循“全面覆盖、彰显特色、地校互补”的原则,精心打造了参观学习、影像教育、真人授课三大模块,把“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化作可看、可听、可感的鲜活课堂,让每一位来访者都能触摸到那份跨越时空的温暖。
站在基地院中环顾,四周的景致更添几分灵秀。成片的绿树间,秋霜初染的叶片点缀其间,红的似火、黄的如金,像极了天地间铺开的五线乐谱,正等待风来奏响秋的乐章。山间隐约传来流水潺潺,那是多日秋雨留下的馈赠,叮咚声如歌谣般清脆;空气里满是草木与泥土的清香,还带着一丝甜润,恍惚间竟让人觉得,当年救援成功时的欢歌还在山谷间回荡。这份宁静与惬意里,藏着岁月对这段“群英救难”往事的温柔铭记,也让那份炽热的互助精神,在晚秋的时光里愈发清晰动人。
推开纪念馆的门,我们仿佛瞬间撞进了1960年的那个寒冬。满屋的老照片、旧实物,都在无声诉说着当年那场紧急又动人的救援。玻璃展柜里,当时民工用过的陶碗自然摆放着,碗沿还留着细小的磕碰痕迹,能想见当年民工们捧着碗狼吞虎咽的模样;一部老式手摇电话机静静卧着,听筒上的铜片早已氧化发黑,却仍能让人联想到当年接通中央时,那急促又滚烫的铃声;用特大字体报道事件的《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早已发黄变脆,但深沉的铅字依旧清晰,将那一刻的紧张与感动写入历史的永恒;事件过程中形成的手稿、文件平躺在展柜中,纸页上的字迹虽有些褪色,却仍是这段特殊时光最有力的印证;被救民工写给党中央的感谢信,字里行间满是真挚,始终留存着人民心向党的温度……
“大家看,这就是当年空投解药的运输机照片!”为我们讲解的年轻姑娘指着墙上的黑白老照片,语气里满是崇敬,她的话也将我的思绪瞬间拉回那个与死神赛跑的寒夜。
1960年2月2日,农历正月初七晚间,平陆县风南公路筑路的六十一名民工,从热火朝天的工地收工后,刚在工棚里吃完晚饭,就有人突然头晕呕吐,紧接着,毒性如潮水般快速蔓延——砒霜中毒的剧痛,让原本硬朗的建设者们纷纷蜷缩在地,六十一个鲜活的生命,瞬间悬于生死一线。
县、乡医院的医生接到消息后,第一时间赶赴现场。绿豆甘草水灌下去了,无效!吗啡注射了,还是无效!能想到的急救办法都试遍了,却始终挡不住病情持续恶化。有经验的老医生冷静判断后,语气沉重地说:“必须用二巯基丙醇,黎明前不用药,这六十一个弟兄就没救了!”医生的话像重锤,砸在在场每个人的心上。两名年轻司药员二话不说,抄起空药箱就往黄河渡口奔。寒夜的渡口寒风刺骨,老艄公王希坚一听是为民工抢药,当即踹开被窝喊:“开船!”巨浪中摇晃的木船,成了拯救生命的第一道摆渡。
这一紧急消息很快惊动了正在开会的平陆县委书记,他当即中断会议,全力统筹抢救民工的各项事宜。从乡镇到县城,所有人都在拼命寻找特效药,可辗转询问后才发现:运城没有、临汾没有、太原没有,连邻近的河南三门峡也没有。就在大家陷入绝望时,平陆的求助电话穿透两千里风雪,打到了北京王府井特种药品商店。其时,商店营业员们正要下班去看晚会,接到电话后,立刻把票子抛在一边,争分夺秒准备药品。可难题接踵而至:几个小时内要把药品从北京送到平陆,难度堪比登天!思来想去,唯有“空运”这一条路。
“空运”两个字,让药店的同志犯了难,也让平陆的救援人员揪紧了心。关键时刻,平陆县委郝书记当机立断,直接向卫生部求援。电话接通后,卫生部领导干部展现出“一切为了人民”的担当,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迅速联动民航、空军与药店,织成一张生命救援网——空军飞行大队高度重视,政委、大队长、参谋长亲自研究航线与方案,特意选派有丰富经验的领航长、通讯长和机械师,还为一架飞机配备了两个机组,全力确保飞行安全;北京王府井特种药品商店将药品仔细装箱,营业员骑着自行车,在一个多小时内迅速把药品送到机场;机场紧急开启跑道照明,战机冲破沉沉夜色升空,载着救命药朝着平陆的方向飞去。
从平陆县委向北京求援,到“神药”从天而降,整个过程牵动了无数素不相识的人,这复杂又辗转的救援,仅用了八个多小时!1960年2月3日深夜,药品成功空投至平陆,当药品辗转送到中毒民工的床前时,天刚蒙蒙亮。当二巯基丙醇注射剂缓缓推入中毒民工血管的刹那,六十一个家庭的希望重新点燃。这场跨越地域的生命接力赛,终究跑赢了死神!
墙上的文字还在静静诉说:这从不是一场孤立的救援,而是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本能反应。从黄河艄公的渡船到长空的战机,从北京药店的营业员到中央部委的干部,无数人因“六十一个民工弟兄”凝心聚力,不求回报,全力以赴。岁月流转,无论社会如何发展变化,生命至上的信念、守望相助的温情,始终未曾褪色。
走出纪念馆,镇领导指着院左侧两口斑驳的破窑洞说:“这窑都是当年民工住过的地方。”风掠过当年的生活旧址,仿佛仍能听见那穿越时空的应答——民工们的谈笑声、碗筷的碰撞声,还有救援成功后,大家激动的欢呼声响成一片。这场救援早已超越事件本身,成为浇铸在民族记忆里的精神烙印:它清晰地证明,当个体的生命被集体珍视,当无数平凡人同心协力,便能共筑奇迹。
如今,那场跨越半个多世纪的救援,早已化作精神种子,在张家沟的土地上生根发芽,开出了乡村振兴与精神传承的灿烂之花。
茅津古渡载新韵,山河入画
车辙碾过晚秋雨后的黄河一号旅游公路,向东奔赴茅津渡的邀约时,那方名为“天鹅湖”的水域先撞入眼底。虽未到天鹅翩跹的时节,风里却似已裹着羽翼振翅的轻响——平陆人筑起的“万锦堤”静静卧在岸边,像给这片水域围了圈温柔的臂弯,只待冬日来临,便盛接满湖白羽与霞光。
而当视线越过堤坝向东延展,天鹅湖的粼粼波光便与黄河的壮阔水波缓缓相拥,织就一幅动静相宜的画卷。湖水解了黄河的雄浑,将其揉成细碎的光斑;黄河纳了湖水的温润,让奔涌的姿态多了几分缠绵。水雾在交汇处轻轻漫溢,分不清哪是湖的澄澈,哪是河的辽阔,只觉整片水域都浸在晚秋的静谧里,连风掠过水面的声音,都变得格外轻柔。
循着这汪交融的水脉溯源,遥想当年唐太宗经此,见黄河畔百花织锦、草木含翠,一句“万物竞发,美如锦绣”便落进了时光,“万锦堤”就是取此意而名。如今堤岸依旧,只是晚秋的风替去了春的绚烂,将黄河晕染成一幅蒙着轻纱的水墨:没有夏日浊浪拍岸的焦躁,不见冬日冰凌刺骨的凛冽,挣脱了晋陕大峡谷的嶙峋束缚后,它终于舒展成一川空阔平缓的素波。
雨后的低云垂在平陆城南五公里的天际,将黄河染成一块流动的黛色锦缎。下午四时许,我们踏着湿软的风走近茅津渡,这处被北魏郦道元载入《水经注》的“陕津”,这方与风陵渡、大禹渡并称黄河三大古渡,因“晋豫通衢、商旅辐辏”的独特地位,在漕运史上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千年要津,正以雨后的沉静,铺展它跨越三千年的岁月长卷。
黄河九曲在此豁然开敞,没有了峡谷的束缚,便以“风平浪静”的姿态成就了天然码头,也赢得了“铁码头”的美名。低云掠过水面,将细碎的影子投在波心,分不清是云在流还是水在动。此刻的黄河褪去了夏日狂躁,没有冬日酷寒,只像一位阅尽沧桑的老者,带着“日射寒光明瑟瑟”的意境缓缓东行。
环视古渡口的沧桑,耳畔似乎响起了远古的喧嚣。自商代设渡以来,这里便是“晋豫通衢、商旅辐辏”的繁华埠口——运城的潞盐在此装船南下,晋南的粮棉由此转运中原,商船首尾相接如长龙,船夫的号子混着骡马嘶鸣,在黄河上空久久回荡。挑夫们扛着盐袋的脚步匆匆,汗珠砸在石板上瞬间被河风吹干,恰如“粮艘次第出西津,一片旗帆照水滨”描绘的盛景。那些穿梭的身影里,有行商的商贾、赶考的书生,也有戍边的将士,每道足迹都藏着一段关于生存与梦想的故事。
但这方渡口的底色,从来都浸着血与火的厚重。春秋时,晋军由此渡河设伏,在崤山全歼秦军;东汉末年,汉献帝仓皇东逃,官军抢渡致使“血染黄河”;安史之乱中,回纥兵在此跨入中原平叛……三千年里,刀光剑影与鼓角争鸣在河风中消散,唯有黄河默默承载着这些记忆,将悲壮与英勇刻进河床的每一粒泥沙。
思绪飘飞间,我想起了1947年陈赓大军强渡黄河的情景。那是一个决定历史走向的关键时刻,解放战争从战略防御转向战略进攻的关键一环。在那个夜色深沉的夜晚,万籁俱寂,只有黄河水的咆哮声。战士们和当地支前群众悄悄地准备着渡河器材,木船、油布包,这些简陋却又充满力量的工具,承载着战士们的信念与勇气。
当渡河命令下达,无数船只和“油布包”如离弦之箭般冲向对岸。敌人的枪炮声骤然响起,划破了夜空的宁静。然而,战士们毫不畏惧,他们高喊着口号,奋力划桨、掌舵。有的“油布包”被击中,战士们落水后仍奋力泅渡,他们的身影在火光与波涛中显得如此渺小,却又如此坚定。
仅仅经过一夜激战,到8月23日拂晓,陈赓兵团的主力便成功突破了黄河防线,占领了南岸滩头阵地。茅津渡见证了这一伟大的历史时刻,它也因此成为解放战争中的一个重要历史地标。这段历史,如同一座不朽的丰碑,铭刻在这片土地上,激励着后人奋勇前行。
低云渐次舒展,像被风轻轻撩开的纱幔;现代渡轮的长鸣陡然划破天际,将茅津渡的静谧从暮霭中唤醒。谁曾想,昔日泊满盐船、响彻纤夫号子的货运码头,如今已蜕变为游人纷至的文旅胜地——晋航一、二号渡轮稳稳泊在岸边,船身映着清洌河光;几艘流线型快艇并排停靠,艇身的亮色在微凉的风里格外惹眼。桅杆上的红旗迎着河风猎猎翻卷,每一次摆动,都似在与过往肩扛盐袋、脚踩泥泞的漕运岁月,做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紧邻渡口的黄河生态园内,亭台依黄河地势而建,木质回廊绕着草木蜿蜒;楼阁错落相衔,青灰瓦檐下挂着的红灯笼,即便秋冬未点亮,也透着几分暖意。穿行其间,脚下的石板带着河风的凉意,凉意顺着指尖漫入心底,转角处“北守三晋 西望长安”的豪迈石刻骤然入目,字迹在时光冲刷下更显苍劲,指尖轻触石面,仿佛还能摸到古渡作为“晋陕漕运咽喉”的厚重过往。
此时虽入秋冬,旅游旺季已过,岸边游人疏朗:偶有三两银发老人坐在亭内石凳上,指着河面回忆往昔;年轻情侣沿着河岸缓步,用手机记录柳丝拂水的清幽;唯有渡口的小卖部前,老板正笑着给零星游客装着本地的黄河滩枣。但只需稍作回想,春夏时节的热闹图景便清晰浮现:彼时园内草木葳蕤,柳枝垂到河面,刚抽芽的新绿裹着花香,顺着河风飘满整个渡口。清晨天刚亮,首批“黄河一日游”的游客就排起了队……
游轮鸣笛启航后,甲板上瞬间热闹起来:有人扶着栏杆,对着奔腾的黄河大声欢呼,声音被风卷着飘向远处的山峦;有人举着相机,追着河面掠过的白鹭拍照,生怕错过灵动瞬间;还有几位摄影爱好者,早早占了甲板东侧的位置,等着捕捉河光映着朝阳的画面。岸边的回廊里,闲暇的阿姨们戴着亮色丝巾,跟着音乐跳起广场舞;通往河下的坡道边,各式各样的零食小吃摊,构成一道河道美食风景线:有卖炒瓜子的,有卖煮花生的,有卖蒸玉米的……就连河边的石阶上,都坐满了吃零食、聊家常的游人,欢笑声、谈笑声、船笛声,混着黄河的涛声,把千年古渡的热闹拉满。
仲夏至秋末是茅津渡最动人的时刻——日落与河道平行铺展,晚霞如熔金般漫过水面,水天共一色,残阳似丹砂,恰应了元代王翰“夕阳倒射浪浮金”的诗境。即便如今秋冬已至,少了晚霞鎏金的盛景,站在古渡与新景的交界,脚下是古人踏过的青石板,指尖能触到带着河风凉意的栏杆,眼前偶有游人驻足拍照,依旧能清晰感知这片土地的变迁:黄河依旧东流,昔日运盐的商船换成了载满欢笑的游船,旧时纤夫弯腰拉纤的身影,换成了此刻导游举着小旗、带领游客打卡的模样;旧时码头的卸货台,如今成了游人打卡的“古渡记忆角”……风又起,卷起河面细碎的浪花,拂过岸边低垂的柳丝,远处连绵的山峦裹着浅淡的暮色,在河雾中若隐若现。低云下的茅津渡,没有了春夏的喧嚣,却多了沉静的韵味。它从未因岁月流转而老去,从“咽喉要道”到“生态公园”,从货运码头到旅游胜地,既留存着三千年漕运史的历史回响,又焕发着新时代的鲜活生机。每一块石板都记着纤夫的足迹,每一阵涛声都藏着盐船的故事,每一缕清风都裹着游人的欢韵。在这里,历史与现实悄然交织,让人沉醉于浓厚的文化氛围中,既眷恋着它承载的千年记忆,更敬畏着它在时光里不断焕新的生命力——这方黄河岸边的古渡,正以沉静而热烈的姿态,继续书写着属于自己的不朽传奇。
黄河岸畔焕新颜,古虞振兴
黄河之畔的平陆,曾因三门峡水库的兴建,历经一场刻骨铭心的迁徙之变。20世纪50年代,随着库区蓄水的号令响起,旧县城的街巷、码头与袅袅炊烟,渐渐隐入黄河碧波之下,世代居住于此的平陆人,带着对故土的眷恋,一步三回头地迁往高处,从零开始重建家园。那段迁徙岁月里,老平陆的记忆沉淀在水下,成为这座城市不可磨灭的历史底色,也为后来的新生埋下了坚韧的伏笔。
而今的平陆新城,早已在圣人涧畔绽放出蓬勃生机,正以矫健的步伐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崭新里程——2024年,平陆财政总收入首次突破8亿元大关,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稳居运城市第一,用扎实的数字,书写着重生后的成长答卷。
产业集群的蓬勃生长,为新城注入了最鲜活的动能。天津晨虹科技带着前沿技术远道而来,其自主研发的生物基皮革,在平陆汽车新材料产业园实现量产,这种低碳环保的新材料,成为传统皮革的优质绿色替代,生产线始终满负荷运转,订单已排至2031年;更难能可贵的是,企业以“以企招商”的模式,成功牵引上下游产业链集聚,为平陆工业发展搭建起坚实框架。复晟铝业的现代化厂房拔地而起,作为大型氧化铝生产企业,其稳定的年产能与自备电厂的轰鸣,共同构筑起平陆工业的“压舱石”。此外,山西丹晖生物、恒石包装、宇泽包装等企业次第扎根,在生物医药、包装制造等领域各展所长,共同书写着平陆转型发展的新篇章。
农业与加工业的深度融合,让新城的烟火气愈发醇厚。元气岭(山西)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生产园的厂房里,刚从田间采摘的新鲜原果,会在六小时至八小时内完成急速处理——经清洗、拣选、压榨后,再通过瞬间杀菌、无菌灌装,最终化作玉露香梨汁、桑葚汁等100%NFC鲜榨产品,瓶身“配料除了水果和爱,其他没有了”的暖心字样,正是企业对零添加品质的坚守。源自张店镇四州山水系的锶硅镁钙型天然矿泉水,更是平陆的“宝藏饮品”,水中富含的偏硅酸作为天然馈赠,让口感顺滑清甜,被誉为“水中黄金”,一经推出便成了康养市场的抢手货。
隔壁的塬麦面粉加工车间里,同样一派繁忙景象。来自平陆本地阶梯状向阳坡的优质小麦,经“六皮八芯、三渣三尾”的低温精研工艺,在全封闭智能化生产线上完成26公里的研磨旅程,最终化作麦香浓郁的高筋面粉。从民用的饺子粉、馒头粉,到商用的油泼面专用粉、面包粉,七十余种细分产品精准满足不同需求,让“平陆面粉”的金字招牌愈发响亮。
农耕文明的根脉,也在新城的发展中愈发壮实。部官扬水改扩建工程如一条巨龙,蜿蜒在平陆的田野间,四级泵站与数十公里输水渠道协同发力,将黄河水稳稳引向塬上,提水流量较改造前大幅倍增,年提水量可达5469万立方米。这股“救命水”不仅让20.61万亩平陆良田解渴,还会将“甘霖”送至邻近的盐湖区,惠及13万余名群众。
水润万物生,部官现代农业采摘园引进的大棚樱桃,不仅个大肉厚色泽好,品质优良营养高,而且正在向年产双季的目标挺进。全县新建有多个这样的特色采摘园,四季有鲜:春日的草莓、圣女果鲜嫩欲滴,引游人争相采摘;夏日的西瓜、甜瓜飘香四溢,成了解暑佳品。贝贝南瓜集散基地里,金黄饱满的果实从这里装车,发往全国各大城市,田间地头的忙碌身影与选果大棚的欢声笑语,交织成乡村振兴最动人的旋律。
走在平陆新城的街头,更能直观感受这份蓬勃活力:西外环路高速引线宽阔通畅,将新旧城区紧密串联,出行效率大幅提升;街间小憩园、大公园草木葱茏,让居民推窗见绿、出门入园,生态底色愈发鲜亮,昔日的迁徙之地,早已变身为宜居宜业的幸福家园。
新城的筋骨里藏着发展的力量,烟火气中透着民生的温度。清华国杰研究院等科研院校的合作加持,为平陆引入了先进技术与人才,让移民新城的产业筋骨愈发强健;虞国博物馆、全民健身中心等公共建筑主体顺利完工,未来将成为居民文化休闲、健身锻炼的好去处;老旧小区加装了电梯,解决了老年人上下楼的难题;便民市场里摊位整齐排列,新鲜的果蔬、地道的小吃一应俱全;55个日间照料中心均匀分布在全县城乡,为留守老人提供助餐、娱乐服务,守护着晚年安康。
黄河依旧在城畔东流,默默见证着这座城市的蜕变。春日里,部官桃花艺术节吸引游人如织,粉色花海与黄土塬相映成趣;夏日的风口消夏文化节热闹非凡,晚风裹着烟火气掠过风口,满是热闹鲜活的消夏滋味;新建的米汤沟大桥串联起全域旅游的风景,成了自驾游客的一顺风道;曾经的移民村如今村容整洁,127个村集体经济收入全部突破10万元,乡村与城市同频共振、共同生长。城东南的医院获评三级医院,医疗水平再上台阶;城西新建的小学、幼儿园环境优美,书声琅琅,孩子们的笑脸映着阳光。民生福祉的持续提升,百姓心里暖洋洋。
暂别平陆时,心头藏着两分清浅遗憾:一则为未及踏访毛家山,探寻知青岁月里那股炽热的奋斗精神,因山路施工阻隔,只能留待下次;二则为古盐道的沧桑、虞国古城的余韵、黄河漕运的旧影,这些文物胜迹的故事太多太浓,纵有千言,也难将其一一述尽。
晚秋的天气格外温柔,黄河岸的芦苇扬着白絮,似在以最轻柔的姿态送别。车窗外,“平陆不平沟三千”的独特地貌慢慢淡出视野,可那些关于奋斗、关于传承、关于岁月的故事温度,却如滔滔黄河水,在心底缓缓流淌,久久未散。
茅津渡大柳树的虬枝、傅岩山版筑痕的印记、周仓沟赤色崖的厚重、张家沟降落伞的荣光、地窨院窑洞的温暖……这些零散的记忆碎片,在晚秋的时光里悄然聚拢,拼凑成一幅鲜活立体的平陆画卷。它从不是一座普通县城,而是一部“活着的史书”——每道沟壑都藏着过往,每寸黄土都记着故事,每处烟火都连着传承。
车行至张店高速入口,我忍不住回头凝望:仿佛看到傅岩山的倩影倒映在黄河碧波里,平陆恰似一颗温润的明珠,被母亲河轻轻托举。那些沉睡的古迹传说、鲜活的人间烟火、不朽的精神丰碑,都仿佛化作黄河里的朵朵浪花,于古老河道里,始终奔涌着崭新的力量……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